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华北地区频繁遭遇沙尘暴侵袭,天空昏黄,沙尘弥漫,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深入探究后发现,这一现象是自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多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年,华北地区频繁遭遇沙尘暴侵袭,天空昏黄,沙尘弥漫,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深入探究后发现,这一现象是自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多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气候:多重因素协同“助力”
降水:长期亏欠,地表“干渴”
去年冬季,华北地区基本无降雪,今春降水也持续处于低位,长时间的降水亏缺致使地表异常干燥,土壤墒情急剧恶化,为沙尘扬起创造了物质条件。以内蒙古中西部等地为例,3 - 4 月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锐减 50%以上,土地荒漠化进程大大加快。
大风:冷空气频繁,风力强劲
蒙古气旋与冷空气南下路径偏北,致使华北地区大风天气增多。3 月,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大风日数攀升至 6.8 天,比常年同期多出 2.3 天,部分地区瞬时风力甚至超过 10 级,为沙尘远距离输送提供了强劲动力。
沙尘源地:植被退化,沙源扩张
蒙古国南部、内蒙古中西部作为主要沙尘源区,地表植被覆盖度持续降低,裸露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23 年蒙古国南部植被指数(NDVI)相较近 5 年平均值下降 12%,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剧。
人类活动:加剧生态“负担”
过度放牧与垦殖:打破生态平衡
在蒙古国,牲畜数量在近十年内增长了 20%,远超草场承载能力,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在我国部分地区,违规开垦荒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地表的固沙能力,使得土地更容易被风沙侵蚀。
生态工程:局部效能打折
尽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成效显著,沙尘暴年均次数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 21 次降至近十年不足 10 次,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因老化、维护不到位,拦截沙尘的效果大打折扣。
气候变化:深层影响凸显
近年来,北极海冰加速消融,使得欧亚大陆冬季风增强。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强,冷空气南下路径更易深入华北。世界气象组织(WMO)报告表明,2023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 1.4℃,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
区域联防联控:跨境治理任重道远
沙尘传输具有跨国性,涉及中蒙俄跨境生态治理。虽然中国已启动“中俄蒙三国荒漠化防治合作框架”,但在政策衔接、资金投入等方面,跨国协同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印证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2024 年春季,华北地区已出现 6 次沙尘过程,较常年同期(4 次)偏多 50%。蒙古国环境部报告指出,该国南部戈壁地区风蚀面积较 20 年前扩大 35%,每年向华北输送约 1.5 亿吨沙尘。
综上所述,今年华北沙尘暴频发,是降水不足、极端气候事件与区域生态脆弱性相互叠加的结果。要破解这一难题,需强化国际合作,推进系统性生态治理工程,提升预警响应的及时性与精准性,多方合力,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来源:王若水w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