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岚山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有这样一间办公室:角落里的折叠床上铺着洗得发白的床单,显微镜镜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厚厚一摞切片和手写笔记整齐摆放。这间普通的办公室,见证了一名基层医生18年的坚守与奉献。
在岚山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有这样一间办公室:角落里的折叠床上铺着洗得发白的床单,显微镜镜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厚厚一摞切片和手写笔记整齐摆放。这间普通的办公室,见证了一名基层医生18年的坚守与奉献。
2008年,张福志从滨州医学院毕业,怀揣着服务基层的初心,选择来到岚山区。从青涩学子到全区病理诊断的“定海神针”,他用18年光阴在方寸切片间书写医者仁心。
清晨六点半的执着:
每一份报告都经得起检验
每天清晨六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已坐在显微镜前,逐份审核前一天的病理报告。2021年深冬,一位患者因胃镜提示“疑似胃癌”而打算放弃治疗。张福志反复复核切片,最终确诊为慢性溃疡,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手术。患者家属感慨地说:“张主任不仅救了他的命,更救了我们全家。”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一次台风夜,急诊室送来一位大出血的孕妇,临床急需病理结论决定手术方式。风雨交加之际,他蹚着齐膝的积水赶到医院,仅用两个小时完成冰冻切片,为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母子最终平安,产妇家属流着泪对他说:“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冰冻切片里的精准判断:
守护临床关键决策
一次乳腺手术中,临床医生根据影像和术前检查判断肿块为良性病变,计划按常规切除。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张福志迅速对冰冻切片进行分析,发现其中隐匿的早期癌灶。
他立即联系外科团队,建议扩大切除范围,确保病灶彻底清除,避免了潜在的复发风险。
临床医生回顾这次事件时,感慨道:“病理是方向盘,张主任总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指明正确方向。正是他的精准诊断,让临床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打破资源壁垒:
让优质诊断在家门口实现
作为岚山区医共体病理诊断中心负责人,他深知基层的短板不是设备,而是缺少能精准诊断的医生。为此,他牵头建立“基层取样—中心诊断—统一质控”的区域病理协同网络,把全区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理资源整合起来。
依托数字化病理会诊平台,基层医生上传切片,病理诊断中心最快30分钟即可完成诊断,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精准治”。三年来,岚山区病理诊断业务量增长超35%,诊断符合率达98.2%,极大提升了基层百姓的就医体验。
科研创新与传承:
把前沿技术“种”在基层
2019年,张福志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系统学习分子病理新技术。回国后,他率先在基层医院开展分子检测,使肿瘤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让基层患者享受到省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水平。
他主持市级科研课题2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山东省病理质控大赛中以97.5分的成绩摘得一等奖。与此同时,他热心培养年轻医生,近五年来已带出6名青年病理医师,成为基层病理的骨干力量。
在实习生眼里,他不仅是“病理老师”,更是“贴心家人”。遇到家庭困难的实习生,他主动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予补助;中秋佳节,他担心外地实习生孤单,便把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赏月聊天,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新入职的年轻医生,他更是倾囊相授。为了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他常常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出模拟题、逐条讲解要点。每当有人通过考试,他比自己获奖还高兴:“年轻人能站稳脚跟,咱们基层医学才有未来。”
无怨无悔的守护:
舍小家为大家
18年来,他用坚守和创新,将一个只有三名职工、设备简陋的科室,建设成为全区病理诊断的区域中心,年均完成诊断8000余例。
由于长期奋战在一线,他每年能与家人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办公室的折叠床,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厚厚的手写资料,承载着他无私传授的心血。
“只要患者需要,我就守在这台显微镜旁。”张福志用无悔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一名基层病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来源:主流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