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附过来的是一张项目复盘会的聊天记录截图。里面,同组的张磊正在大言不惭地说:“这次客户方案能过,主要是我熬夜改了三版框架,还拉着设计调整了视觉逻辑,最后跟客户对接时也是我扛下了压力。”
凌晨两点,“姐,我快气哭了。”
附过来的是一张项目复盘会的聊天记录截图。里面,同组的张磊正在大言不惭地说:“这次客户方案能过,主要是我熬夜改了三版框架,还拉着设计调整了视觉逻辑,最后跟客户对接时也是我扛下了压力。”
可小林告诉我,张磊从头到尾只做了一件事 —— 把她写好的方案初稿,复制粘贴到 PPT 里改了个标题;客户对接时他全程坐在旁边玩手机,连客户提的核心需求都没记。更气人的是,领导问 “第三版框架里的用户画像数据来源” 时,张磊支支吾吾半天,最后甩了句:“这部分是小林做的,她清楚,让她讲。”
而就在上周,方案初稿因为一个数据错误被客户打回时,张磊第一句话是:“都怪小林没帮我核对数据,我当时太忙了,要是她多检查一遍,根本不会出这种错。”
像张磊这样的人,你职场里一定遇到过:自己做错事,赖别人没帮忙;只出十分之一的力,却想抢百分之百的功;问细节一问三不知,遇事第一反应是 “找别人”。他们像永远长不大的 “职场巨婴”,把 “甩锅” 当盾牌,把 “抢功” 当捷径,却不知道,这些看似 “聪明” 的操作,正在悄悄毁掉自己的路。
一、“甩锅抢功型巨婴” 的 3 副面孔:藏不住的自私与无能
职场里的 “甩锅抢功”,从来不是单一的动作,而是一套组合拳。那些习惯这么做的人,往往有 3 副藏不住的面孔,每一副都透着自私与无能。
第一副面孔:做错事时,“都是别人的错”
这类人最擅长的,是把 “自己的责任” 包装成 “别人的疏忽”。他们永远不会说 “我没做好”,只会说 “要是你帮我做了 XX,就不会错”。
我前公司有个实习生小周,刚入职时跟着老吴做活动策划。有次活动现场,嘉宾名单漏了两个人,导致嘉宾到场后没位置,场面一度很尴尬。复盘时,小周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老吴没提醒我要核对嘉宾人数,我以为他已经确认过了,所以没查。”
可实际上,老吴早在三天前就把 “核对嘉宾名单” 写进了小周的任务清单里,还特意圈出来标了 “重点”。小周自己偷懒没核对,出了事却把锅甩给 “老吴没提醒”。
更可笑的是,有次他把活动时间写错在邀请函上,被领导批评时,他说:“设计部做邀请函时没注意看时间,我交过去的文档是对的。” 结果领导翻出他提交给设计部的原始文档,时间一栏赫然写着错误的日期 —— 他连自己写错了都没发现,却先想到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种 “甩锅” 的本质,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无能。他们害怕承认 “我没做好”,于是把过错转移给别人,用 “别人的疏忽” 掩盖自己的懒惰、粗心和不负责。可纸包不住火,一次两次或许能蒙混过关,次数多了,谁都能看清:不是别人没帮他,是他自己根本没能力扛起自己的责任。
第二副面孔:抢功劳时,“我付出了最多”
如果说 “甩锅” 是逃避责任,那 “抢功” 就是贪婪的暴露。这类人最擅长 “摘桃子”—— 别人辛辛苦苦种桃树、浇水施肥,他等桃子熟了,冲上去摘下来,说 “这桃是我种的”。
我朋友阿凯所在的团队,去年做了一个线上营销活动,最终销售额破了公司纪录。庆功会上,团队负责人老郑拿着奖杯说:“这次活动能成功,关键是我制定了精准的营销策略,还亲自对接了 5 个大 KOL,每天只睡 3 小时,终于把效果做起来了。”
可阿凯说,老郑所谓的 “制定策略”,其实是团队里 3 个年轻人熬了一周写了 8 版方案,他从中挑了一版改了个标题;“对接 KOL” 是实习生一个个联系、谈合作、改脚本,老郑只在最后跟 KOL 视频了 10 分钟;“每天睡 3 小时” 更是夸张 —— 活动期间,他每天下午才到公司,晚上 7 点就下班了。
最讽刺的是,有记者来采访,问老郑 “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老郑愣了半天,最后说:“困难肯定有,但我们团队很努力,具体细节我记不太清了,让阿凯他们说吧。”
抢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敢说 “我做了什么”,不敢说 “我具体怎么做的”。因为他们根本没参与核心工作,所谓的 “贡献” 都是编出来的,一追问细节就露馅。就像老郑,连活动里的困难都答不上来,却敢说 “我是关键”—— 这种 “抢来的功劳”,就像空中楼阁,看着光鲜,一推就倒。
第三副面孔:遇问题时,“你帮我弄一下”
“甩锅抢功型巨婴” 还有一个标志性特征:遇事只会依赖别人,自己永远拿不出解决方案。
我之前合作过一个供应商对接人 Lisa,每次对接需求,她都只会说 “这个我不懂,你帮我写个方案”“客户提了个要求,你帮我想怎么回复”“合同里的条款太复杂,你帮我看一下”。
有次客户问 “你们的产品能不能实现 XX 功能,需要多久”,Lisa 直接把问题转发给我,说 “你帮我跟客户解释一下,我怕说不清楚”。我让她先自己了解下产品参数,她却说:“我没时间,你反正懂,直接跟客户说就行。”
结果有次我出差,没及时回复她,她居然跟客户说 “我们这边负责技术的同事没回复我,我也不知道”,导致客户以为我们公司不专业,差点取消合作。
这类人就像 “职场寄生虫”:自己不想动脑子,不想学东西,把别人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他们总觉得 “反正有人帮我”,却忘了,别人帮你是情分,不是本分。一次两次帮你,是碍于合作;次数多了,谁都想躲着你 —— 毕竟没人愿意一直当别人的 “免费拐杖”,更没人愿意为别人的 “无能” 买单。
二、别被 “甩锅抢功” 骗了:短期获利,长期必亏
可能有人会说:“虽然这种做法不地道,但至少能拿到功劳,避免责任,不是挺‘聪明’的吗?”
其实不然。“甩锅抢功” 看似是 “捷径”,实则是 “陷阱”。短期来看,或许能蹭到功劳、躲过批评,但长期下来,亏的一定是自己。
对团队:破坏信任,搞垮凝聚力
一个团队里,如果有 “甩锅抢功” 的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信任崩塌”。
我前公司的市场部,就因为有个 “抢功专业户”,最后变成了 “各自为战”。以前大家做项目,都会主动分享思路、互相帮忙;后来发现,不管谁做的核心工作,最后汇报时都会被 “抢功户” 说成是他的功劳,出了错还会被甩锅,于是大家开始藏着掖着:做方案只写自己负责的部分,数据只自己保管,开会时只说套话,生怕被 “抢功户” 蹭到好处。
结果呢?团队效率越来越低,一个简单的活动策划,因为没人愿意分享想法,改了 10 版都没通过;有次活动出了问题,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撇清自己的责任,导致错过最佳补救时间,公司损失了几十万。
最后领导没办法,只能把 “抢功户” 调走,可团队的信任已经没了 —— 以前大家一起加班吃泡面都开心,后来就算一起吃饭,也没人愿意聊工作。
团队的核心是 “合作”,而 “甩锅抢功” 恰恰破坏了合作的基础。当每个人都怕被甩锅、怕功劳被抢时,就没人愿意真心付出,没人愿意互帮互助;当团队变成 “互相提防” 的战场,再厉害的人,也拧不成一股绳。
对自己:能力停滞,口碑尽毁
“甩锅抢功” 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自己。因为这种行为,会让你陷入 “能力停滞” 和 “口碑尽毁” 的双重困境。
先说 “能力停滞”。那些习惯甩锅的人,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 做错事了,只会怪别人没提醒;遇到问题了,只会找别人帮忙。久而久之,他们永远学不会 “自己解决问题”,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就像之前提到的实习生小周,入职一年,还是只会做 “复制粘贴” 的工作。别人问他 “怎么写活动方案”,他说 “我没学过,没人教我”;问他 “怎么跟客户沟通”,他说 “我怕说错,还是让老员工来”。最后公司裁员,他第一个被裁 —— 不是公司无情,是他入职一年,能力一点没提升,留着就是 “累赘”。
再说 “口碑尽毁”。职场里的 “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你是不是 “甩锅抢功” 的人,同事看在眼里,领导记在心里。
我之前认识一个创业者,他早年在大公司做项目时,抢了下属的功劳,还把项目失误甩给下属,结果下属直接辞职,临走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领导。虽然领导没当场批评他,但之后再也没给过他核心项目;后来他创业,想找以前的同事合伙,没人愿意跟他 —— 大家都怕了:“跟他合作,功劳被抢,锅还得自己背,谁傻啊?”
职场就像一个 “小圈子”,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今天抢了同事的功劳,明天甩了领导的锅,用不了多久,整个行业都会知道你 “不靠谱”。到时候,没人愿意跟你合作,没人愿意给你机会,就算你再想努力,也没地方施展 —— 这才是最亏的。
对机会:错过真正的成长
很多人觉得 “抢功” 能拿到更多机会,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机会,永远留给 “能扛事、会做事” 的人,而不是 “会抢功、会甩锅” 的人。
我有个学长,以前在腾讯做产品经理时,有个项目他只负责了用户调研,却在汇报时说自己 “主导了产品设计”。领导当时没说什么,还夸了他几句。可后来有个核心项目,领导却没选他,选了另一个平时 “不爱说话” 的同事。
学长不服气,找领导问原因。领导说:“上次那个项目,我问你产品设计的逻辑,你答不上来;问你用户调研的细节,你也说不清楚。我知道你想表现,但真正的机会,需要你能扛起来。那个同事虽然不爱抢功,但他做的每个项目,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出了问题也会主动承担,还能提出解决方案 —— 这样的人,我才敢把核心项目交给他。”
领导不是傻子,谁真做事,谁假表现,心里都有数。“抢来的功劳” 或许能让你得到一次两次的表扬,但得不到真正的信任;“躲掉的责任” 或许能让你逃过一次两次的批评,但得不到成长的机会。
毕竟,职场不是 “演戏场”,而是 “竞技场”。真正能让你站稳脚跟的,不是 “蹭来的功劳”,而是 “实打实的能力”;真正能让你走得远的,不是 “躲过的责任”,而是 “扛事的肩膀”。
三、为什么有人总爱 “甩锅抢功”?3 个藏在背后的原因
想避免成为 “甩锅抢功型巨婴”,也想知道怎么应对这类人,首先得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甩锅抢功” 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和个人认知共同造成的。背后往往有 3 个原因:
1. 成长环境:“被包办” 的孩子,学不会 “负责任”
很多 “甩锅抢功型巨婴”,从小就生活在 “包办式家庭” 里:做错事了,父母会说 “都怪桌子太滑,把你绊倒了”;想要什么,父母会立刻满足;遇到困难,父母会帮着解决。
他们从小就没学会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反正做错事有别人担着,想要的东西有别人给,不需要自己努力,也不需要自己反思。
我有个表弟,就是这样。小时候打碎了碗,他妈妈会说 “碗太滑了,不怪你”;考试没考好,他爸爸会说 “老师教得不好”;上大学时,他想参加比赛,却不想写方案,让妈妈帮他写;工作后,做项目出了错,第一反应就是 “同事没帮我核对”。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会形成一种 “认知偏差”:我的成功是因为我 “厉害”,我的失败是因为别人 “没帮我”。他们从来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没学会 “靠自己解决问题”—— 这不是他们的错,但如果一直不改变,就会变成职场里的 “巨婴”。
2. 职场环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的评价体系
有些公司的评价体系,也会催生 “甩锅抢功” 的行为。比如,只看 “谁拿了功劳”,不看 “谁做了实事”;只看 “有没有出问题”,不看 “问题怎么解决的”。
我之前待过一家销售公司,考核标准只有 “销售额”—— 不管你是自己跑的客户,还是抢了同事的客户,只要销售额高,就是 “优秀员工”;如果销售额没完成,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帮同事处理问题耽误了时间,都会被批评。
在这种体系下,很多人开始 “走捷径”:抢同事的客户,把别人的功劳说成自己的;出了问题就甩锅,生怕影响自己的考核。有个同事,为了抢功劳,甚至把别人的客户资料偷偷改成自己的名字 —— 最后虽然拿到了 “优秀员工”,但没人愿意跟他说话,最后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辞职了。
其实,“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的评价体系,本质上是 “鼓励投机”。它让员工觉得 “只要能拿到结果,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却忘了,职场里的 “结果”,从来不是靠 “抢” 来的,而是靠 “做” 来的。
3. 个人认知:把 “表现” 当成 “能力”
还有些人,之所以爱 “甩锅抢功”,是因为他们把 “会表现” 当成了 “有能力”。他们觉得,职场里 “会说” 比 “会做” 重要,“会蹭功劳” 比 “做实事” 重要。
我之前认识一个职场 “老油条”,他常说:“你做了 10 分,说出来 5 分,等于白做;你做了 5 分,说出来 10 分,就是厉害。”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 “盯紧别人的功劳”—— 别人做了什么,他记下来,汇报时说成自己的;别人没做好,他赶紧撇清关系,说自己 “早就提醒过”。
可他忘了,“表现” 和 “能力” 是两回事。“表现” 是表面的,是靠嘴说的;“能力” 是内在的,是靠事做的。你可以靠 “表现” 蹭一次功劳,但不能靠 “表现” 解决所有问题;你可以靠 “嘴说” 赢得一次表扬,但不能靠 “嘴说” 站稳脚跟。
就像那个 “老油条”,后来公司遇到一个大项目,需要有人牵头,领导却没选他 —— 领导说:“你每次汇报都说得很好,但真让你做,你连细节都搞不清楚,我不敢把项目交给你。”
把 “表现” 当 “能力”,就像把 “泡沫” 当 “面包”—— 看着大,一咬全是空气,填不饱肚子,也撑不起未来。
四、遇到 “甩锅抢功” 的人,该怎么办?3 招让你不吃亏
在职场里,我们没法避免遇到 “甩锅抢功” 的人,但可以学会 “如何应对”。不用吵架,不用撕破脸,3 招就能让你不吃亏。
1. 提前 “定规则”:明确分工,留下证据
对付 “甩锅抢功” 的最好办法,就是 “提前设防”—— 在项目开始前,就明确分工,留下书面证据,让他没机会 “甩锅”,也没机会 “抢功”。
我现在做项目,都会先拉个群,把每个人的任务写在 “责任清单” 里,比如:
小林:负责方案初稿撰写(包括用户画像、活动流程、预算表),截止时间 3 月 10 日;
张磊:负责方案 PPT 制作(根据小林的初稿,优化视觉设计、排版),截止时间 3 月 12 日;
阿凯:负责客户对接(同步方案进度、收集客户反馈),截止时间 3 月 15 日。
然后把清单发到群里,让所有人确认。每次开会,我都会做会议纪要,把 “谁负责什么”“谁提出了什么建议”“谁承诺了什么时间” 都写清楚,会后发到群里。
这样一来,就算有人想抢功,比如张磊说 “方案是我写的”,我只要把责任清单和会议纪要拿出来,他就没话说;如果他想甩锅,比如 “方案出错是因为小林没提醒我”,我也能拿出证据,证明 “他的任务是做 PPT,核对内容是他自己的责任”。
提前 “定规则”,不是不信任别人,而是给自己留个 “保障”。职场里的 “证据”,就像保护伞,能帮你挡住不必要的麻烦。
2. 及时 “亮态度”:不背锅,不纵容
如果遇到有人甩锅给你,或者抢你的功劳,别忍气吞声,要及时 “亮态度”—— 明确告诉他 “这不是我的责任”,或者 “这个功劳里有我的付出”。
我朋友阿凯之前遇到过一次:他做的活动策划,被同事老郑抢了功劳,汇报时只字没提他。阿凯没当场吵架,而是等汇报结束后,单独找领导说:“领导,刚才老郑说的方案里,用户画像和活动流程是我做的,这里有我当时的草稿和跟客户沟通的记录,您可以看一下。另外,老郑提到的预算表,有几个数据我后来调整过,我再跟您同步一下细节。”
领导看了阿凯的记录,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来在部门例会上特意说:“这次方案能过,阿凯在用户画像和活动流程上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老郑在 PPT 呈现上也有贡献,大家都辛苦了。”
阿凯的做法很聪明:他没有指责老郑 “抢功”,而是用 “摆事实、讲细节” 的方式,让领导知道他的付出;他没有忍气吞声,也没有撕破脸,既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也给了老郑台阶下。
遇到 “甩锅抢功” 的人,别害怕 “亮态度”。你越忍,他越觉得你好欺负;你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他反而不敢轻易招惹你。
3. 专注 “练内功”:比应对更重要的是 “强大自己”
其实,应对 “甩锅抢功” 最好的办法,是 “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当你能力足够强、口碑足够好时,别人就算想抢你的功劳,也抢不走;就算想甩锅给你,也没人会信。
我前同事小雨,是个特别踏实的人。她做项目,不管大小,都会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而且会主动跟领导同步进度,比如 “今天我做了 XX,发现了 XX 问题,我打算怎么解决”。
有次,她做的一个项目被同事抢了功劳,同事在汇报时说 “方案是我主导的”。可领导问 “方案里的 XX 细节是怎么考虑的”,同事答不上来,领导直接说:“小雨,你来讲讲,这个方案你最清楚。” 小雨把细节讲得明明白白,领导当场说:“这个方案的核心思路是小雨提的,她做了很多关键工作,大家要多向她学习。”
后来,小雨因为能力突出,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那些以前爱抢她功劳的人,再也不敢招惹她 —— 因为她的能力和口碑,已经成了 “保护罩”,谁都抢不走,谁都甩不了锅。
职场里,最硬的 “底气”,永远是自己的能力。你把时间花在 “练内功” 上,比花在 “应对别人” 上更有用。当你足够强大时,所有的 “甩锅抢功”,都会变成 “小丑跳梁”—— 根本影响不到你。
五、职场最好的 “捷径”,是 “靠谱”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判 “甩锅抢功” 的人,而是想告诉大家:职场里没有 “不劳而获” 的捷径,那些靠 “甩锅抢功” 得到的东西,终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失去;而那些靠 “踏实做事” 积累的口碑和能力,才是真正能陪你走到底的财富。
你有没有发现,职场里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 “最会抢功” 的人,而是 “最靠谱” 的人。
“靠谱” 的人,做错事了会说 “是我没做好,我来改”;做成功了会说 “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遇到问题了会说 “我来想想办法”。他们不甩锅,因为他们敢承担责任;他们不抢功,因为他们知道 “功劳是大家的”;他们不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就像我现在的领导,每次做项目,都会把每个人的贡献记在心里。汇报时,他会说 “这个思路是小林提的”“这个细节是阿凯优化的”“这个问题是张磊解决的”;出了问题,他会先说是自己 “没把控好进度”,然后再和大家一起找原因。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特别团结:有人加班,会有人主动帮忙;有人遇到困难,会有人主动出主意;没人抢功劳,没人甩锅,因为大家都知道 “靠谱” 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职场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跑得远。“甩锅抢功” 就像 “抄近路”,看似快,却容易掉进坑里;“踏实靠谱” 就像 “一步一步跑”,看似慢,却能稳稳地跑到终点。
最后,想跟大家说:别做职场里的 “巨婴”,别把 “甩锅抢功” 当捷径。你今天承担的责任,会变成你明天的能力;你今天踏实做的事,会变成你明天的口碑。
做个靠谱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靠谱的人,永远不会缺机会;靠谱的人,终会走得更远。
来源: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