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晚上睡多久有益长寿?医生:不是8小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20:00 1

摘要:“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老话几乎被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睡得越早,死得越早”,你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还是另有隐情?近年来多项研究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睡眠的认知。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老话几乎被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睡得越早,死得越早”,你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还是另有隐情?近年来多项研究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睡眠的认知。

我们总以为睡眠是越多越好,八小时标准更像是一道“健康红线”。但科学的真相往往不像传统观念那样简单。睡多久、几点睡、怎么睡,不是一个模板能套用所有人的。

睡眠质量,远比睡眠时长更关键。很多人一味追求早睡,但忽略了个体差异、作息节律与生物钟,一旦违背身体的自然节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人的身体有一套自我调节的“生物钟”,又称昼夜节律,它主导我们的荷尔蒙分泌、体温变化、代谢节奏等。这个生物钟并非人人相同,它受到基因、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有些人天生“夜猫子”,他们的褪黑素分泌本就比普通人滞后。如果强迫这些人早睡,反而会打乱原有节律,造成褪黑素紊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研究发现,成年人最佳的入睡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这个时间段能更好地与皮质醇与褪黑素的水平变化同步,帮助身体完成夜间修复。

长期早于晚上9点入睡的人群,反而在多项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出更高的死亡率。这并非睡得早本身有害,而是这些人往往伴随有慢性疲劳、抑郁或潜在疾病。

也就是说,“早睡”有时候是疾病的信号,不是健康行为本身。将“早睡”一刀切地视为健康,忽略个体背后的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健康误区。

睡眠过长也可能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超过9小时的睡眠时间,可能意味着身体代谢率下降,或伴随有情绪障碍、代谢疾病等背景风险。

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每晚睡眠7小时的人。睡太多,并不等于休息得好,反而可能是身体“低能耗”状态的反映。

那为什么“8小时睡眠”会成为全民信仰?这个说法最早源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社会,那时工时长,人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工作-休息节奏来维持生产效率。

但问题是,这个标准从未考虑个体差异。它是为工厂而设,不是为健康而生。如今我们生活节奏不同、工作模式多样、光照环境复杂,继续套用“8小时”模板,显然已过时。

睡眠的核心功能,是完成大脑“清洗”,通过脑脊液的流动清除代谢废物,防止神经毒素堆积。这个过程并不严格依赖于时长,而是取决于是否进入深度睡眠。

在深睡期,大脑的“清道夫”——小胶质细胞活跃起来,清除异常蛋白质,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如果深睡不足,再长的睡眠也只是“低效休眠”。

比起“睡多久”,更应该关注“是否睡得深”。而深睡的关键,恰恰在于昼夜节律的稳定和入睡时的神经状态,而不是一点钟入睡还是十点钟入睡。

很多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其实罪魁祸首是蓝光暴露。手机、电脑、LED灯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大脑误以为“白天还没结束”。

研究表明,夜间暴露在蓝光下90分钟,褪黑素水平明显下降,入睡时间延后,睡眠结构变浅。即便你在床上躺了8小时,也难以进入有效深睡。

另一个容易忽视的误区是,把“补觉”当作万能解药。周末补觉,看似是对身体的补偿,实则破坏了原有的节律,睡眠惰性加剧,周一反而更加疲惫。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睡眠结构本就退化,补觉反而会加剧夜间失眠,打乱下丘脑—松果体轴的分泌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青少年而言,过早入睡反而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自然释放。生长激素的高峰通常出现在深夜入睡后1到2小时,如果过早入睡反而错过这个生理高峰。

再来看一个冷知识:昼夜节律的基因差异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家发现,人的“时钟基因”如PER1、CLOCK等,直接影响你是“晨型”还是“夜型”。

这意味着,有些人天生适合晚睡,不是“熬夜”,而是他们的生物钟设定如此。强行将其调整为早睡,反而会引发代谢紊乱、情绪波动、甚至免疫力下降。

一项以基因多态性为基础的人群研究指出:夜型人群在强迫早睡的状态下,皮质醇日节律出现倒错,导致慢性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焦虑加重。

合理的睡眠策略,是尊重个体节律,而不是强迫统一作息。真正的健康,是找到与自己节律协调的睡眠方式,而非盲从社会时钟。

睡前行为对睡眠质量也有深远影响。睡前剧烈运动、饱餐、情绪激动,都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变异性下降,延迟入睡时间,降低睡眠效率。

一个细节是,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可以通过足部血管扩张,促进核心体温下降,间接诱导大脑进入睡眠状态。这与我们寒冷时更难入睡的机制一致。

而室温也至关重要。研究数据显示,最适合入睡的卧室温度是18至2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深睡比例。人体在睡眠中需要略低于醒时的体温。

饮食方面,摄入过多的高糖和高脂食物会导致夜间胰岛素水平升高,影响褪黑素的正常分泌,破坏睡眠节律。尤其是临睡前的夜宵,对睡眠是极大的干扰。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是轮班工作者。他们的昼夜节律常年打乱,导致褪黑素分泌受阻,长期处于“昼夜错位”状态,患代谢综合征风险显著升高。

对于这些人来说,固定一个“模拟黑夜”的入睡环境,比如遮光窗帘、白噪音、定时作息,是恢复节律的可行路径。虽然无法与自然节律完全同步,但可以减少健康损耗

睡眠的个体化趋势已成为国际共识。不要再用统一标准去评判自己的睡眠是否健康。睡得早不等于好,关键在于是否与身体节律相符,是否进入了深睡期。

如果你每天醒来仍感疲惫,不妨不要急着换床垫、吃褪黑素,而是从调整作息节律、优化睡眠环境、减少蓝光暴露入手,找回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

真正的健康,是与身体对话,而不是强行塑形。愿每一个你,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拥有高质量的夜晚,而不是被“八小时神话”困住的清晨。

参考文献:

1. 张斌,刘莉.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4):267-271.

2. 王磊,韩璐.睡眠时长与健康结局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12):2132-2136.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