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第一部分:“互联网+”战略的回顾与反思(2015年)
一、 战略背景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1. 技术基础成熟: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在消费端(To C)取得了巨大成功。移动互联网(4G)、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全面普及,培养了全球最庞大的数字消费者群体,为技术向传统行业渗透奠定了用户基础和市场环境。
2. 经济转型压力: 当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传统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3. “双创”浪潮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一个新的抓手和平台。“互联网+”为无数创业者提供了与传统产业结合、创造新业态的巨大机会,降低了创业门槛。
4. 国际竞争态势: 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数字化浪潮,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更具广谱性的数字化战略,以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二、 效果与影响
“互联网+”战略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面貌,其效果是巨大且双面的。
积极效果:
* 催生了世界级的消费互联网生态: 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共享经济(滴滴/美团)、电子商务(淘宝/京东)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极大便利了人民生活。
* 推动了产业端的初步数字化: 虽然程度不一,但许多传统行业如零售(新零售)、金融(互联网金融)、物流(智能仓储)等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 培育了数字基础设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在“互联网+”的需求拉动下迅猛发展,为后续的数字化升级打下了基础。
* 创造了大量就业与新职业: 催生了如外卖骑手、电商主播、数据分析师等数百万计的新就业岗位。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连接”大于“赋能”: 前期更多侧重于利用互联网进行渠道打通、营销和流量变现(即“互联网+营销”),而对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等核心环节的深度改造(即“+互联网”)不足。
* 消费端强,生产端弱: 成就主要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而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德、美等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 无序扩张与垄断: 资本加持下的跑马圈地导致了某些领域的无序竞争和数据垄断,平台经济伦理问题逐渐凸显。
* 数字鸿沟: 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能力差距被拉大。
核心启示: “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连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核心是信息与数据的流动。而下一阶段的“人工智能+”,其本质将是通过智能决策引领产业变革,核心是知识与决策的生成。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深度展望
如果说“互联网+”是构建了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网”,那么“人工智能+”则是要为每辆跑在路上的车装上“自动驾驶系统”和“智慧大脑”。它不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深刻的赋能与重构。
一、 战略定位与核心内涵
“人工智能+”不应是“互联网+”的简单延续,而是一次升维和质变。其战略定位应是:将人工智能从一种尖端技术,提升为一种如同水、电一样的基础生产要素和颠覆性创新范式,全面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核心是驱动生产力发生革命性飞跃。
其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
1. 赋能层: AI作为效率工具,嵌入现有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如智能客服、AI质检)。
2. 重构层: AI重新定义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如智能汽车不再是“车+屏”,而是“四个轮子上的机器人”)。
3. 创新层: AI驱动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AI for Science),在生物医药、材料学、新能源等领域带来基础性突破。
二、 “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与展望
1. AI+工业(智能制造): 这是主战场和硬骨头。未来将不再是单点的“机器换人”,而是全局优化的“智慧体”。
* 展望: 实现“制造即服务”(Manufacturing as a Service)。一个工厂是一个能够自主调度资源、预测设备故障、动态调整产线、快速响应小批量个性化订单的智能生命体。AI将彻底打通研发(生成式AI辅助设计)、生产(数字孪生与优化)、供应链(智能预测与调度)、营销(个性化推荐)的全价值链。
2. AI+科学(AI for Science): 这是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 展望: AI将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科研伙伴”。在药物研发领域,AI可将新药发现周期从10年缩短至1-2年;在聚变能源领域,AI可实时控制约束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在气象领域,AI大模型将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预测。中国能否在基础科学上实现引领,“AI+”至关重要。
3. AI+生物医药: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精准医疗时代。
* 展望: 基于个人基因组、蛋白组和生活方式数据的AI模型,将为每个人提供从疾病预测、预防到诊断和治疗的全程个性化方案。AI驱动的便携式诊断设备将让高质量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和家庭。
4. AI+能源(绿色经济): 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
* 展望: 构建全国性的智慧能源网络。AI将实时优化电网调度,最大化消纳不稳定的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精准预测全社会用能需求,实现高效的“削峰填谷”;加速可控核聚变、新型储能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的研发。
5. AI+自身(AI与AI): AI将加速自身的进化。
* 展望: 利用AI来设计更高效的AI芯片(如谷歌的TPU)、探索更优的AI算法(AutoML)、合成训练数据、评估模型安全性,形成自我迭代的飞轮,极大加快创新速度。
三、 实施路径与核心挑战
“人工智能+”的深度推进,将面临远比“互联网+”更严峻的挑战:
1. 挑战一:数据壁垒与“高质量数据荒”。 工业等高价值领域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且AI大模型需要海量、干净、合规的高质量数据,这需要建立新的数据要素市场和治理体系。
2. 挑战二:技术门槛与人才缺口。 “AI+”需要既懂AI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极度稀缺。需要推动“AI通识教育”和与传统行业的交叉培养。
3. 挑战三:算力瓶颈与自主可控。 高端AI芯片(如GPU)是战略资源。必须实现从芯片、框架到模型和应用的全栈自主可控,否则“人工智能+”大厦将建于流沙之上。
4. 挑战四:伦理、安全与治理。 AI的“黑箱”决策、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就业冲击以及可能的超级智能风险,需要建立前瞻性的、敏捷的伦理与法律框架,确保“AI向善”。
5. 挑战五:巨大的成本与明确的ROI(投资回报率)。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改造成本高昂,需要看到清晰的回报路径。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打造示范案例等方式降低试错成本。
四、 结论与建议
“人工智能+”是一场比工业革命影响更深远的智能革命。它不仅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更是关乎未来国运的必争之地。
中国推进“人工智能+”,必须:
* 战略上保持定力, 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避免急功近利的“风口论”。
* 政策上精准施策, 重点支持“AI+硬科技”和“AI+科学”,而不仅仅是“AI+商业模式”。
* 生态上协同创新, 打通“产学研用”的闭环,鼓励大模型开放平台与垂直行业专家深度合作。
* 治理上敏捷包容, 以发展为导向,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最终,“人工智能+”的成功,将不取决于我们拥有了多少最炫的算法,而取决于我们能否让千行百业都涌现出真正理解自身痛点、并能用AI解决这一痛点的“行业AI专家”。当AI如同今天的电力一样,无处不在却又隐形于幕后,默默驱动一切时,“人工智能+”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