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四年级家长的帖子,看得我血压都上来了。孩子开学才两天,注意,是两天!语文第一课已经讲完,要求全文背诵。英语第一个单元的单词,不仅要会背,还要会写,老师已经开始抽查了。
开学两天,课文要求会背,单词就要默写,这届家长快被学校的“闪电战”逼疯了!
好家伙,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手里的咖啡都差点洒了。
这说的不是什么冲刺班、精英营,而是普普通通的公立学校,开学后的头两天!
一位四年级家长的帖子,看得我血压都上来了。孩子开学才两天,注意,是两天!语文第一课已经讲完,要求全文背诵。英语第一个单元的单词,不仅要会背,还要会写,老师已经开始抽查了。
真的,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家长的窒息感。
这哪是开学,这是开战!
你以为这就完了?天真了。
南京一位初一的家长,更是把这种“战争”的残酷性血淋淋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孩子刚上初中,正式开学第三天。
连续两天,作业写到深夜11点。
早上呢?六点就得从床上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七点前必须赶到学校。
最让人崩溃的是什么?课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翻一翻,上课铃一响,老师直接就开始默写单词了。
这画面感,简直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孩子,顶着黑眼圈,坐在教室里,脑子一片空白,手里握着笔,手心全是汗。
社交平台上一搜,类似的吐槽简直是铺天盖地。无数家长都在哀嚎,说现在的教学进度快得像一阵龙卷风,把自己和孩子都给卷懵了。
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个学期,明明是十年来最长的一个学期,时间上绰绰有余啊!为什么学校反倒像是按下了三倍速播放键,搞起了“闪电战”?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默认你“抢跑”,才是最可怕的
很多家长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直到有人点破了那个“皇帝的新衣”。
原来,现在的学校,早就不是我们当年上学时的样子了。
它们普遍进入了一种“默认模式”。
默认你的孩子在暑假,就已经把新学期的内容预习完了。默认那些生字、单词、公式,孩子都已经在辅导班里滚过好几遍了。
所以,开学只是一个仪式。老师的任务不是从零开始教,而是直接快进到复习、巩固、拔高的阶段。
你想想看,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教育,正在悄悄惩罚那些“守规矩”的家庭。
如果你还傻傻地以为,暑假就是让孩子放松、休息、读点课外书的时间;如果你还天真地相信,学习是开学后才开始的事。
那对不起,你的孩子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已经“落后”了。
有家长就调侃,说这就是江苏教育的“常态”。嘴上喊着心疼孩子,背地里又拼了命地给孩子报班、加码。放学铃一响,无缝衔接补习班,周末更是排得满满当当。
在这样的氛围里,学校想不按“快进键”都难啊!学生们都提前学完了,老师再按部就班地讲“a、o、e”,那课堂纪律估计都维持不住。
说白了,这是一场被所有人裹挟着、身不由己的军备竞赛。
“减负”的口号,与停不下来的内卷
这就折射出了一个当下教育最拧巴、最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学业负担太重,睡眠不足,没有童年。大家发自内心地希望给孩子“减负”。
可另一方面呢?为了让孩子能在残酷的中考、高考独木桥上挤过去,谁又敢真的停下来?
今天你给孩子快乐童年,明天别人家的孩子就去了重点高中。
这种深入骨髓的焦虑,让所谓的“减负”政策,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上面三令五申,下面阳奉阴违。
学校的“闪电战”式教学,就是这种矛盾下的畸形产物。
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让人绝望的死循环。
家长因为升学焦虑,送孩子去校外超前学 -> 大部分学生都提前掌握了知识 -> 学校为了教学效率,只能加快进度,搞“闪电战” -> 学校进度越快,没提前学的孩子越跟不上 -> 这反过来又逼着更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去校外超前学。
你看,这个雪球就这么越滚越大,最终压垮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老师累,学生苦,家长更是心力交瘁。
所谓的“减-负”,到头来,减掉的可能只是书包里几本书的物理重量,但压在每个家庭心头上的精神重担,却在成倍地增加。这场以“为你好”为名的教育竞赛,最终没有赢家。
讲到底,还是因为教育评价的尺子太单一了。当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时,任何试图放慢脚步的行为,都会被视为“不负责任”。
我们一边痛恨这种“卷”,一边又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场“卷”添柴加火。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和悲哀的。
大家觉得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单纯饭团v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