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奕宏、王宝强们扎堆犯罪悬疑剧,他们正在改写娱乐圈的游戏规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01:01 1

摘要:几乎大热的顶级国剧,都是此种类型,《狂飙》《漫长的季节》《我是刑警》等等。而曾经在大银幕叱咤风云的中生代顶级男演员,也都纷纷“下海”,成了剧中的警察或罪犯。

这些年,犯罪悬疑类型剧,火的没边。

几乎大热的顶级国剧,都是此种类型,《狂飙》《漫长的季节》《我是刑警》等等。而曾经在大银幕叱咤风云的中生代顶级男演员,也都纷纷“下海”,成了剧中的警察或罪犯。

郭京飞《黄雀》刚播完,王宝强《棋士》就接上,更别说后面还有段奕宏《沙尘暴》

按理说,单一类型剧在国剧市场的攻城略地,实属罕见。

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男演员,扎堆在悬疑犯罪剧里?

这个问题,番茄君思考了很久。

直到看了《棋士》和《沙尘暴》,才发觉,答案就藏在剧里。

这两天陆续冲上热搜的,是王宝强的演技。

不得不说,在表演上,王宝强确实没的说。

《棋士》中,他饰演一个窝囊老实的围棋老师崔业,一个被生活逼到绝境而黑化的普通人。

阔别小荧幕12年,王宝强这次回归,同样选择了犯罪悬疑剧,并且在剧中担当反派。

除了《狂飙》,反派做男主,还能在央视播出的剧并不多见,这也从侧面证明,央妈对王宝强新剧质量的认可。

在剧中,王宝强表演优秀,有两个镜头,看得人浑身战栗。

一个,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吐口水那一下,前面还是老实人的崔业,此时眼神犀利,活脱脱一个冷血悍匪。

另一个,是跟哥哥崔伟在警局的对峙,一贯强势的哥哥义正词严,而老实的弟弟也目光如炬,张力拉满。

表演和品质,一同把《棋士》推上了顶流,收视日日攀升,基本锁定开年最火的犯罪悬疑剧。

《棋士》还没完,段奕宏的《沙尘暴》已经上线,颇有点隔空对唱的意思。

与王宝强不同的是,段奕宏在《沙尘暴》中,出演刑警陈江河

段奕宏至今已经塑造过近10个警察形象,虽然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警察形象,还是《烈日灼心》里的伊谷春。

但相较而言,陈江河更有刑警风范,经验也更丰富,看着更有气场,有一种老油条般的熟练感。

段奕宏将自己彻底变成了西北汉子,尤其那大风中的“高原红”,更给人一种颇为真实的沉浸感,似乎将观众一起被带入,那个西部悬疑的荒漠中。

这两年,郭京飞连上四部犯罪悬疑剧,只是巧合的都选择扮演犯罪悬疑剧中的警察角色。

除了刚刚播完的《黄雀》反扒警察郭鹏飞,即将上线的《势在必行》还有他的刑警罗维民。

而在这之前,郭京飞就已经在《驻站》和《漂白》中,出演了警察常胜和彭兆林。

郭京飞对警察的塑造,胜在“细节加持”,他出演的每个警察形象,都有各种细节辅助塑造角色特质。

只不过两年四个警察形象,也基本让郭京飞的戏路,相对开始固定。

这还不算,那些曾经在大银幕叱咤风云的中生代顶级男星,如今在犯罪悬疑剧中扮演警察角色的亦不少。

53岁的于和伟,去年一部《我是刑警》,火遍全国。

46岁的秦昊,在剧版《三大队》中,也过了一把瘾。

50岁的潘粤明,刚刚因《白夜追凶2》风评受争议。

47岁的张译,《狂飙》里的安欣,《他是谁》里的卫国平,《三大队》里的程兵、《九部的检察官》里的雷旭,让他几乎成了“警察专业户”。

还有52岁的王景春(《警察故事》),48岁的陈明昊(《棋士》《漫长的季节》)、51岁的廖凡(《沉默的真相》)、54岁的陈建斌(《黑土无言》)……

这些男演员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公认的演技派,几乎每个人都有影帝的水平,也都不缺角色和作品。他们为何纷纷挤进“犯罪悬疑剧”赛道中?三个深层次原因,注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演技之争,会从“犯罪悬疑剧”而起。

这三个原因,涉及类型红利,演员转型和当下国剧的创作生态。

我们不妨展开,一个个细细说。

首先,是悬疑犯罪题材的类型红利。

作为观众,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国剧类型的火热,也是有“板块轮动”属性的。之所以当下,悬疑犯罪不断火出圈,就是因为类型红利的春风,吹到了这个类型。

悬疑犯罪剧作为一种十分成熟的类型作品,有着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和角色设定。这种类型化创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也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降低了市场风险。

对于演员来说,加入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体系,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职业发展和曝光机会。

与此同时,悬疑犯罪题材也允许创作者在类型框架内进行创新和突破。从《白夜追凶》的双胞胎身份置换,到《边水往事》的架空世界设定,再到《漫长的季节》融合时代变迁的叙事策略等等。

我们会发现,悬疑犯罪不再是单一的破案,它可以跟剧情、叙事、年代、历史等等类型相融合。

这些创新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演空间和挑战,也是我们所说,此类剧容易出好角色、好人物的关键。

这几年,观众的审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观众开始追求更具深度、更接近现实的国剧作品。

这一喜好,恰恰和悬疑犯罪剧不谋而合。

我们知道,大多数悬疑犯罪剧,里面就有真实罪案的影子。

比如:《他是谁》里的“白银案”,《我是刑警》里的“周克华案”等等。

这些剧情,紧张刺激、人物形象复杂立体,并且对社会现实具有反思作用,恰好满足了观众“硬核化”的审美需求。

顶级男演员加入这一类型创作,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关注,也能收获一波又一波正向流量。

其次,是中年演员转型的艰难。

都说女演员年龄大了转型困难,其实对于男演员来说,情况几乎相同。

年轻的时候,凭借容貌,可以在任何类型的影视作品中,扮演任何角色。但超过45岁,进入中老年阶段,角色就基本固定了。

演年轻人被喷“扮嫩”,演霸总被喷“油腻”,中生代大龄男星,选择面其实很窄。

而悬疑犯罪剧,刚好契合这些男演员的表演需求。

比如:经验丰富的刑警角色,通常需要具有复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他们既要表现职业的专业性和冷静,又要展现面对罪恶时的情感波动和人性挣扎。

这种角色设定,都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能更好地诠释,这也就为处在转型阵痛期的大龄男星,提供了最佳的转型方案。

像于和伟在《我是刑警》中展现的,从年轻警察到老练领导的过程。还有郭京飞、张译、段奕宏等在不同剧集中,对各类警察角色的差异化塑造。

可以说,在犯罪悬疑剧中,中年男演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眼袋、皱纹、粗糙的皮肤,中年的状态,都成了有利角色的加持。

通过这些角色,中年男演员能够摆脱以往形象的束缚,展现更全面、更复杂、更专业的演技水平。

这为那些面临年龄焦虑的实力派演员提供了理想的发展路径,也体现着悬疑犯罪剧对演员表演能力和经验的全方位考验。

角色的成熟度与演员的实际年龄相符,让他们能够将生活阅历自然融入表演中,形成了年龄与角色的良性互动。

而这种职业化路径,不仅延长了他们的职业生命周期,也为此类题材的继续创作,注入了更多新的可能。

最后,也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创作生态与审查的博弈。

犯罪悬疑题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能够在不直接触及敏感话题的情况下,以镜像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比如《漫长的季节》通过案件折射东北大下岗时代的社会变迁。

《我是刑警》则通过刑侦技术的进步呈现警队破案能力的提升。

这种镜像表达方式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实现了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平衡。

而此种类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猎奇性和大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对观众的天然吸引力。

但我们也能注意到,悬疑犯罪题材虽然触及社会阴暗面,但邪不压正、法律至上、人情与法理结合、弱者受法律保护、追求正义与平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种内在的价值导向,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意义,使得悬疑犯罪剧成为“正义”柔性渗透的理想载体。

对演员而言,出演这类作品既能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又能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实现艺术表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这种“软着陆”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安全的创作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顶级男演员纷纷下场出演悬疑罪案剧,绝非偶然的市场跟风。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影视行业寻求突破的缩影。

通过这些优质的犯罪题材作品,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剧从类型化到多元化、从单一娱乐到社会思考的转变。

顶级男演员的“破圈”不仅体现在这些角色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影响上,更体现在他们为中国影视行业带来的新思路和新可能。

这些创新尝试,都在拓展悬疑犯罪剧的表现边界,为影视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反映着国剧市场的成熟和观众审美的提升。

当悬浮霸总剧不再是小荧幕的主流,当磨皮滤镜和辣眼的妆造,不再占据大众的眼睛。

在改变的过程中,顶级男演员正在改写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他们不再仅仅是流量符号,而是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用自己的演技和经验,为国剧创作树立着新的标杆,积累着新的经验。

虽然演员“内卷”犯罪悬疑剧,并非我们想看到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精品,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迸发出来的。

当下破了154亿的《哪吒2》,就是最好的证明。

番茄君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顶级男演员与犯罪悬疑剧的结合将继续绽放光彩。

在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作品的同时,也在为中国国剧市场的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电影烂番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