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朕”到“万岁”:揭秘中国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8:07 1

摘要:在古代,帝王的自称以及臣民对帝王的称呼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更迭,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社会风貌。

在众多古装电视剧和历史小说中,皇帝那一声“朕”,总是带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仿佛这一个字就能代表整个天下。

然而,“朕” 这个看似专属帝王的自称,最初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

在古代,帝王的自称以及臣民对帝王的称呼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更迭,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社会风貌。

最初,“朕”不过是个普通自称,屈原在《离骚》开篇便称“朕皇考曰伯庸”。蔡文姬之父蔡邕也曾解释“朕,我也”,那时尊卑皆可用。

在夏商周时期,天子常自称“予一人”或“余一人”,未登基时则称“余小子”,质朴又接地气,《左传》《礼记》《汤誓》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进入春秋战国,周天子虽权势渐衰,但诸侯仍不敢僭越称“予一人”,于是“寡人”“孤”登场。“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诸侯自谦之语;“孤”同样透着高处不胜寒之感,二者长期为王爵专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绩超越三皇五帝,遂将“朕”据为皇帝专属,此后沿用两千余年。

不过,“朕”多用于官方公文和正式场合,皇帝日常自称则较为随意,“吾”“我”“余”等皆有可能,朱元璋在日常生活中就常自称“咱”,但正式场合仍需称“朕”。有趣的是,朱棣竟在对外公文中自称“俺”,尽显霸气。

夏朝时,君主被称为“后”,《说文解字》释为“发号施令者为后”。然而,部分人受国外观点影响,质疑夏朝存在,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夏朝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商朝时,君主改称“帝”,如武丁称丁帝,纣王称帝辛。西周时,周公鉴于商朝过失,自贬周王室地位,君主称“王”,“王”字在殷商甲骨文已有之。

之后,西周又首创“天子”称谓,对于“天子”含义,主流观点认为是上天之子,但也有观点认为“子”是尊贵后缀,与孔子、墨子的“子”类似。

春秋战国时期,大臣奏对已开始使用“陛下”“上卿上”等称谓,足见称呼已呈多样化。秦始皇统一后,认为原称谓无法彰显其功绩,王绾、李斯建议称“泰皇”,但秦始皇自创“皇帝”一词,从此影响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

汉代基本继承秦制,独尊儒术的环境下,“天子”称谓被赋予神秘学属性,与“皇帝”并行于正式场合。

非正式场合中,别称不断涌现。西汉民间称皇帝为“县官”,东汉称“国家”,五代十国和宋朝将二者融合,创造出“官家”。

唐朝正式场合称“陛下”,非正式场合有“大家”“天家”“至尊”等叫法,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称唐玄宗为“圣人”,虽有史实依据,但并非所有唐朝皇帝都有此称,且“圣人”在唐代也并非皇帝专属,安禄山也曾被这么叫。

其实,“官家”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出现,《晋书》有载,五代十国逐渐流行,宋代成为皇帝专属,甚至皇帝也会用其自称。

传说宋真宗曾询问“官家”含义,侍读学士李仲容解释为“三皇冠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宋代皇帝称谓还影响到民间各群体,医生称医家、和尚称禅家、诗人称诗家、农民称农家。

元代,“皇上”一词开始广泛使用,虽南北朝的《梁书》《陈书》已有出现,但并不频繁,到元代则大量涌现,因此网上说“皇上”是清朝才有的说法并不准确。

明代,“万岁”称呼正式出现,汉武帝时期和武则天时虽已存在,但当时百姓欢庆时也可用,并非专指皇帝。

明代大臣奏对仍以“皇上”“陛下”为主,内廷后宫中,嫔妃、宦官、宫女称皇帝为“万岁爷爷”“万岁爷”,但正经文官武将不屑于此。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正是因其内廷身份,借此彰显地位。

清代,八旗子弟以皇室家臣自居,“万岁爷”从内臣专属称谓变得更为普遍,但仅限于私下,正式场合仍称“皇上”。从《清史稿》检索来看,“皇上”出现134次,“陛下”仅出现13次。

此外,电视剧中常见的“老佛爷”,并非仅指太后,雍正、乾隆也曾被如此称呼。

在国外,欧洲君主正式场合也不用“I”自称,而是用“We”,如维多利亚女王的“We are not a mused”,其用法类似中国的“朕”。

帝王称谓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政治格局、思想观念与社会风貌。

从最初质朴的自称,到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属称谓;从对君主简单的名号称呼,到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多样化叫法,每一次变化都值得深入探究。

这些称谓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元素。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