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达拉特旗,有这样一位新时代的"领头雁":他脚踏黄土地,心怀赤子情,用十年光阴将一个人均收入不足五千元的贫困村社,打造成年人均分红超万元的"共富样板"。他就是白泥井镇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一个将"群雁高飞头雁领"的誓言写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共产党员。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达拉特旗,有这样一位新时代的"领头雁":他脚踏黄土地,心怀赤子情,用十年光阴将一个人均收入不足五千元的贫困村社,打造成年人均分红超万元的"共富样板"。他就是白泥井镇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一个将"群雁高飞头雁领"的誓言写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共产党员。
黄土地上的追梦人
2012年的深秋,37岁的高勇站在官牛犋南社的田埂上,望着零散的土地和留守老人佝偻的背影,内心泛起阵阵酸楚。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在外打拼多年后毅然返乡,带回的不仅是行囊里的创业计划,更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
“那时候村里像被抽了魂似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的老人守着巴掌大的地,种玉米、收葵花,累断腰杆也挣不到几个钱。”高勇卷起裤腿,第一个承包500亩土地种植苜蓿。晨曦微露时,他已在田间调试新引进的喷灌设备;暮色四合时,他蹲在地头研究土壤改良方案。三年间,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庄稼汉,硬是用科技种田的“金钥匙”,叩开了亩产效益翻番的大门。
但高勇心里明白:“自己富不算富,乡亲们还在苦水里扑腾。”2018年冬天,村部老槐树下的社员大会上,他攥着规划图的手微微发抖:“咱们把土地合起来干,挣了钱大家分!”这个大胆的“统种共富”构想,像颗火星落在干草堆上,瞬间点燃了全村的希望与疑虑。
破茧成蝶的改革者
改革从来不是坦途。当高勇带着党员挨家挨户走访时,迎接他的是紧闭的门扉和迟疑的目光。“地合了还能要回来吗?”“赔了钱谁担责?”面对质疑,这个身高一米八的蒙古汉子红了眼眶,却挺直脊梁拍胸脯:“亏了算我的!”他自掏腰包垫付30万元农资款,带着乡亲们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2019年春分那天,全社281人郑重按下红手印。3161.6亩零散土地连成片时,高勇创新“六统一”管理模式,从选种到销售全程把控。秋收时节,当11300元分红递到每户手中时,不少老人抹着眼泪说:“这钱比过去三年挣得都多!”
共同富裕的开拓者
走进如今的官牛犋南社,智能水肥系统在田间织就银网,贝贝南瓜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高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市场行情:2020年扩种有机青储玉米,2021年试水黑小米深加工,2022年“井耕细作”电商平台上线......这个“泥腿子”社长,硬是啃下十几本农业经济学著作,把“土疙瘩”变成“金元宝”。
“高社长脑子活得像春天的黄河水!”村民指着自家庭院的“迷你农场”笑道。他推行的各类评比,每月公示栏前,村民们争相查看自家的“勤劳星”“孝老星”得分。“现在打牌的没了,帮邻里的多了;吵架的少了,读书的多了。”村民们感慨。2022年分红大会上,现金摞成“钱墙”,新华社记者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新时代农民挺直的腰杆。
精神家园的筑梦者
在高勇看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农闲时节的“四讲研学基地”里,这个粗犷的北方汉子化身文化教员,用带着泥土味的话语讲解农技知识;道德讲堂上,他讲述“好儿媳”照料瘫痪婆婆十二载的故事,让台下的汉子们悄悄抹泪;春节时的非遗剪纸展,他陪着老艺人创作“共同富裕图”,一刀一剪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乡村振兴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要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有盼头。”说这话时,高勇正带着党员给孤寡老人送年货。他兜里常年装着两样东西:记录民情的笔记本,还有随时准备垫资的银行卡。村民敖文才动情地说:“高社长把心都掏给大伙了,这样的带头人我们跟定了!”
振翅高飞的领头雁
如今,“统种共富”的春风已吹遍白泥井镇。看着周边6个村社加入“共富联盟”,高勇又在谋划新蓝图:投资建设科技小院职能配肥站,打造研学旅游综合体,让“官牛犋”品牌走向全国。
十年磨一剑。从青丝到白发,高勇用共产党人的初心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奇迹。当他捧回“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奖杯时,说的还是那句朴实的话:“土地是农民的根,合作是致富的路。”这头永不停歇的“领头雁”,正带着他的乡亲们,在共同富裕的蓝天白云下,续写着更加壮美的诗篇。(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供稿)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