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涪陵好人”名单出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9:29 1

摘要:微光汇星河,善举映巴渝;凡人彰大义,德馨满涪陵。近日,涪陵区委宣传部按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优中选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2025年第一季度“涪陵好人”推荐评议,评出“涪陵好人”20人(组)。

微光汇星河,善举映巴渝;凡人彰大义,德馨满涪陵。近日,涪陵区委宣传部按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优中选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2025年第一季度“涪陵好人”推荐评议,评出“涪陵好人”20人(组)。

在这群平凡而伟大的人里,有21年坚守公益初心,带动众多志愿者为困难人群送去希望的江艳;有14年致力于传承非遗技艺,免费培训超2000名留守妇女、残疾人及家属手工串珠技能的何秋红;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无畏勇气完成生命接力的黄操、吴满堂;有立志传承涪州刺绣,践诺16年,让涪州刺绣走向广阔舞台的胡华芳;有扎根印前平面设计与制作25年,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余福江;有孝老爱亲,用近9年时间悉心照顾两位患病婆婆的吴民会;还有身残志坚,凭借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在生猪养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蹇海燕……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些“涪陵好人”们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希望他们继续秉持初心,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引领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与社会建设。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他们为楷模,见贤思齐,积极投身到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实践中来,为涪陵增添更多温暖与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好人

感悟榜样力量

↓↓↓

一、助人为乐(5人)江 艳

深耕公益21年,传递温暖照亮前路

江艳,女,1973年11月生,重庆市涪陵麦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自2004年踏入志愿服务领域,江艳从最初的个人公益行动,逐步发展为成立专业公益机构,持续发光发热。21年来,她累计个人公益时长4526小时,成功带动1122人加入志愿队伍,团队志愿服务时长达12951小时。她带动36名志愿者每年定期资助困难孩童,至今已帮助42人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担任校外辅导员期间,她开设“春苗才艺班”,培养192名留守女童学习舞蹈才艺。2017年专职从事社工工作后,积极开展各类公益项目,成功链接超872.2万元资金,服务人群超12.5万人次。因贡献突出,荣获“重庆市最美志愿者”“重庆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

熊中国

熊中国,男,1967年5月生,重庆市涪陵区同乐镇寿坝村人。2022年熊中国主动负责熊家院子的环境卫生,并参与熊家院子的打造,日常管理“熊家记忆”收藏馆。他独创“同心议事工作法”,以及一则家训、一张合影等“七个一”院落特色,牵头拟定院规院训,被推选为熊家院子院落长。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同心讲堂”9次,通过“同心议事法”的实践,多次调解邻里矛盾。他主动加入寿坝村志愿服务队伍,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米、油等日用品到家中200余次,多次护送急需就诊的老人到医院并陪伴就诊。他被评为同乐镇寿坝村第一届“好邻居”。

奚正国

奚正国,男,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餐饮(商)协会党支部书记,兼重庆市涪陵区蓝天救援队秘书长。自2021年4月起,奚正国牵头开展“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公益活动,每月为环卫工人免费送餐,累计举办活动59次,送出20000余份餐食,惠及3000余名环卫工人。作为蓝天救援队秘书长,他积极参与各种救援、援助行动。以他为骨干的“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本人荣获“新重庆·新风尚”志愿服务之星。

(推荐单位:区商务委)

何秋红

何秋红,女,1977年7月生,重庆市涪陵区何秋红工艺品制作部法人。何秋红是涪陵传统手工串珠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2011年,她创建工艺品制作部,致力于传播涪陵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公益。14年来,何秋红与涪陵区妇联、区残联共计培训留守妇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手工串珠技能2000余人,直接或间接带动留守妇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200余人。同时,她多次参与涪陵区爱心树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爱心志愿者”活动,共计捐赠价值1.5万余元的手工串珠材料。在她的指导下,残疾人吴超、胡安会、胡义会共同制作的手工串珠在重庆市残疾人百幅优秀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夏闳缤

夏闳缤,男,1972年8月生,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大顺镇打造“天同仙草苑中药材综合体项目”,组织村民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其中为新兴村天同仙草苑项目定向培养的灵芝、黄精、阳荷、石斛专业种植技术村民就达到了158人,技术骨干25人,让村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他常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余名村民受他惠泽,年人均增收4000元。他积极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帮助更多村民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他心系村民健康,得知新兴村方平(化名)儿子患癌晚期回老家疗养,赠送灵芝孢子粉助其治疗。他帮村民掌握技术、增加收入,是村民口中的“暖心人”。

二、见义勇为(3组)黄 操、吴满堂无畏一跃,托举生命希望

黄操,男,1975年9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教师。吴满堂,男,1997年3月生,中共党员,69233部队军士。2025年2月8日下午3点左右,家住涪陵区珍溪镇滴水村的一名孩童不慎掉落水塘,此时正值寒冬,冬衣厚重,眼见孩童离塘边越来越远。听到呼救声的黄操一个箭步扎进冰冷的水中,奋力游向落水孩童,将他托住便往岸边游。在岸边的吴满堂则赶紧找来一根竹竿,及时将黄操和落水孩童拉上了岸。事后得知,黄操是退役军人,吴满堂则是一名现役军人,两位军人在危急时刻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挽救了一个家庭。

(推荐单位:区教委、珍溪镇)

蒋于建

蒋于建,男,1977年4月生,重庆市涪陵区妍阳广告有限公司负责人。2024年10月21日上午,蒋于建在店中忙碌时,听闻小区传来嘈杂声。循声望去,见二楼阳台一名小女孩的头被防护网卡住,身体悬吊半空,情况危急。蒋于建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从店内搬出人字梯,搭在阳台边。他小心翼翼爬上梯子,每一步都仔细试探稳定性,边爬边安抚女童。最终成功将小女孩从防护网解救,待家人回来确认小女孩安全后默默离开。他的勇敢善举,赢得众人称赞。

(推荐单位:荔枝街道)

盛钦亮

盛钦亮,男,1996年10月生,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策划分公司副经理。2024年8月15日17时,市民冉女士驾车在涪陵武白路行驶途中,车辆发生侧翻,其被困车中无法自救。危急时刻,路过的盛钦亮带领两位同事迅速实施救援,最终帮助冉女士成功脱困。事后,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武陵山派出所向公司送来感谢信,对盛钦亮带领两位同事在本次救援行动中乐于助人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扬。盛钦亮在关键时刻带领同事挺身而出,用善举为他人带去帮助和温暖,同时展现出了他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素质和见义勇为的精神。

三、诚实守信(1人)胡华芳践诺16载,她让涪州刺绣“活下去”“火起来”

胡华芳,女,1980年6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绣花一族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她许诺传承涪州刺绣,成立刺绣微型企业,为了践诺她以客户定价的方式,自己少赚或不赚推广绣品。后因劳累病倒,哪怕仅剩一位客户,她仍未放弃,坚守承诺。为发扬涪州刺绣,她创办培训学校,亲自授课,累计培养4600多名学员,覆盖29个省。她还自筹资金,挖掘涪州刺绣相关的历史故事,完善申遗资料。2022年,涪州刺绣被列为涪陵区第五批非遗保护名录。从许诺到践诺,她坚持了16年,并将持续终身。她以培训学校为阵地,用针作画,让涪州刺绣这一传统技艺在中华大地上绽放璀璨芳华,其作品多次亮相国内外舞台,累计获7项专利。她个人荣获“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涪陵工匠”等诸多称号。

三、敬业奉献(6人)余福江27 年深耕印艺,雕琢行业“匠心丰碑”

余福江,男,1979年3月生,重庆市涪陵太极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技术部经理。1998年,出身农村家庭的他中专毕业,成为太极印务印刷学徒,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吃苦耐劳,满身油墨却踏实肯干。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身,自考大专,参加北大方正软件、爱色丽色彩管理等培训,提升专业技能。27年来,他深耕印前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位,心无旁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创新提出“快速拼版核价法”,将复杂的开料计算转化为简明公式,让业务团队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由他主导开发的“内干格盒型”,通过简化折叠步骤实现自动化糊盒,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将残次品率下降至行业最低水平。他带领的团队成功申报了19项技术专利,其中新型包装结构专利斩获“长荣杯”金奖,成为推动药品包装智能化升级的典范。余福江曾获“全国印刷技术能手”“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何明兰

何明兰,女,1977年2月生,重庆市涪陵区传统土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03年何明兰与土陶世家传人黄进洪结缘,投身文化传承事业。“老手艺不能困在老套路里。”为了创新研发堆龙描画工艺,何明兰顶着家庭的压力,变卖婚前购置的价值23万元的门面房,购入重庆首台私人作坊陶瓷气窑,让传统土陶突破柴窑限制,可烧制釉面茶具、浮雕摆件等20余种新产品。为掌握气窑对不同燃料、不同陶瓷制品在不同烧制阶段的最佳气压、温度等控制参数,她5年内记录了上千组燃烧数据,最终将陶器烧制合格率提升到98%。22年如一日,何明兰以窑火淬炼匠心,让千年土陶焕发时代生机。

蒋振国

蒋振国,男,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司法局马鞍司法所所长。他扎根基层29年,在政法战线奋斗近20载,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理念,用心用情服务群众。他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2022年以来成功调解纠纷1437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他积极为辖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办理案件600余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辖区内营商环境。他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举办法治讲座3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群众法治意识。他廉洁自律,公正司法,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司法行政干警的良好形象。

罗诗遂

罗诗遂,男,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原副总经理兼医药研究院院长)。他一心扑在医药科研事业上,在创新药品与经典名方研究中,带领科研团队近三年,获得23件产品生产批件、20项授权专利,制定22项国家质量标准,承担31项政策扶持资金课题。他主持重点品种的质量提升与自证参比工作,实现国产优质替代,销售额突破40亿元。在开拓战新产业上,他推进创新生物制剂研发,实现生物药零的突破。他牵头推动科研转型,构建开放协同体系,与22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柔性引进40余位高端人才,建成智能化高端研发平台,为重庆医药产业发展全力奉献,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录翰武

录翰武,男,1987年12月生,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心经理。作为万凯新材首批入涪的成员之一,他带领员工夜以继日、奋战一线,为重庆万凯一二三期的投产建成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锐意创新、敢于开拓,在工作的过程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参与企业多项技改项目实施,发表论文1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创新技改项目15项。他深耕聚酯行业14年,努力钻研,为聚酯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评为重庆市涪陵区第六届“拔尖人才”。

张 路

张路,男,1987年7月生,重庆市涪陵区蔺市街道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他敏锐抓住直播风口,带领村民开辟农副产品新销路。面对初期村民的不解,他独自踏入直播间,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推介产品,细致讲解种植过程、产品特色及乡村风貌,逐渐吸引村民加入,共同分享经验、展示品质。累计直播销售农副产品50万斤,帮助本村及周边乡镇3000多户村民卖出了800余万元的农产品,带动村民户均增收上千元,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凭借创新实践,他不仅让五四村直播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更在“重庆市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直播带货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并获评涪陵区“科普骨干”,用实干为乡村注入活力与希望。

四、孝老爱亲(2人)吴民会

吴民会,女,1963年9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红专村2组村民。她用40余年光阴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抚养幼子,侍奉公婆;再婚后,面对前婆婆中风瘫痪,她毅然返乡,九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两位高龄婆婆。她以柔肩扛起家庭重担,用行动践行孝道传承,更以无私大爱感染乡邻,带动文明乡风。其家庭获评“重庆市文明家庭”,个人被授予“红专村孝顺儿媳”称号,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冯 琴从儿媳到“女儿”,20 年的亲情接力

冯琴,女,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马鞍街道两桂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她用20年铸就无血缘的亲情传奇,在前任丈夫应征入伍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公公,前夫去世后,虽然经济困难也未放弃照顾前公公,时常探望帮忙收拾家务,带老人到医院检查看病。重组家庭后,对现任公婆也关怀备至,病时照料、日常陪伴、旅游散心。她以爱与包容,在家庭中维系亲情;以坚韧与担当,在坎坷人生路上前行,其事迹彰显亲情伟力,也让社区充满温暖,激励居民坚强面对困境。

五、自强不息(3人)刘 山

刘山,男,1975年7月出生,重庆市涪陵区马鞍街道红星社区9组居民。1997年,刘山因车祸锁骨以下全无知觉,肢体一级残疾。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康复锻炼,终于可以坐起来。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残疾人,想要自立,必须先自强、自信。于是,他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学习新技能,自己在网上开店、做客服、直播带货。虽然收入微薄,但他用自己的努力看到了生活的方向。刘山还参加了涪陵肢协组织,定期参加肢协组织的活动与轮友一起进社区宣传,以自己从逆境中熬过来的经验为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先后帮助了100余名残疾人。刘山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用乐观与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蹇海燕

蹇海燕,男,1972年10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板桥村4组村民。因先天双脚畸形,属于肢体二级残疾,行动极为不便。40岁时,家徒四壁的他选择养猪创业,尽管面临资金、人力、土地等诸多难题,却从未放弃。在政府帮助和自身努力下,他的养殖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如今养殖基地生猪存栏约500头,年销售净收入预计超2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回馈社会,无偿向残疾人赠送100余头猪仔,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2024年,他的养殖基地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残疾人二星级畜禽养殖基地。

梅 林拐杖丈量致富路,携手共绘致富图

梅林,男,1962年7月生,重庆市涪陵区义和街道建新社区居民。他虽身负二级肢体残疾,手持拐杖行走,却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勤劳双手,在家乡成功创办畜牧养殖场,现有增福土鸡1000余只,生猪80头,蜂蜜50箱,年收益高达35万元,实现了个人小康梦。他以养殖技术为纽带,引领邻里共养增福土鸡,誓让乡亲共享富裕之路。他的无私奉献与乐于助人,赢得了乡亲们一致好评,大家亲切地尊称他为“梅林叔”。

让更多小伙伴知道

来源:涪陵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