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粮仓”《工人日报》,其报头竟藏着两段特殊的红色记忆。这个闪耀七十四载的报头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时代密码?让我们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解码一段党与工人阶级的深情对话。
毛主席1964所题“工人日报”手迹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粮仓”《工人日报》,其报头竟藏着两段特殊的红色记忆。这个闪耀七十四载的报头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时代密码?让我们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解码一段党与工人阶级的深情对话。
1949年6月的北平城,解放的号角仍在回荡。中共中央一纸决议,让诞生于沂蒙山区的《大众日报》完成历史转身——这份曾用铅字记录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的红色报刊,正式移交中华全国总工会,由全国总工会将其办成以工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
时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的许之祯深知:新时代需要新号角,必须为亿万工人阶级打造专属发声平台。面对即将创刊的《工人日报》,许之祯给中南海寄去一封信件,提及考虑到《大众日报》报头是毛主席所题,也请为《工人日报》题写报头。这不仅是一封普通的请示函,更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对精神图腾的期待。令人惊喜的是,毛主席不仅应允题字,更在短短数日内便将饱含深情的墨宝送达编辑部。
1949年7月15日,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创刊号面世,那个力透纸背的“工人日报”四字,就此镌刻在中国新闻史册上。。
毛主席1949年所题“工人日报”手迹
1964年的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审视着十五年前的手迹。这位既是政治家又是书法大家的领袖,对艺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他主动提出要更换包括《工人日报》在内的一批报头,理由竟是“写得不够好”!
在重新题写时,毛主席的如椽大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当写到“人”字时,他忽然停笔凝思,随后果断圈掉已写就的“人”字,另起炉灶挥毫重书。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暗藏玄机——新题字中,他将大草狂草中极具表现力的“飞白”技法融入楷书,令“人”字既有钢筋铁骨般的力度,又具行云流水的动态美。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恰似工人阶级既有纪律性又有创造力的特质写照。
历史的洪流总在曲折中前进。1967年元旦,《工人日报》在特殊年代被迫停刊。但正如中国工人阶级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份报纸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中重获新生。1978年10月6日复刊号面世当天,编辑部收到三千多封工人来信,有老读者颤抖着双手说:“咱们工人的报纸回来了!”
走过铅字印刷的峥嵘岁月,如今的《工人日报》已发展成为拥有报网端微的融媒体矩阵。但始终未变的,是那份“贴近企业、贴近职工”的初心。七十四年风雨兼程,从泛黄的创刊号到刷屏的H5作品,变的只是传播形态,不变的是那份“为工人阶级鼓与呼”的赤子之心。
当我们凝视报头上那个被主席反复斟酌的“人”字,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响——这里书写的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人民至上”的永恒誓言。这份带着油墨温度与网络速度的报纸,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另:条友如有毛主席题的其他报头信息,感谢留言互动。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