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梦想不光是伟大的、宏大的,也是每个平凡人,小人物心中所念的。我们就可以想到2024年下半年在网络上爆火的“麦子阿姨”,一个农妇也有往南走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山水之心。
心旷神怡之三十五
梦想不光是伟大的、宏大的,也是每个平凡人,小人物心中所念的。我们就可以想到2024年下半年在网络上爆火的“麦子阿姨”,一个农妇也有往南走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山水之心。
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都曾感受到的伟大精神之一。我们可以想到钟南山院士两次深入疫情一线,投入抗疫救灾的“战争”。
于平凡处见天地——辩论赛后的觉醒与思考
站在辩论场的聚光灯下,当评委宣布最佳辩手的瞬间,我望向观众席上一张张专注的面庞,突然意识到这场关于"中国精神主体建构"的唇枪舌剑,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那些在准备过程中反复打磨的论点,在攻防中不断碰撞的思想火花,此刻都化作一种深沉的觉醒——中国精神的参天巨树,正是扎根在无数平凡劳动者的土壤之中。
一、历史长河中的人民史诗
当反方列举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时,我们并没有否认知识的力量。但历史的真相是,两弹一星的辉煌背后,是数以万计普通工人在戈壁滩上的默默坚守;高铁网络的飞速延伸,离不开无数电焊工在铁轨上的点点星火。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依然璀璨,不是因为画工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而是因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艺术的信仰。这些平凡的劳动者或许没有显赫的头衔,却用双手书写着中华文明最厚重的底色。
在浙江余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用竹篮装着自家炒制的茶叶,向游客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的古老歌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就像故宫里的"瓦作"匠人,他们用七百年的传承告诉世界:真正的大国工匠,不在云端楼阁,而在一砖一瓦摩挲之间。
二、觉醒年代的群体肖像
辩论中我们反复强调"觉醒"二字,这不仅是思想层面的启蒙,更是行动上的自觉。当深圳电子厂的女工在流水线上琢磨出更高效的操作方法,当陕北农民用手机直播推销红枣,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是新时代劳动者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实践中迸发的智慧光芒。
在贵州的盘山公路上,一位养路工三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山路安全。他不会用高深的理论解释"爱岗敬业",却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悬崖边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在矿井深处的思考与奋斗,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缩影。这种扎根大地的觉醒,远比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更具生命力。
三、重构精神谱系的当代启示
辩论结束后,我特意去参观了城市规划馆。在巨大的沙盘模型前,讲解员讲述着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设计师的灵感、工程师的测算、施工队的汗水。当聚光灯打在模型上时,我突然发现,那些被精心标注的"标志性建筑",不过是无数劳动者共同绘制的蓝图中的一个坐标点。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精神的壮美画卷,正是由无数平凡劳动者的"小美"汇聚而成。
在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园,程序员们深夜加班的灯光与夜市摊贩的烟火气交相辉映。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生活状态,实则共同诠释着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就像外卖骑手在暴雨中坚守岗位,就像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不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同一份执着。这种多元而统一的精神图谱,正是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深层动力。
走出辩论赛场,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望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我突然明白:中国精神的主体建构,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亿万人共同出演的时代正剧。那些在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白领,在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科学家,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都是这部史诗的主角。当我们将目光从云端的精英转向身边的普通人,就会发现:中国精神的参天巨树,正扎根在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之中。这或许就是这场辩论留给我最珍贵的礼物——于平凡处见天地,在细微处照见精神的永恒。
撰稿人:程冠翔
记者:纺织 24-1 白云乐
来源:田原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