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封建历史中,各朝各代为了维护统治、巩固皇权,常常会设立一些神秘而特殊的机构。这些机构或执行监察,或从事情报活动,或维护治安,成为每个王朝维护皇权或统治力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各朝各代为了维护统治、巩固皇权,常常会设立一些神秘而特殊的机构。这些机构或执行监察,或从事情报活动,或维护治安,成为每个王朝维护皇权或统治力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明朝的热度比较大,大家都觉得明朝的特务机关是最牛的,什么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机构以及人员,觉得他们都特别的厉害。
我今天梳理出来一些比较出色的机构供大家认识并了解一下,如果大家还直到其它什么部门或机构,可以在留言区打字补充。
秦朝:黑冰台
秦国为了破解六国合纵之术,也经常会派人去对六国内进行挑拨离间,但由于每次活动出动人数物资众多,又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所以在工作初期错误百出,甚至有些特情人员在他国很容易就被刺客杀死。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国相张仪的夫人,嬴驷的妹妹,秦国公主嬴华主持建立了专管对六国情报刺探和策划壁裂六国的机构,使得秦国出任务到六国的特情人员开始有了正规的领导和安全的保护。
后来随着这个机构的慢慢壮大,一些专管秦国内部事物的小机构又衍生出来,再往后,为了使秦国机密不被泄露以及应对六国的一些紧急情况,这个庞大复杂的情报机构里有了个新队伍——秘法队(秘密执法队)!
这支队伍由300名铁鹰剑士组成,常年处于戒备,对六国的要员以及秦国的叛逃和泄密人员进行逮捕,秘密处决以及对一些失败任务的直接负责人进行暗杀!这个秘法队以及这个机构直属秦国最高执政直接管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过问!
秦国内务官称这个部门为“黑冰台”!
汉朝:绣衣使者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
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有时也简称“直指”。
“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的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能非常有效的震慑大小官员。
三国:校事官
曹操刚开始起兵时,其治下的官职系统不太细备,导致各个部门负责的职务不够完善,为了加强管理,曹操于是设置了一个叫作“校事”的职位。担任校事的人负责观察检举那些不尊法律的人。
这些人平时就负责检举一些小过小错,也不干预政事,所以一开始还算不错。曹操用这些人将犯错的人及时纠正,为整顿军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校事官也开始负责监察百官及百姓言行,收集各种情报。
他们如同曹操的耳目,遍布各地,将各种风吹草动都汇报给曹操。通过校事官收集的情报,曹操才得以身在庙堂却能掌控局势。
“校事”一官,《史记》《汉书》及《后汉书》等史籍均没有记载,汉代以前各种私人著作也没有涉及“校事”的官职,所以校事官猜测可能是曹操原创。
南北朝:典签
南北朝时期,南朝孝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诸王和刺史的监视,设立了典签这一机构。典签原本只是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吏,但在孝武帝的授意下,他们逐渐成为了监视地方官员的重要力量。
部门长官为典签帅,主要职责是监视诸王的行动,并向皇帝汇报地方情况。由于其直接受命于皇帝,权力极大,甚至能够控制地方长官的升黜。
南朝时期,典签帅的权势达到顶峰,当时有“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典签帅的权力在南朝齐明帝时期开始减弱。明帝为削弱典签帅的影响力,规定诸州急事宜密有所论,不得遣典签还都,其权任逐渐减轻。至唐代,典签帅的职责仅限于掌管文书,宋代以后逐渐废除
唐朝:不良人
唐朝时期,为了维护治安法度,朝廷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不良人。不良人由侦查能力和特殊手段的人士组成,他们如同江湖中的侠客,行走于黑白两道之间。
实际上就是唐代官府中负责侦缉逮捕的基层人员,类似于后代的捕快或衙役。他们不仅负责打击各种犯罪行为,还负责搜集各种情报。
他们的身份和行踪往往十分神秘。他们有时如同幽灵般出现在犯罪现场;有时又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得不良人在唐朝江湖中充满了传奇色彩。
五代十国:武德司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武将权力过大,朝廷为了牵制戍卫诸将和枢密院的力量,设立了武德司这一机构。武德司不仅负责监察地方势力,还负责诛灭那些僭越之臣。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武德司通过监察和打压不法武将和官员,不仅维护了当政朝廷的统治地位。同时,武德司还积极搜集各种情报,为朝廷提供决策依据。后来演变为宋朝的皇城司。
宋朝:皇城司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为了加强皇城的警备和监察百官的力量,宋太祖在武德司的基础上又升级并创建了皇城司这一机构。皇城司不受三衙辖制,拥有独立的情报网点和监察体系。
终两宋,皇城司职权逐渐扩张,由专司军情逐渐涵盖官情民事。
皇城司的成员们遍布全国各地,搜集各种情报。这些情报不仅涉及朝廷内部的动向和官员的言行举止;还包括地方上的治安状况和百姓的民生疾苦。通过皇城司收集的情报,宋朝朝廷得以掌控局势、制定政策、维护稳定。
明朝:锦衣卫、东厂与西厂
为了加强皇权和维护统治稳定,朱元璋设立锦衣卫。锦衣卫负责把守皇城四门、收集军情、巡查缉捕异动官员等职责。随着明朝政治的不断发展,锦衣卫的权力逐渐膨胀。他们不仅监视着朝廷内部的动向;还开始插手地方事务和百姓生活。
为了制衡锦衣卫的权力,明成祖朱棣组建了东厂。东厂由宦官领导,负责收集情报、镇压异己等职责。
东厂的设立使得明朝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锦衣卫和东厂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而互相倾轧,甚至有许多无辜之人都被卷入其中并惨遭杀害。
为了制衡东厂的权力并稳固王权,明宪宗又建立了西厂机构。西厂与东厂相互制衡、相互牵制,共同维护着明朝的统治稳定。
清朝:粘杆处的隐秘与权力
清朝时期,为了监察百官、掌握各方动向并维护王廷安全,雍正帝在夺嫡时训练了一批家丁并打造了粘杆处这一机构。
实际上粘杆处在康熙时期就有了,但那时只是协助护卫皇帝出巡和负责皇帝娱乐的机构。后来在雍正帝的授意下逐渐成为了监察百官的重要力量。让雍正“足不出户”,便能掌握大臣们的动向。
粘杆处的成员们身份隐秘,行踪不定。他们如同影子一般,在暗处默默守护着清朝的皇权和统治地位。随着清朝政治的不断发展,粘杆处的权力也逐渐膨胀。他们开始插手地方事务和百姓生活,使得清朝的民间对粘杆处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反感。
乾隆皇帝继位后,虽然继续利用粘杆处收集情报和控制内外大臣的活动,但已经开始着手削弱该机构的权力。到了嘉庆皇帝时期才彻底废除粘杆处。
来源:小超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