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迟子建这个名字,可能在很多文学爱好者心中是非常熟悉的。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经典著作,并多次拿下“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重量级的文学大奖。其中,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和称赞。
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用文字写人生的悲欢
迟子建这个名字,可能在很多文学爱好者心中是非常熟悉的。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经典著作,并多次拿下“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重量级的文学大奖。其中,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和称赞。
经历过的苦难,铸成她的坚定
很多人认识迟子建,是因为她的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中有多少坎坷和泪水。迟子建从小就在北方生活,那里的天寒地冻,让她早早学会了坚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抗争。”
但她这一生中最大的一场劫难,可能就是她丈夫的离世。
1997年,迟子建和丈夫黄世君因一次文化座谈会相识。黄世君英俊、有才气,而迟子建温柔、端庄,他们的结合被很多人为之祝福。虽然两人婚后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但他们的感情始终稳固。迟子建为了见丈夫,经常坐绿皮火车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两人时常一起旅行,结婚四年虽然短暂,但充满了甜蜜。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这一切。在2002年的某一天,黄世君在工作途中意外身亡,迟子建还来不及好好告别,便与丈夫阴阳两隔。一个曾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女性,突然被巨大的悲痛压垮。
为了排解痛苦,迟子建选择离开伤心地,远赴大兴安岭。在那里,她独自融入大自然,与鄂温克族的老人们朝夕相处,逐渐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了力量,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一部耗时七年的作品,深刻而感人
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背景下,迟子建写下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浓缩了迟子建七年的心血,也是她在大兴安岭生活的真实写照。她通过书中的人物与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少数民族坚韧而丰富的生活,和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在探索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化浪潮下,很多人逐渐与传统和内心的宁静背道而驰,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则透过质朴而诗意的语言,让读者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思考。
有人评价它是一部时间长河上的史诗,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也不是一群人的故事,而是每个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字治愈人心,悲伤中孕育希望
迟子建的文字很直白,但读起来特别有力量。她曾说过,自己的写作受到丈夫的鼓励,他是第一个相信她可以以文字谋生的人。也许正因如此,她的文字沉淀着对逝去的爱和对已然离开的人的怀念。
书中提到“我守着这团火,无论遇到狂风、大雪、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未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这是迟子建对自己的写照。人生中总会有难关和伤痛,但守住心中的那团“火”,是每个人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
正因为这种深刻的情感,因此《额尔古纳河右岸》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甚至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必读之书”。
迟子建的作品带着她人生的印记,她用最平淡的文字,将人生百味融入其中。无论是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还是面对人生低谷时依旧坚定向前的勇气,她都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传递给我们。
而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美,还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不妨花时间去体会一下。你会发现,文字真的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人从痛苦中获得治愈,从读它开始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眼光。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不是传播任何负能量,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等不良引导,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并做出整改。
来源:白鸥逐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