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唉呀,终于熬过了炎炎夏天,我们迎来了最美的秋天。你最喜爱哪个季节?要我说呀,冬天太冷,春天太湿,夏天太热,还是秋天不冷不热。秋天是由热转凉,是体感温度最舒服的时候,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秋天。
唉呀,终于熬过了炎炎夏天,我们迎来了最美的秋天。你最喜爱哪个季节?要我说呀,冬天太冷,春天太湿,夏天太热,还是秋天不冷不热。秋天是由热转凉,是体感温度最舒服的时候,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秋天。
但立秋之时还称不上凉爽,虽秋已立,但暑难消,除了部分地区早晚有一丝凉意外,全国大部依旧是烈日炎炎。不过此时已快到三伏的末伏了,再忍忍,这难熬的酷暑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立夏的时候,大人小孩都要轮流来“称夏”,到了立秋的时候,就要再次称重,和立夏的时候对比一下。古人对健康的标准往往以胖瘦为依据,如果体重轻了那就说明过了个“苦夏”,瘦了自然要“补”,这时候就有理由大鱼大肉了,“贴秋膘”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
在这一天,南方还有“啃秋瓜”和“晒秋”的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白墙黑瓦,红黄相间,天然形成了中国乡村独有的晒秋风光。
二十四节气每一气管“三候”,立秋自然不例外。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冷之风曰凉风,虽然此时仍然炎热,但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晚已经有凉风来袭。
二候白露生。凉风刮过后,再过五天,早晨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再过五天,黄河中游的夏蝉仍在鸣叫,但秋蝉已开始鸣唱。
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国语》中就已经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处,止也,处暑即“出暑”,暑气至此而停止矣。到了这天,北方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但在南方要小心,谨防“秋老虎”的出现。幸运的是,就算秋老虎势头再猛,也抵挡不住秋天来临的大势。从这时起,冷空气南下的次数越来越多,“早晚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了。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在这天,稻谷等庄稼已经开始变黄结穗,此时要注意防范大风,否则容易出现倒伏情况,致使作物减产。“处暑农田连夜变”,一夜之间,玉米吐丝,大豆结荚,甘薯膨大,处处一派生机。
处暑这天民间有“吃鸭肉”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有润肺健脾、清热生津的功效,正好用来解暑气。
每年这个时节,两广地区盛行“煎药茶”。家家户户到药店配制药方,在家中煎煮凉茶,清热、去火、除肺热。而中部和西南地区在这天喜欢“喝苦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此时,鸟类进入繁殖旺盛时期,鹰类的食物就多了。就像雨水时“獭祭鱼”一样,老鹰在大量捕捉到鸟类后,也会将猎物整齐地陈列在四周,形似人类祭祀时陈列贡品。
二候天地始肃。五天过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梁、稻类农作物的总称,“登“乃成熟之意,意味着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作物要准备收割了。
这一天,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退,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变大,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气象学上规定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就是冬季,第一天就是入冬之日,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就是夏季,两者之间气温逐渐增高的就是春季,气温逐渐下降的就是秋季。这就是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法。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了。
民谚云“白露身弗露”,“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但也别急着添衣,“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让身体逐渐有个适应的过程。
这一天,很多地方有“饮白露茶”的习俗。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此外,民间在这一天还要“吃番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番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胃发酸,因此有“长寿食品”之誉。
白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雁为小雁。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满山落叶随风转了。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美食也。“养羞”就是储藏食物。此时五谷杂粮进入成熟后期,鸟儿们也都开始准备干粮,准备过冬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春分平分了春季,而秋分也平分了秋季。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有“平分秋色”的意思,故曰“秋分”。从秋分起,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继续扩大,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天空的云量开始减少,碧空万里,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出外游玩、品赏美食的大好时机。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这一天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正是“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当然,这一天和春分一样也有“竖蛋”的习俗。民谚云“秋分到,蛋儿俏”。
秋分时节,全国处处是一片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的景象,秋收、秋耕、秋播全集中在一起,正是“三秋”的大忙时节。“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从2018年起,我国正式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国家层面专为农民设立的首个节日,标志着我国农耕文化有了新的面貌。
秋分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早在周朝,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但秋分不一定能碰上圆月,古人因此有“笑他拜月不曾圆”的句子,后来渐渐地,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民俗活动,祭月、赏月合二为一,从此成为了我们的传统佳节。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pī)户。王安石有诗曰:“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准备过冬。
三候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田地也渐渐干涸,需要取水灌溉。
寒露与白露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故称“寒露”。在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说法,意思是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寒露前后,恰逢重阳佳节,自古民间就有“登高望远、赏红叶、饮菊花酒、吃螃蟹”的习俗。到了现代,又赶上国庆假期,正是秋游的最佳时机。
而田间地里,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来年歉收。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同时注意“寒露风”冷害天气,以防晚稻减产。
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古人将先至南方的雁群视为“主”,后至者称为“宾”。因此,“鸿雁来宾”指深秋最后一批南迁的鸿雁,体现了候鸟迁徙时序的差异。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五天过后,深秋天寒,黄雀迁徙入林,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贝壳,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黄雀很相似,便以为是黄雀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再过五天,黄河中游田野中的菊花就要普遍绽放了。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我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如果说寒露是快要结霜,那霜降就真的是凝结成霜了。此时,黄河流域的千里沃野上,一片白霜熠熠闪光。而南方枫树、槭树在秋霜的洗礼下,由深红变暗红,在秋风中摇摇欲坠。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等。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这一天要“吃红柿子”,在人们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避免嘴唇在冬天开裂。
此外,北方地区在这一天要“吃秋梨、吃山药”等。南方还有“吃糯米糍、吃老鸭”等习俗。
霜降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这一天,豺狼捕获猎物后,会将猎物陈列在地上,然后吃掉。就像人类用收获的新谷祭祀上天一样,豺狼这样的行为好像在感恩天地“赐予”了它们食物。
二候草木黄落。五天过后,黄河中游地区的草木开始枯黄败落,叶落归根。
三候蛰虫咸俯。再过五天,小动物们开始进入冬眠模式了。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许多人心头空空,蒙上一层惆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立秋到霜降,我们那层惆怅,是霜落在心上。
岁月迟暮,冷暖自知,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地迎接寒冬的到来!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滴话记得点赞关注哦。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