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艾滋病(AIDS)始终是亟待攻克的难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动态演变,AIDS流行特征不断更迭,感染人群结构愈发多元,新型治疗策略持续推陈出新,患者对长期生存质量的期望也日益攀升。在此背景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理念不仅直接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艾滋病(AIDS)始终是亟待攻克的难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动态演变,AIDS流行特征不断更迭,感染人群结构愈发多元,新型治疗策略持续推陈出新,患者对长期生存质量的期望也日益攀升。在此背景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理念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个体的健康福祉与生存前景,更是推动我国AIDS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驱动力。
● HIV感染全程管理的新内涵 ●
全面覆盖与动态跟踪
HIV感染全程管理已突破传统抗病毒治疗的局限,构建起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长期随访的完整体系。在预防环节,除了大力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积极推广安全套使用外,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策略的应用愈发广泛。对于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这些高危人群,提供PrEP药物能显著降低HIV感染风险。在诊断方面,早期诊断意义重大,通过扩大检测范围、运用核酸检测等前沿技术,能够大幅缩短窗口期,尽早发现感染者,为及时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一旦确诊,患者即刻进入治疗管理阶段。此阶段着重依据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耐药情况等个体差异,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实施长期动态跟踪,密切监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关键指标,及时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针对病毒载量持续居高不下或出现耐药的患者,及时更换抗病毒药物组合,维持病毒抑制状态。全程管理高度重视患者的多维度健康需求。一方面,聚焦机会性感染的预防与诊治。HIV感染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免疫功能逐步受损,极易遭受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等各类机会性感染的侵袭。机会性感染防治是全程管理的重要一环,需重视结核与隐球菌感染筛查,要求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性用药,并强化机会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另一方面,关注非HIV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管理。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非HIV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定期对患者开展这些疾病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率意义重大。● 特殊人群管理的突破 ●
我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人数呈现“两头翘”现象,60岁以上及15~25岁年龄组报告人数较多。目前我国HIV流行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母婴传播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性传播是现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对于15~25岁的年轻人而言,缺乏安全性行为的知识与意识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性教育欠缺的地区,青少年对AIDS传播途径的认知不足,导致了感染的风险增高。而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异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这一现象可能与老年人缺乏健康意识等因素有关。
老年HIV感染者的管理
在中老年人预防AIDS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和志愿者踊跃参与预防干预,鉴于中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对AIDS认知不足的现状,志愿者可深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进行一对一咨询等,向中老年人普及AIDS的防治知识,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性行为。
随着HIV感染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老年HIV感染人群数量逐渐增多。老年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免疫功能衰退更为显著,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差,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针对这些问题,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应优先选用药物相互作用少、耐受性良好的抗病毒药物。
青少年 HIV 感染者的管理
在青少年预防AIDS领域,强化部门协作是关键的第一步。学校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部门需紧密配合,严格落实学校AIDS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携手实施校园抗艾防艾行动,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青少年感染HIV后不仅要应对疾病本身的困扰,还会在学业、社交、自我认同等多方面受到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导致其在治疗依从性上存在较大挑战。首先要着重隐私保护和心理支持。提供专门的青少年友好型诊疗服务,确保医疗环境的保密性和舒适性,让青少年能够安心接受治疗。心理医生和辅导员积极介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生活态度。在治疗方案制定上,应充分考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需求、药物耐受性,增强治疗的保密性,减少患者的耻辱感,提高治疗依从性。此外,加强与学校、家庭的沟通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学业支持和家庭关爱,营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
脆弱人群管理
对脆弱人群的关注,这是全程管理的一大新维度。脆弱人群主要包括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儿童患者、孕妇、晚确诊的患者、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高度抑制的患者(如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个/μL)以及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对于这类特殊群体,需在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以保障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跨学科协作创新 ●
HIV感染全程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构建高效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该团队通常涵盖感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康复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等。感染科医生作为核心成员,负责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处理机会性感染等专业医疗问题;护士承担患者的日常护理、服药监督和健康宣教工作;营养师依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需求,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心理医生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开展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康复师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康复训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社会工作者则为患者链接社会资源、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融入支持等服务。
● 治疗环节的关键基础 ●
基线检测与评估
在治疗环节中,启动ART前的基线检测与评估是精准治疗的重要基石。治疗前基线检测旨在全面掌握患者感染状态与身体状况,为个体化ART方案制定提供依据。HIV RNA检测量化病毒载量,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指导治疗紧迫性判断;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免疫功能,预测机会性感染风险,是监测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AD)管理与健康监测
随着ART普及,AIDS相关死亡减少,但NAD成为新威胁,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后ART时代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的主要原因。在NAD管理与健康监测方面,针对ART后患者体质量变化,要求启动ART时监测体质量和BMI,每6个月随访评估,体质量增加低于10%者优先调整生活方式。
● 未来发展展望 ●
HIV感染全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参与。通过不断探索新内涵、突破特殊人群管理难点、创新跨学科协作模式,我们有信心提升我国HIV感染的防治水平,为患者创造更好的生活前景,为实现全球AIDS防治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惠平)
编辑 | 左舒颖
责任编辑 | 左舒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5期第13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