太喜欢这首《满庭芳》:堪称金玉良言!读后心生平和、快乐愉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05:25 1

摘要:此刻的他,早已不是初入仕途时那个锋芒毕露的青年,刚经历了一百三十天乌台诗案的囚禁,

元丰三年春,苏轼踏着满身风尘抵达黄州。

此刻的他,早已不是初入仕途时那个锋芒毕露的青年,刚经历了一百三十天乌台诗案的囚禁,

又在黄州、杭州等地辗转贬谪,看透了官场的翻云覆雨与名利场的虚浮无常。

在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他担任团练副使,属于闲散职务。

虽然是仕途上的失意时光,但也是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升华的黄金阶段。

那几年,他常于江南的暮色里独行,看渔船归港,听晚钟绕寺,过往追逐的功名、争辩的是非,在天地辽阔间渐渐缩成了微小的影子。

正是在这长江畔的贬谪之地,这位四十五岁的文人,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他脱下官袍,穿上芒鞋,在白日与农人共耕于东坡,在深夜与明月对酌于雪堂。

那些曾经追逐的朝堂荣光,此刻在江风月色中渐渐淡去。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提笔写下了这阙《满庭芳》,将半生浮沉,化作词中云淡风轻的一叹。

它标志着苏轼的人生境界,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从对外在功名的执着,转向对内心平和与生命本真的追求。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苏轼开篇即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两个精妙的比喻,将世人趋之若鹜的将世人趋之若鹜的名利,描绘得渺小不堪,带着看透世事的笑意。

紧接着,“算来著甚干忙” 一问,像老友闲谈般,轻轻拨开世人被欲望蒙蔽的双眼:这般奔忙究竟有何意义?

而“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更是将过往的计较与争执,一笔勾销,在命运面前,所谓的强弱胜负,本来就毫无意义。

既然世事如此,何不“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这是对自由生命的热烈呼唤,是决心挣脱枷锁、活出真我的宣言。

此时的苏轼,早已卸下了官场的枷锁,只想趁着身心尚自在、岁月未迟暮,放纵几分天性里的狂放与洒脱。

他不想再被规矩束缚,不愿再为琐事烦忧,于是便有了“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的豪情。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将世俗的重负一件件卸下,每一个字里,都藏着他对世俗的放下,对自由的珍视。

“思量。能几许”,这四个字,像是他在月下的喃喃自语,轻轻叩问自己:人生的忧愁,究竟能有多少呢?

他掰着手指,算给我们看:生命短暂,而其中不乏困苦忧患。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啊,世间的是非对错,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又何必拼尽全力去争辩、去计较?

不如放下那些无谓的争执,让心回归平静。

这是一种彻悟后的释然,是决定放下无谓的争辩与执念,与过往和解的智慧。

随后,词境豁然开朗:“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苏轼将目光转向自然,清风、皓月、苔茵、云幕,这些无私且永恒的自然意象,成为了他安顿身心、汲取力量的源泉。

最终,以“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作结,情绪变得豁达开朗。

江南的风光本就美好,再配上千杯美酒、一曲清歌,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在这酒香与歌声里烟消云散。

这首《满庭芳》,是苏轼半生颠沛后的生命感悟,也是他对生活最温柔的回应。

他看透了名利的虚幻,却没有因此消沉;他历经了人生的风雨,却依然保有对美好的向往。

当我们停止用世俗标尺衡量成败,才能发现生命原本的丰盛。

这种境界穿越千年依然新鲜,每次读来,都像江上的清风叩窗,提醒着我们:

真正的江南好风景,不在远方,就在放下执念的一刹那。

来源:笑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