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杨开智给毛主席,写来了一封信,可是没成想毛主席却是一口回绝,让他别抱太大的希望。
“这是不可能的,告诉他,让他别存有奢望了。
1949年,杨开智给毛主席,写来了一封信,可是没成想毛主席却是一口回绝,让他别抱太大的希望。
杨开智身为杨开慧的唯一哥哥,到底是怎么回事,竟然让毛主席发这么大的火?那么,毛主席所说的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开慧牺牲后,杨开智冒着生命危险,从国民党手里救下了毛岸英三人,然后一路护送他们来到上海。
毛主席和毛岸英等人都很感激杨开智的救命之恩,但到底是为什么,竟然能让他如此激动?
和杨家的关系
杨开智,字号为子珍,也是杨开慧的哥哥。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出生在长沙东县板仓。杨开智还是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之子。
杨家在其父杨昌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开明的风气。杨开智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长大,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是出类拔萃。
杨开智之父杨昌济,于1913年归国,受聘于湖南省一师。杨父在学校的时候,毛主席等几个学生,也经常到杨开智的家里来,向他学习,探讨他的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
毛主席和几个学生来了,杨开智和他的妹妹杨开慧则在家里帮着老爸,接待着那些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和杨开智、杨开慧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而杨开智,在毛主席等人的熏陶下,也有了很好的思想和民主意识。杨开智与几个哥哥相谈甚欢,畅所欲言,深得杨昌济的赞赏。
一九一八年六月,杨开智之父杨昌济被聘为北大教师。杨开智,20岁,从湖南来到北京,杨开智来到北京,又在北京的汇文中学上学。
后来,毛主席还从湖南来到北京,那里的人更加开放。
就这样,毛主席和杨开智一家人,走的更近了。到了周末和假期,
毛主席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去杨家看望自己的老师,两人畅谈古今,探讨中国的革命,而杨开智则经常与自己的妹妹杨开慧一起,聆听他们的教诲。
一九二○年一月十七日,杨昌济逝世,时年49岁。
杨开智在毛主席的陪同下,将杨老送回了湖南,安排好了父亲的后事。
在此期间,杨开智几乎是没日没夜地陪着毛主席。在这段时间里,受毛主席“勤工俭学”的熏陶,杨开智毅然离家出走,到其他国家求学。
杨开智于一九二○年夏赴上海求学。到了这个时候,杨父的几个朋友都对杨开智的选择表示了赞同。他的一些朋友,甚至还商量出了一笔钱,资助杨开智的学费。
那时,妹妹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杨开智就一直在为自己的学习发愁。
一九二一年,杨开智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考入北京农学院。
妹妹,妹夫,都在外面忙着革命,杨开智却又一次返回北京。
杨开智在中共邓中夏的指导下,与同窗乐天宇、蒋文等人共同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为农业专门学校内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出去的“革命团体”。
那时候,毛泽东与杨开慧两个人,都在湖南省跑来跑去。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湖南各地许多高等院校、工厂纷纷建立了党组织。
毛泽东身为湘区党组织的相关领导人,曾多次到各所学校讲学,进行革命的理论宣传和宣传。
这几天,他不仅说服了二弟毛泽民,还说服了毛泽覃,让他去长沙读书。
年轻人们的想法很复杂,杨开智也是如此。
1925年,杨开智走出了大学的校门,随即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了庶务一职。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他同样投身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卅”运动,积极为之奋斗。
杨开智在北京呆了一年多,然后便返回湖南上任。
当时正值大革命的低潮期。
1927年,杨开智出任湖南常德森林局长时,他的妹妹、妹夫都在武汉。毛泽东思索着革命道路的新办法。
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都处于危险之中。
毛、杨两家,在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之后,就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眼中的靶子。
这些年来,杨开智一直都在做一些实用的事情。
他很欣赏妹妹和妹夫的决定,但是当毛泽东把红军带上井冈山的时候,杨开智一家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但比起妹妹和妹夫来,国民党当局倒也没有为难他,因为他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
可如今,妹妹杨开慧被抓,惨遭杀害,杨开智一家人除了伤心欲绝之外,毛岸英,毛岸青,毛安龙的未来,都成了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那时岸英、岸青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岸龙还只有三岁。
救人
一九三○年十月二十四日,阔别已久的杨开慧回到了杨家,却被一群特务给盯上了,她带着89名手下,将杨家团团围住。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人,都被抓走了。
杨老太和杨开智两人都是一脸的震惊,杨开智为了救出自己的妹妹,已经快六十岁的老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城,看望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求人帮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帮共产党了。不过考虑到杨老爷子的声望,以及杨夫人的为人,很多有头有脸的人都站出来为杨家说话,章士钊,谭延闿,蔡元培,都是他们的熟人。
他们联合起来,写了一封信给国民党,请求他们一定要保住杨老爷子的独生女,绝对不能让她出事。
在那个动荡的民国时期,一群才子佳人掌握了不小的权势。他们凭借舆论的助力,结成了联盟,对国民党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正是这种压力,迫使当局向何健求情,最终促使杨开慧得以释放。
一九三○年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九岁的杨开慧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壮烈牺牲。
杨开慧在临死之前,看着井冈山的方向流下了眼泪,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微笑,道:“我不介意自己的死亡,但希望润之的事业能够一帆风顺。”
毛泽东痛失挚爱,泪流满面地写信给杨老夫人及杨开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与此同时,他在信封中放入了一笔重金,期望他们能为杨开慧竖立一座墓碑,以示哀悼。
不过,杨开慧和毛泽东的三个子女还在监狱里,他们该怎么办?
杨开慧被杀的那一天,杨开智就得到了消息,得知三个侄儿都被关在牢房里,他如何能不担心?在自己东奔西走的情况下,对方竟然还真的放走了三个孩子。
但这只是何健打的一个坏主意,他料定毛泽东一定会千里迢迢来看这三个小孩,他们要在这个时候把毛泽东抓起来。
然而,等来的不是毛泽东,而是杨开智夫妇。
杨开智收了毛岸英三人为徒,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那时候,白色恐怖弥漫,国民党的特务活动非常猖獗。毛岸英三人都是毛主席的孩子,所以很多人都在打他们的主意。
而且,毛主席还是我党的核心成员,如果能把他抓起来,那就是飞黄腾达了。湖南的军阀们如何愿意放走了毛岸英等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
也许可以借此多捉些共产党员出来。
这一点,杨开智又怎么会不知道?不过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三个侄子能活下去,他甚至放弃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只为了三个侄子,为了杨开慧,他愿意付出一切。
这一年多来,杨开智和三个子女一直在逃亡中度过,生怕孩子再被人抓走,杨开智的家人和朋友也都不愿意帮他,生怕连累了自己。
有一天晚上,杨开智和孩子们去了一户人家,那户人家一见是杨开智,立刻就把门给关了起来,让他们赶紧走。
1931年,杨开智与组织取得了联络,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民看到杨开智的情况,便给杨开智打了个眼色,让他帮忙安排一下,让毛岸英三人赶紧去上海。
杨开智很清楚自己现在的情况,他虽然还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也被人盯上了。如果没有得到允许,他就把孩子送到上海,很有可能会被特工们发现,到时候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
所以杨开智才会让自己的妻子和六十多岁的母亲带着孩子们去上海,美其名曰是走亲戚。
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是杨展。从小到大,杨开智都跟她讲过许多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教导她将来要报效国家,报效国家。
抗日战争打响后,杨展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并在湖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第二年,杨展的身份败露,随时有性命之忧,组织便把她紧急调往延安。临走的时候,杨开智还叮嘱过她,让她好好工作,不要忘了自己的任务。
杨展来到延安之后,没有让他的父亲失望,他在各种革命工作中,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一九四一年,日本人在华北后方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清剿八路军的行动,杨展在突围的时候,为了掩护同伴,从悬崖上摔了下来,时年21岁。
八年之后,杨开智接到毛主席的一封电报,得知自己的女儿已经去世了,这让他很是伤心,很难接受。
这些年来,杨开智一直没有查到自己的女儿到底在哪里,不过他也一直在安慰自己,说自己忙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为了祖国,什么事情都不算什么。
身为革命者的家人,杨开智经历过无数次生离死别,但他却从未抱怨过,因为这是一场残酷而残酷的战争。
毛主席和杨开智一样,这些年来,他见过太多的人死去,妻儿,兄弟,这些人,毛主席所经历的痛苦,要远远超过杨开智。
革命成功后,毛主席身边还留着几个亲戚,杨开智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会对他这么好的原因。
写信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解放,杨开智立即写信到北京,向毛主席打了个招呼,便迫不及待地询问杨展的去向。
香山别墅中,毛主席收到了杨开智的来信,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将杨展死在八年前的事情说出来。
毛岸英走到毛主席面前,询问他是怎么回事,他拿起笔,写下:“一九四一年,展儿为掩护同志撤退,壮烈牺牲。”
毛主席为了减轻杨开智失去女儿的痛苦,在信中写道,毛岸英非常思念自己的祖母和舅舅舅妈,过几天就会回来看望他们。
毛主席带着毛岸英等人去了上海,这些年来,杨家对毛岸英等人的思念并不是很深,如果毛岸英能回来,杨开智的悲痛就会减轻不少。
毛主席还没来得及给毛岸英安排好返回湖南的时间,杨开智就给他发来了一封信。
这一次,杨开智不仅对毛岸英的归来表示高兴,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毛主席能在北京为他谋一份差事。
接到杨开智的信后,毛主席第一时间给杨开智写了一封信,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没有权力给杨开智分配任务,也不会同意杨开智的要求,让杨开智死了这条心,千万别来北京。
毛主席为了打消杨开智的这个心思,不仅对杨开智提出的请求进行了拒绝,而且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湖南省省委王首道,嘱咐他,绝对不能为杨开智开后门,也不能有什么特权,要看个人的本事。
一九五○年,杨开智的八十岁寿辰,毛主席让长子毛岸英,代替自己的“岳母”,去参加寿宴。
杨老太太见到毛岸英,心里很是欢喜。毕竟,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外孙更让人开心的了。
从那时候起,毛主席就时不时地往杨家送钱。而且,毛主席还允许自己的两个儿子去看望自己的祖母,杨老太太每一次看到自己的外孙,都会让杨开智给自己准备几个孩子最喜欢的零食。
两个人围绕着祖母说着这么多年来的事情,气氛显得特别的温暖,杨老太太的身子也因为这个原因变得好了许多。
一九五八年,杨开智年事已高,身体孱弱,组织上便让其离休养老,颐养天年。
一九六○年,杨老太太九十高龄,毛泽东忙得不可开交,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乡探亲,就给她打了两百块钱,让他转交给杨老太太。
一九六二年春天,毛岸青娶了邵华,毛泽东告诉儿媳妇,“新娘子总得把自己的外婆和亲戚看一眼吧!”,他让岸青把她的妻子送到长沙的杨家,看望杨老太太和杨开智。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