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香 润初心 促笃行”读书征文活动结果揭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8:42 1

摘要:为激发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热情,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我校举办了“品书香 润初心 促笃行”读书征文活动。经评审,《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成长坐标——读有感》等2 篇文章获得一等奖,《破冰逐浪立潮头 躬身入局勇担当——读<大江大河>有感》等7 篇

为激发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热情,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我校举办了“品书香 润初心 促笃行”读书征文活动。经评审,《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成长坐标——读有感》等 2 篇文章获得一等奖,《破冰逐浪立潮头 躬身入局勇担当——读<大江大河>有感》等 7 篇文章获得二等奖,《人民领袖的小康情怀里装着亿万百姓的幸福生活——读<习近平的小康情怀>有感》等 11 篇文章获得三等奖,《以青春之我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等 66 篇文章获得优秀奖。现予以公布并选登部分获奖文章,供大家学习交流。

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成长坐标

——读《初心记:我的党校学习日记》有感

年轻干部综合能力提升2班学员 陈瑶迦

站在党校长廊的党性教育展板前,指尖掠过百年党史长河中那些永不褪色的身影——夏明翰在汉口余记刑场里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时折断的铅笔,焦裕禄用钢笔筒顶住肝部工作、在藤椅上留下碗口大破洞的斑驳痕迹,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后随核潜艇深潜时携带的老式怀表,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生命刻度,与手中《初心记:我的党校学习日记》的文字渐渐重叠。北乔笔下“多维对话”的成长密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愈发清晰: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行者的朝圣,而是一代代人在时代答卷上的精神接力。

解构“舒适区悖论”:在撕裂与重构中淬炼信仰

书中记录的“乡村振兴辩论赛”极具启示:当学员们为“重产业还是保文化”争得不可开交时,老师突然投影出村民自拍的短视频——镜头里,返乡青年用无人机巡田,老人们则在祠堂修复族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是年轻干部破解“舒适区悖论”的密钥。

北乔在书中写道:“坐在空调房里制定的政策,总会在风雨中显形。”当我们这代人面对“数字鸿沟”“代际认知断层”等新考题时,更需警惕“云端办公”带来的认知偏差。在村里遇到前来缴纳医保的老爷爷,我热络地提出“现在手机就可以缴了,您不用跑这么远”,却被不会用智能机的老人反问:“难道腿脚利索也是错?”这记叩问让我重新理解书中“泥土中的信仰”——青年干部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的娴熟,更在于对“人”的深度体察。

破解“速成焦虑”:用历史耐心对抗成长内耗

《初心记》里那位夜读《共产党宣言》的老学员,曾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初到基层时,我也陷入过“能力恐慌”:看着同龄人在招商引资中签下大单,在矛盾调解中妙语连珠,焦虑得彻夜翻看“干部速成指南”。直到书中“慢思考快行动”的箴言点醒了我:年轻干部最珍贵的不是“摘果子的速度”,而是“培育土壤的定力”。

宜昌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推进过程中,我见证了“慢成长”的力量。面对传统化工企业关停后的转型阵痛,我们没有急于引进替代产业,而是鼓励“老树发新芽”,推动传统化工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裂变升级。当看到如今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岸线整洁,绿树迎风摇曳,原先反应塔林立的化工园区化身美丽的滨江公园时,我真正懂了书中“历史耐心”的深意——年轻干部的成长,需要像江畔芦苇般既有破土而出的锐气,又有静待春水的韧性。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既做奔涌的后浪,也当沉默的河床”。

超越“孤岛效应”:在系统思维中锻造破局之力

北乔笔下“2035年沙盘推演”的教学设计,精准击中了年轻干部的思维痛点。在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课上,我曾一度陷入“技术至上”的狂欢,直到小组调研时有组员提到“假设我们计划接入的AI管理系统将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系统拷问,让我们不得不跳出专业茧房,在产业、民生、伦理的多维坐标系中寻找平衡点。

这让我想起沿海某市“智能码头”建设的教训。初期过度追求无人化,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矛盾,后来通过“转岗培训+社区经济”组合拳才破局。正如《初心记》强调的:“局部最优解可能是全局陷阱。”年轻干部尤其要警惕“专业深井”,培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格局。

书中“四问自省”为我们提供思维工具:比如在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时,我们设立“伦理影响评估”环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预留“代际需求缓冲区”。这种系统思维,正是破解“成长孤岛”的密钥。就像北乔记录的毕业典礼致辞所说:“未来需要的不是单项冠军,而是能看懂交响乐总谱的指挥家。”

重构“成长叙事”:在时代卷轴上书写集体人格

《初心记》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将个人成长史嵌入时代奋进史。书中“未来角色扮演”章节里,学员们模拟2035年的干部解决“太空社区治理”难题的场景,恰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预演——当年轻干部在元宇宙里调解纠纷、在量子计算中守护伦理、在碳中和进程中平衡利益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素养,更是对初心的持守。

在党校的“红色家书”实训教学课上,我给2035年的老公写道:“希望那时的我们,还记得在疫情防控中通宵核对数据的战栗,在特大暴雨夜里扣响地灾点群众家门的焦急。”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终将拼合成新时代年轻干部的集体人格。

正如书中封底那句“党校的结业不是终点,而是知行合一的新起点”,当我们这代人接过历史的笔,要写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故事,更是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具象为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合上《初心记》,那些认知颠覆、思想碰撞、实践顿悟,恰如书中所述“成长是年轮质地而非数量的变化”。我们这一代年轻干部,真正的成长,是让自己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既要托得起滚烫的理想,也要经得住沉默的守望。正如《初心记》扉页上那行被无数人摩挲过的小字:“时间会给扎根的人,颁发看不见的勋章。”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