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件事怪得很,清王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皇帝这个词现在听上去像旧报纸上的黑白照片,谁还去念叨?谁会真把自己当成什么皇族子孙?可是2024年的中国,居然真有段新闻蹦出来,说是乾隆皇帝的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身穿龙袍,参加了吉林市开江鱼美食节的祭祖仪式。比较离谱。旁人
有件事怪得很,清王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皇帝这个词现在听上去像旧报纸上的黑白照片,谁还去念叨?谁会真把自己当成什么皇族子孙?可是2024年的中国,居然真有段新闻蹦出来,说是乾隆皇帝的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身穿龙袍,参加了吉林市开江鱼美食节的祭祖仪式。比较离谱。旁人看了会咋想?
消息一出那天,全网都炸开了锅。有的评论写得挺激烈:都新时代了,还出来秀满清旧事,什么龙袍祭祖,直接把网络舆论拉回一百年前。恒绍倒好,看着一脸认真,仪式隆重得像真干了点什么大事。他的妻子穿旗袍、踩花盆底鞋,儿女规规矩矩跟着拜。网友说他像搞话剧表演,可他偏信这个是祖宗之仪,是自己的荣耀。这么做,是真心还是折腾?说到底,没人能把那个年代拉回现实。
恒绍家里陈设也有讲究。房间里满清式的方桌,明皇色服饰。早晨起来要家里人跟他请安,倒像是清宫电视剧的场景。只不过,他的中医馆里,皇袍玉扳指一起上阵,病人去看病不知该叫“先生”还是“皇上”。有人调侃说,这带点闹剧的味道,毕竟百年前清帝已退位。其实往细里说,这事不单是个人癖好,背后还有点自我营销的意思。
祭祖大典选在开江鱼美食节。有意思的是,这节日原本是东北当地劳动人民的传统,跟满族、赫哲族的渔猎习俗有关,祈年丰收的老节气。结果恒绍成了主角,全场焦点转到他个人。有人说这是喧宾夺主,把劳动人民的节日变成了皇族个人秀。他的祭祀仪式照搬清皇帝旧规,网友查资料发现,实际很多细节并不符。网友琢磨,满清祭祖应该在太庙或皇陵,他却在美食节上表演,总觉得蹭了热度,场合实在奇怪。
满清祭祀那是正经事,规矩极多。清朝皇帝祭祖斋戒三日,斋宫、太庙、乾清门、祭服、乐舞,一环套一环,流程极为复杂。有学者统计,每年清明、元旦、四季皇帝都得祭祖,三跪九叩乃至七十多次大礼,那叫一个累。恒绍穿的龙袍竟然配黑裤子,正宗清服配红裤,网友问:是历史知识没学够还是纯粹表演过场?细节上他各种走样,倒是挺自信。
问题来了,恒绍为何非得强调自己的血统?他的身份除了“乾隆七世孙”,还有点玄妙的经历。他自称留学海归,说自己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毕业,还是中国特级名医。听起来风光无限吧?其实细查一下,美国没这个研究院,网络查遍也没正式出处。这“特级名医”国内官方也没设立,认证的只有“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他据说《玄金秘要》一书传承宫廷医学,但没权威版本,也没出版渠道。你说是秘方,外人如何辨真伪?
再往下说,他的中医事业连着满清遗传,自己有了血统,医术就是宫廷级别?未免想得太理想化。就连他手中的“清宫秘集方”,业内都没人真见过。换句话说,身份包装是他事业的关键,祭祖仪式撞上美食节也就能理解,有眼球、有关注度,顺带宣传点个人品牌。表面祭祖,实则营销。
其实同期的清朝皇室后裔对这事直言不讳。北京市民委副主任金毓嶂就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孙,人家父亲是溥仪。可金毓嶂回头就说:“我们家都不姓爱新觉罗。”他说这话太平常了,他不屑去追寻旧时代包装身份,也不认同再去强调遥远的皇族血统。有人问要是没清灭亡能不能继承皇位,他直接说“我们要与时俱进”,全无眷恋。皇族于今没什么优越感。也许血统这东西,只剩自我安慰。
其实清朝退位那年,民国政府对皇族有一套安排。历史记载,1912年溥仪退位,后世清宗室改姓金,爱新觉罗姓氏一度归于沉寂。民国初年满族后裔依然住在紫禁城,维持原有待遇。1924年冯玉祥驱逐紫禁城,皇族彻底回归平民。如今少有嫡系再自称爱新觉罗,倒是旁支喜欢对外说是乾隆几世孙、努尔哈赤后裔之类。从侧面看,宣扬身份的多半是个人营销需求,正统后裔反而淡然处之。
爱新觉罗•德崇也类似,强调姓氏,纠正他人叫他德崇,非要加上全名。工作就是售卖清代工艺品、八旗徽章、格格装等传统文化产品。透过这点看,满清皇族血统已变成了一种文化生意,身份等同于品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利益。至于祖上怎么辉煌,真到今天已不再重要。你查查自己家谱,许多人祖上也有过大人物,拼起来没啥意思。
现代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封建帝制,皇帝、贵族这些概念都被社会主流所抛弃。大家看重的是能力不是血统,怀旧祭祖可以理解,但如果借此影响他人生活,甚至干扰公共秩序,还是要框一框限度。恒绍穿龙袍祭祖,如果是私人生活,旁人未必多过问,但一旦走上公共舞台,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但换个角度,宣扬血统其实也未必全无积极意义。在某些文化活动上,族谱、传承毕竟能唤起一部分人的民族情感。特别在东北地区,满族与赫哲族传统融合,祭祀、渔猎,都有自己的流变。恒绍祭祖或许还有民族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的说法。只是方式可否更加低调,不妨碍公共利益?这个问题没谁能拍板定论。
有个矛盾很明显——他强调祖先规矩,却对清朝祭祀礼仪未必太懂;一面高调祭祖打造贵族形象,一边又靠中医生意赚钱,不完全是为了传统。网友也不傻,舆论的方向大多质疑其形式主义和炒作动机。否则真要维护传统,自家关起门悄悄办,是不是更正宗?
而要说所有满清后裔都否定血统,其实不见得。有的人到今天依然愿意恢复祖姓,愿意传播曾经的家族文化。譬如文献里的实例,很多旁支后人愿意以“爱新觉罗”自称,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主流社会已不再认同贵族身份为有利资源,贵族身份与日常生计脱钩,身份多半成了营销工具。
真实生活远比历史课本复杂。祭祖、怀旧、身份认同,往往夹杂着生意、情感、现实利益多重因素。恒绍的故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论,既是社会多元的一种表现,也是现代人与历史观念的碰撞。你若追溯过去,终究会走到今天;历史的帷幕落下了,新角色就会登场。
现实就是这样,皇族身份既可以成为生意,也可以仅仅是情感寄托。
血统、身份、传统、现实——这些东西一定要分得很清楚吗?
文献来源:东安慈孝文化、济南市天桥区检察院、新浪网人民资讯、李中路《清代太庙与祭祀》。
来源:蜡笔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