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要说历史上唯一能在这片土地上稳稳站住脚的,居然是中国的唐朝,还整整管了110多年!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段子,但翻开史书,它却是实打实的历史。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阿富汗这个地方,被称作“帝国坟场”?
英国打了三次,三次都灰头土脸;苏联折腾十年,最后还是撤军;美国更是二十年白忙活,狼狈收场。
可要说历史上唯一能在这片土地上稳稳站住脚的,居然是中国的唐朝,还整整管了110多年!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段子,但翻开史书,它却是实打实的历史。
想象一下阿富汗这块地方。64.75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国,北边顶着中亚,东边连着中国,西边扯着伊朗,南边则是印度。地理上,它就是亚洲的十字路口。
要去印度?得翻兴都库什山。咱们的玄奘法师取经,走的就是这条路。也正因为位置太关键,历代强国都想染指,可大多没捞到好处。
唐朝一开始其实根本没兴趣插手。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搞了个安西都护府,忙着管龟兹、于阗这些地儿,根本没把阿富汗当重点。可偏偏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扩张速度像开了挂一样,直接把波斯灭了。
波斯人没办法,只能往东边跑,跑到阿富汗继续抵抗。唐朝眼看阿拉伯人要压到家门口,不得不出手。
在我看来,唐朝这一步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高句丽搞定后,唐高宗李治才有余力调兵。安西军出马,硬是把阿拉伯人打得偃旗息鼓,还顺手把阿富汗大片地盘收编。唐朝可不是打一仗就撤,而是直接在当地设了7个都督府,比如休鲜都督府就在今天喀布尔一带。
别小看这动作,这意味着唐朝并不是玩票,而是认认真真把阿富汗纳入治理体系。
唐军在山地作战的表现也相当硬核。公元747年高仙芝打小勃律国就是经典案例。那地儿三面悬崖,一面大河,怎么看都像是铜墙铁壁。结果唐军硬是夜里翻悬崖搞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
小勃律国王估计到被俘那一刻都没想明白:唐军到底是凡人还是神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唐朝能做到英美苏都做不到的事?
第一,时机不同。唐朝介入时,当地人正受不了阿拉伯人的压迫,把唐军当“解放军”,而不是侵略者。
第二,治理方式聪明。唐朝搞的是间接统治,设都督府,但日常事务还让当地人自己管,只要承认大唐的宗主地位就行。
第三,军事实力超强。安西军在当时算世界顶配,装备精良,能打硬仗,尤其适应高原和山地环境。
第四,后勤给力。丝绸之路是大动脉,保障唐军能源源不断得到补给。这点别的帝国都没法比。
换句话说,唐朝既有“硬实力”压阵,又有“软办法”笼络人心。相较之下,英美苏大多抱着赤裸裸的征服心态,难怪没戏。
但盛世也有尽头。755年的安史之乱,直接抽空了唐朝的西域精锐。内政一乱,外部再强也得收缩。失去军力支撑,唐朝在阿富汗的统治逐渐瓦解,最终退出。
算下来,从648到755年,唐朝在阿富汗扎实地站了107年,如果算上后续影响力,也有110多年。
走到这里,你就能体会到一句老话:外部扩张再牛,也顶不住内部动荡。唐朝退出阿富汗,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自己家里出了火。
阿富汗是不是“帝国坟场”?对那些一心征服、强行改造的帝国来说,它当然是坟场。但对唐朝这种讲究合作共存的文明体,反而能实现长期稳定。地缘政治讲究的不只是武力,还有智慧和节奏。
历史告诉我们: 第一,不要为了征服而征服。第二,尊重当地文化,比军事更能换来长久。第三,内政稳定才是一切外拓的前提。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阿富汗真的是“帝国坟场”,还是说,它只是给那些不懂得尊重与合作的帝国挖的陷阱?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