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长期作为苏皖中心,在历史文化、高等教育、工业基础、交通布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近些年,在风头上却好像不如杭州、合肥等周边城市活跃亮眼,甚至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南京发展一般的说法,更长期饱受在江苏首位度低的质疑。我认为大家对于南京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有很多
南京长期作为苏皖中心,在历史文化、高等教育、工业基础、交通布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近些年,在风头上却好像不如杭州、合肥等周边城市活跃亮眼,甚至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南京发展一般的说法,更长期饱受在江苏首位度低的质疑。我认为大家对于南京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有很多误区。
本身江苏就不是一个单中心发展的区域,均衡化一直是江苏的主题。而且江苏13市全都是二级财政。所谓二级财政对应的一般是省或直辖市,但江苏13个市却各个都是二级财政,都不用上缴江苏省里。
江苏的这种情况,全国独一无二,加之社会运行有一个很常识性的共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实际的行政建制是什么样子的,但由于江苏各市财政的独立性,导致江苏十三太保事实上是一个平权的关系。谁也不是谁的老大,谁也不是谁的小弟,因此在江苏强调首位度其实没有太大意义,这是那些践行强省会战略省份所不能理解的模式。
而且追溯历史,实际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中心变迁与长江入海口的地理演变、政治格局及航运贸易发展密切相关,其经济重心长期围绕出海口附近城市转移。
比如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长江入海口位于今扬州、镇江一带(当时称“广陵潮”),扬州因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成为南北漕运枢纽。后长江泥沙沉积使海岸线持续东扩,至南宋时入海口已延伸至南通附近,扬州因远离新航道逐渐衰落。
苏州依托太湖-长江水系和发达的棉纺织业,成为明清全国经济中心。尽管不直接临海,但通过浏河港(郑和船队起锚地之一)与海外贸易间接连接出海口。
明代黄浦江疏浚后,上海逐渐取代青龙港(今青浦)成为江南漕粮转运节点,1843年上海开埠后,其位于长江入海口与东海交汇处的区位价值爆发,至此长三角中心长期锁定在上海。
所以如今江苏在经济层面就是围绕上海做配套的,包括苏州在经济层面为什么确实要比南京强一些,这几乎是地理区位的必然结果。
而南京从最开始的建城,就是以军事防御和权力主导为主要功能的,那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传颂千年,足矣说明南京的城市属性。所以其经济要素并不是南京的真正强项。和平年代,文化、行政、科研才是南京真正的城市基因。
另外GDP这套评价系统本身其实主要是针对工业时代的,那么到今天这个发展阶段,这个评价体系是否依然靠谱,我认为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这是需要思考的。
02 人才高地因此如果南京想要在影响力上有更好的体现,科研是非常适合南京走的一条路径。事实上这的确是南京的优势所在。
南京拥有51所高校,其中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双一流”高校,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含研究生、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数量超120万,高教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三,这一优势为南京构建了强大的“人才蓄水池”。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得以快速集聚。
庞大的学生群体还催生了独特的“校园经济”,南京各大商圈、旅游景点中学生群体的活跃度和贡献率是很高的,是城市消费活力的重要源泉。
上图:普通工作日(周二)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不过人才济济的南京时长会被认为创新力不足,比如技术转化率仅为28%(江苏省科技厅2023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45%,但实际上这其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南京的技术转化路线,更多指向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泛化的基础性工业制造与生产,而不是大家熟悉的C端市场。因此南京的技术转化成果往往直接作用于整体的产业链,是产业的底层基础,更多着眼的是大家看不见的背后。
比如中电科55所耗时8年研发的碳化硅衬底技术实现量产,带动南京集聚32家上下游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地之一,支撑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下游产业升级。
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企业年产烯烃超千万吨,支撑着长三角半数以上的家电、汽车塑料部件供应。
在细分领域,南京更孕育出南瑞继保(电网自动化市占率全球第一)、金斯瑞生物(基因合成技术领先)等“隐形冠军”。这种“基础材料+专精特新”的产业结构,使南京在外部经济波动中展现出较强韧性,。
而杭州45%的转化率,多集中在应用层创新,元素的整合,打包,并聚合成具体的面向大众的产品,迭代速度很快,实际上更多属于产业链的下游。
所以南京的创新领域和杭州并不在一个频道上,也不是一个赛道,我们不能通过单纯28%和45%这样简单的数字,就认定南京的科技创新力不足,这是对南京认知相当大的误判。
不过在风险投资体系构建上,南京确有不足,不少高校实验室的专利往往流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进行产业化,形成“智力播种,他乡收获”的尴尬局面。
我认为南京需增强“以投带引”模式,通过设立政府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对于创新企业的支持上。同时在南京各地的大学聚集区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生态载体,让创新种子“就地生根”。
南京需要更多本地品牌,需要更多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与故事,以此激励青年学子在南京投身于创业的大潮当中,并收获丰厚的财富,这的确是南京需要加强的地方。
在高铁时代,南京实际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面临“枢纽地位强化”与“通勤网络薄弱”的矛盾。比如京沪高铁南京段仅设南京南站,前后站点距离很远,高达50km以上,而苏锡常镇段站点密度明显更高,间隔距离也小的多,最小的间隔也就约24km。
即使是沪宁城际,南京版图内的站点数量也只有两站,有一站实际还只下不上。致使南京东西两翼的远郊板块难以借助高铁资源实现高效的同城化,而该线路上的其他城市所拥有的站点居然大部分都比南京要多。
面对这个问题,南京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以跨市地铁破解空间约束,这个构想非常庞大,也很超前。不仅率先实现了区区通地铁,还将南京的影响力扩充至周边城市。
已开通的S6宁句线日均客流超5万人,在建的宁马城际(S2)、宁扬城际(S5)未来将把通勤圈扩展至安徽马鞍山、江苏扬州。未来宁天城际(S8)还将延伸到天长,宁和城际(S3)也将延伸到和县。
这种“地铁织网”战略不仅缓解了主城人口压力,更使南京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地铁网络城市,为都市圈要素流动提供高效的物理通道。
当下的南京正推动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将城际铁路、市域快线、城市地铁、公交系统整合为“一小时通勤圈”,这个庞大的构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将南京的核心城市资源通过地铁网分享出去,而跨市或跨省地铁的存在,使得南京周边城市的人口不需要迁入南京就能享受到这些资源。不仅避免了南京市域人口的过度聚集,同时也增加了周边城市的土地含金量,实际上南京跨市地铁对周边城市有着实实在在的赋能作用。
南京都市圈是真的在落实共融共享、多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与强省会路径下的发展思路,就是网友常说的“吸血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因此现在很多人在说南京人口增长不够等等,好像落后了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这本就是南京在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南京本来设计的人口上限也就1300万人。
也许数据层面南京的首位度确实较低,但南京的真实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去年南京德基“爆卖”245亿,一举超越北京SKP,足见南京实际体感影响力的强大。
来源:大南京生活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