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评审团丨实测小米 AI 眼镜:带摄像头的小爱音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8:11 2

摘要:「新品测评」是 @答主评审团 全新栏目,测评产品由知乎出资并匿名在授权零售渠道购买,无厂商送样,并汇聚真实、多维、深度的测评内容,为知友们提供可信赖的消费决策参考,不涉及任何商业推广行为。

「新品测评」是 @答主评审团 全新栏目,测评产品由知乎出资并匿名在授权零售渠道购买,无厂商送样,并汇聚真实、多维、深度的测评内容,为知友们提供可信赖的消费决策参考,不涉及任何商业推广行为。

2025 年 6 月 26 日,小米发布了首款 AI 眼镜。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花 1999 元,真的就能拥有发布会 PPT 所称的「随身的 AI 入口」吗?

评估一款 AI 眼镜的真实能力,比厂商宣传里要复杂得多。

翻译、识别、相机、音频、生态联动——看似都是单点功能,但每个功能在真实环境下的体验差异巨大:翻译要看语速与口音,识别要看光线和食材多样性,相机要看延迟和交互方式,音频要看嘈杂环境下的收音,生态更要面对跨设备的复杂耦合。如果只是简单地跑一遍「能不能用」,那得到的答案几乎没有意义。

尤其是,如果媒体使用的是厂商提供的公关样机,更是无法给出实打实的用户体验。

为此,@答主评审团 自掏腰包 15992 元。

进行了既能覆盖主要使用场景,又能保持客观性的测试方案:

然而实测下来,我们很失望:

小米 AI 眼镜,还远远谈不上未来入口,更像是仓促拼装的小爱音箱 plus?

先说结论

答主评审团实测认为,小米 AI 眼镜可以被认为是小米抢占 AI 眼镜入口的首次仓促尝试。

答主们原本被雷总发布会 PPT、高大上的商品详情页、关于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所拉高的预期,在实测后多少有些跌落,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版本的小米 AI 眼镜,其产品能力远不及营销功力。

总体体验:像把小爱音箱硬生生做成了眼镜框

⭕️翻译:生硬直译,甚至还有翻译错误

官宣的同声传译,但实测下来:一是无法真正同步,存在 5~10 秒延迟;二是准确率只有 70~~80%,存在大量生硬直译甚至胡乱翻译,甚至还会把关键的 can't 翻译成 can,导致句意完全相反。在这一功能上,只能说小米 AI 眼镜能帮你快速查字典,逐词翻译拼接,用在读写方面勉强做个参考,但用在听说方面就频频翻车。

翻译准确度方面:

⭕️音频:逆声场防漏音虚设,隐私模式仍然漏音

答主感兴趣的逆声场防漏音和隐私模式,实测下来:一是要音量不足,在日常的健身房、地铁佩戴,直接被环境音量压住;二是要隐私模式形同虚设,旁人依旧能听到外放。实测在安静场景下,它的漏音,甚至比骨传导耳机还严重!直接结果就是:只想自己听,结果别人全听到了;不想别人听,就只能把音量调到自己也听不清。

⭕️AI 识别:OCR 准确率惨淡,问答深度不足

雷总在发布会 PPT 所宣传的「随身的 AI 入口」,原本是最令答主期待的功能之一,但实测下来,所谓的 AI 人工智能,既没有人工也不够智能:一是 OCR 识别准确率极差,常常把字看错,甚至凭空「幻觉」出不存在的文字;二是问答深度不足,对于 VQA 类任务(例如拼装零件)直接不支持。

⭕️米家生态:权限割裂、设备冲突,「小爱同学」随机唤醒

作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重要战略一步,小米 AI 眼镜的推出,能否扩展生态边界呢?实测下来,答主评审团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不说部分 iOS 配对耗费的精力,单说配对以后,就存在严重的设备冲突问题——

当答主呼唤「小爱同学」时,小米 AI 眼镜、小爱音箱等多个设备会同时响应……这就有点尴尬了。

✅佩戴体验:轻便,续航及格

在佩戴体验方面,小米 AI 眼镜获得了答主评审团的肯定。重量控制合格,长时间佩戴没有明显负担;同时,在出汗、跑步、低头等场景下也能保持稳定,没有明显滑落。整体来说,轻度通勤和日常娱乐是 OK 的。

⭕️第一视角:存在明显的视角偏移

「第一视角」在发布会上被作为重要卖点,但实测表明,这种第一视角,除非眼睛长在太阳穴的位置……

实测,视角偏移是很明显的!作为「第一视角」的日常记录工具,仍有差距,可能会因为取景视野的偏移拍不到、拍不全等问题。

结论和展望

经过 7 名答主累计 500+ 小时的实测,我们发现:

小米 AI 眼镜更像是一次仓促的生态试水。

它在翻译、音频、AI 助手、生态联动这些官方宣传的亮点上,几乎全线翻车;唯一被认可的,是硬件方面的轻便的佩戴,以及几乎所有市面上的 AI 眼镜都具备的相机协同的沉浸感。

令人失望的是,它带来的并非未来生活方式,而是发布会 PPT 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巨大落差。

从本质上说,这副眼镜只是把「小爱音箱」加了迷你摄像头,直接搬到了脸上,还伴随着续航焦虑、发热问题、设备冲突、权限割裂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我们依然对小米 AI 眼镜的迭代抱有期待!

答主评审团实测后建议:

最希望增加的功能之一,是之前音频眼镜的「通知播报」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在收到信息的时候,在眼镜内直接语音播报信息内容,甚至不用看手环;

对于同声传译中的问题,答主评审团认为,完全可以使用另一个更慢但是更准确的模型,对之前的传译结果进行再次的校准优化;

有些功能如果能进行小小的升级,比如镜头设置可调焦范围,添加竖屏视频格式,增加某些功能的适配机型等,就算物超所值、良心产品了;

希望下一代小爱眼镜可以再做的轻薄一点。另外,小爱眼镜的笔架处不会像普通眼镜那样可调节,且质地较硬,所以佩戴久了会导致鼻梁有点酸痛,这也是小爱眼镜需要改进的地方;

音乐播放目前只支持 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不支持我用的酷狗概念版也就算了,怎么连小米自家的音乐 APP 也不支持啊……

完全暴露的充电 C 口我是真的很不满意,哪怕我现在用的音频眼镜都是触点磁吸,这也不是什么困难或者没条件做的技术啊。

所以,小米 AI 眼镜 1.0 是令人遗憾的,但并非完全绝望的。

它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恰恰证明了这一品类的潜力——只要小米愿意在体验,而不是 PPT 的打磨上更用心,它仍然有机会真正兑现那句宣传语:带来未来的生活方式。

致谢:答主评审团名单

答主 @Frossmann (亚马逊北美 AGI Foundations 部门 principal applied scientist,前 Alexa AI 语音音箱/眼镜开发核心成员),在回国假期中依然投入精力,设计了包含 LLM-as-judge 的专业评测方法,并以科研级标准实测语音交互、实时翻译与字幕功能,为本次测评提供了最具技术深度的参考;

答主 @嗟嗟 (人工智能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与 AI Agent),在嘈杂街道、骑行等高干扰环境下反复实验数十小时,深入剖析语音交互的鲁棒性,并结合 AI Agent 理论拆解了眼镜交互逻辑,为测试带来算法层面的独家洞察;

答主 @艺心益意Harry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小米全家桶深度用户及 YU7 车主),在家庭与车机场景中特意构建多终端联动环境,验证生态交互的顺畅度与割裂感,为生态协同的实测提供了关键案例;

答主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程序员、全屋米家生态用户、健身与骑行爱好者),结合户外运动与工作场景,花费大量时间记录翻译、转写与影像功能在高频场景下的稳定性,为评估其日常实用价值贡献了第一手素材;

答主 @目目说 (互联网资深运营人,十年健身爱好者),通过第一视角拍摄和运动生活场景的长期跟踪测试,直观展示了 AI 眼镜在解放双手、效率提升上的潜力与不足,为用户体验层面的分析提供了生动案例;

答主 @碎碎念的喵 (数码爱好者、米家生态深度玩家,YU7 Max 车主),在真实的一天行程中全程佩戴眼镜,测试翻译、支付、视频通话及生态联动,特别揭示了多设备冲突和权限割裂问题,为生态体验测评贡献了关键证据;

答主 @KingTsui (电子工程背景、十年音乐人、知乎耳机话题优秀答主),使用专业耳机测评经验,长时间对比「无线耳机+手机 AI 助手」与 AI 眼镜的延迟与音质差异,为声音与影音体验的评价提供了最具专业性的视角。

同声传译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赛道里,实时翻译是小米 AI 眼镜最被强调的卖点,但当功能落到真实场景,它的表现如何呢?答主评审团从日常对话到学术演讲,再到电影对白与多人会议,开展了逐步实测。

✅日常轻量场景:基本可用,偶有惊喜

在旅游点菜、日常交流等低门槛场景中,答主 @目目说 @碎碎念的喵 @嗟嗟 @艺心益意 Harry 认为小米 AI 眼镜的整体表现不错。

会议资料处理:正确率在 70%~80%,对频繁开会的用户而言能省下不少精力,但高度依赖收音条件;

快语速对白:以《神探夏洛克》为测试 demo,专业词汇偶有偏差,但能够捕捉整体意思,日常沟通基本够用;

课堂讲解 / 新闻播放:即便是 2 倍速英文输入,也能保持同步输出中文,延迟大约只有一句话,基本可接受。

评审团认为相较于传统翻译机,小米 AI 眼镜的反应速度更快,英语识别度更好,避免了长时间等待。

⭕️学术与专业场景:出现致命错误,难以胜任严肃语境

在名人演讲、学术技术演讲等高难度场景中,答主 @Frossmann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发现开始出现致命错误。

名人演讲:人名、品牌识别频繁错误,如 「mac」 被识别为 「map」;常见语句直译生硬,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则被直译为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学术演讲:语义出现颠倒,「can」 被识别为 「can’t」,直接改变句意;大量专业术语漏翻;

多语种测试:英文、日文内容在收音稍有距离时,错误率明显升高,延迟 5~10 秒,无法满足实时交流。

⚠️影视与多媒体:漏翻、断句,连贯性差

在电影、剧集等多媒体内容测试中,答主 @Frossmann @KingTsui 一致认为翻译的连贯性不足。

电影片段:《罗马假日》中出现大段漏翻,导致上下文断裂;

断句逻辑:原本应连贯的语句被拆分,译文显得支离破碎;

字幕场景:反应速度普遍偏慢,只能满足基础翻译,难以应对复杂对白。

✍️小结

在不同测试中,答主 @Frossmann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KingTsui @目目说 指出了几个共同问题:

延迟:普遍在 5~10 秒之间,面对面对话无法自然衔接;

人名 / 专有名词:识别率低,在演讲和学术场景中频繁出错;

收音条件:环境嘈杂或距离声源稍远时,正确率显著下降。

卡路里识别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宣传语里,随手拍就可以了解营养及热量是小米 AI 眼镜的一大卖点。但当功能真正落到实测场景,结果远不如宣传得那样理想。

✅ 简单食物:表现相对可接受

在单一食材或包装食品的场景中,答主 @Frossmann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认为小米 AI 眼镜的卡路里识别还能勉强使用。

米饭:估算值 160 卡,标准 100 卡,误差超过 100 卡;

可乐(实物):330ml 测试中估算 138.6 卡,标准 180 卡,差值约 41 卡;

披萨(实物):必胜客 10 寸夏威夷披萨,估算 1175 卡,标准 1530 卡,误差约在 10%–20% 内;

基础零食:如牛奶、玉米片等,结果与标准值接近,属于可接受范围。

⭕️ 复杂菜品:误差显著,难以参考

在常见的复合类菜品识别时,答主 @Frossmann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实测识别结果偏差较大。

饺子:数量识别混乱,带蘸料的情况下估算 780 卡,标准值 1450 卡,偏差超过 200+ 卡;

炒饭、豆腐:如三丁炒饭估算 566 卡,标准 385 卡;麻婆豆腐估算 438 卡,标准 370 卡。误差大多在 15%~40% 区间;

汉堡:培根芝士双层汉堡估算 810 卡,标准 865 卡,相对接近,但复杂度一旦上升就容易出错。

⚠️ 混合餐食与餐厅菜品:几乎不可用

在混合类或餐厅菜品识别时,答主 @Frossmann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目目说 认为结果严重失真。

油条:估算 386 卡,标准 100 卡,差值高达 286 卡,几乎不可用;

餐厅菜肴:宫保鸡丁、食堂盖浇饭等,识别大多错误,卡路里数值与实际相差几倍;

复杂混合食物:算法难以同时识别多种食材,常常出现高低热量误判,只能给出「偏高」或「偏低」的模糊结果。

✍️ 小结

在不同场景测试中,答主评审团认为:

准确性:对单一包装食品或实物测试,结果相对可接受;对复杂菜品与餐厅食物,误差极大;

识别逻辑:依赖食物分类 + 查表 + 数量估算的多段式计算,一旦前期识别出错,结果偏差就被放大;

适用性:适合个人做饭时记录原料热量;但对外卖、食堂餐饮人群,参考价值有限;

定位问题:更接近「生活方式玩具」或科普工具,而非精准的健康管理工具。

佩戴体验

在小米的宣传中,这款 AI 眼镜被定位为「全天舒适、随身相伴」的智能穿戴设备。但从答主评审团的实测结果来看,虽然在轻量场景下舒适度合格,但在稳定性与高温环境下的表现却暴露出明显短板,距离「全天候可靠」还有不小差距。

✅ 长时间佩戴:轻便感合格,舒适度因人而异

在长时间佩戴场景中,答主 @Frossmann @目目说 @碎碎念的喵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艺心益意 Harry @嗟嗟 @KingTsui 普遍认为整体重量控制尚可,但佩戴体验与头围、鼻托适配度密切相关。

舒适度:整体约 40g,长时间佩戴 6 小时内无明显压迫感,鼻梁与耳部基本能适应,但部分大头围用户仍感到夹头;

稳定性:在跑步、健身、骑行等轻度运动下基本能保持不滑落,但在剧烈运动或出汗时有下滑趋势;

外观与贴合度:镜框偏厚重,适配度对小头或鼻梁较低用户存在不足,部分场景下显得笨重,与时尚搭配略显割裂。

⭕️ 稳定性与续航:高负载可靠,但日常场景断联频繁

在多任务高负载使用下,答主 @嗟嗟 @碎碎念的喵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认为眼镜整体稳定,但在一些生活化场景中体验打折。

高负载表现:连续使用 2 小时播放音乐、视频通话、拍照等任务时,设备未出现死机或重启;

续航表现:日常高频使用约能支撑一整天工作节奏,但需要中途补充一次充电;

断联问题:吃饭或频繁低头时,传感器过度灵敏,常出现蓝牙断开重连,可能影响日常体验。

⚠️ 发热与环境适应:夏季户外易宕机

在夏季户外或高温环境下,答主 @嗟嗟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指出眼镜存在明显发热问题。

发热保护:在盛夏户外佩戴仅数分钟,就会触发过热保护直接黑屏;

使用中断:户外高温场景下难以长时间连续使用,与「全天候陪伴」的宣传明显不符。

✍️ 小结

综合实测来看,答主评审团认为:

舒适度:重量控制合格,但头围和鼻托适配度决定了长时间佩戴是否舒适;

稳定性:在轻度运动和高负载任务下稳定,但低头、吃饭等日常动作容易引发断联;

发热问题:夏季户外使用几分钟即过热宕机,无法满足全天候可靠性;

整体定位:佩戴舒适度及格,但宣传中的「全天舒适随身相伴」被严重高估。

音频体验

在官方宣传中,小米 AI 眼镜主打「逆声场防漏音」,承诺既能带来震撼音效,又能兼顾隐私。但从评审团的测试来看,这一卖点在实际体验中表现并不稳定:音质确实亮眼,但隐私与防漏音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嘈杂场景中更是几乎失效。

✅ 音质表现:杜比加持,方向感突出

在安静的音乐播放场景中,答主 @碎碎念的喵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艺心益意 Harry 认为音质表现超出预期。

杜比音效:配合杜比全景声视频,方向感与空间感强烈,听感震撼;

音量表现:在骑行、跑步等户外运动中,音量足够覆盖普通环境噪音,听书和音乐清晰;

开放式聆听:在独处时,可作为简易耳机使用,声音饱满,人声解析力不错。

⭕️ 漏音与隐私:模式切换难解根本问题

在办公室或安静环境中,答主 @目目说 @碎碎念的喵 @艺心益意 Harry @KingTsui 普遍指出漏音问题明显。

普通模式:音量开到 1/3,周围人即可清晰听见,隐私几乎无法保障;

隐私模式:音质明显下降,方向感减弱,但漏音依旧存在,音量超过一半时依然能被旁人捕捉;

安静环境:与市面上的骨传导耳机相比,漏音控制更差,不适合在办公室或会议中使用。

⚠️ 嘈杂场景:直接被环境噪音淹没

在地铁、健身房、商场等嘈杂环境中,答主 @目目说 @艺心益意 Harry @KingTsui 一致认为音频体验大打折扣。

地铁与健身房:外界噪音几乎完全淹没声音,即使调高音量也难以保持清晰度;

咖啡馆与路口:最大音量下人声细节丢失严重,失真明显,几乎无法捕捉音乐或语音细节;

户外安静环境:即便音量拉满,也显得偏低,不足以作为开放式耳机替代品。

可以听一下户外风声的影响。

✍️ 小结

综合实测结果,答主评审团认为小米 AI 眼镜

音质:在安静场景中表现亮眼,杜比音效加持下空间感出色;

漏音:普通模式和隐私模式都无法彻底解决漏音问题,隐私保护名不副实;

嘈杂环境:噪音干扰严重,音量与清晰度不足,难以满足地铁、健身房等复杂场景;

核心矛盾:音质与隐私不可兼得,「防漏音」更多是营销噱头而非现实体验。

相机功能

官方宣传中,小米 AI 眼镜强调「第一视角拍摄」,号称能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记录体验。但在答主评审团的实际测试中,单纯依靠相机功能并不足以成为核心卖点,而需要与手机的协同。

⭕️ 第一视角记录:方便,但构图有偏差、动态会抖动

在日常拍照和短视频场景中,答主 @目目说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艺心益意 Harry @嗟嗟 @KingTsui 认为体验存在一定落差。

静态拍照:1200 万像素成像清晰,光照充足时色彩还原自然,但细节量不及主流手机,夜拍噪点明显;

构图偏移:由于镜头位于眼镜右侧,实际画面常出现歪斜,需要后期旋转或裁切,第一视角并非完全「所见即所得」;

动态记录:在运动、做饭等场景,第一人称视角确实解放双手,但防抖能力有限,画面易抖动。

视频拍摄时,抖动和偏移更明显了,比如答主@目目说 努力拍摄自己撸铁的照片,也很难让铁饼入镜。

✅ 视频通话协同:有沉浸感,但适配范围有限

在微信视频通话中,答主 @碎碎念的喵 @嗟嗟 @KingTsui 认为协同模式是最有价值的功能。

组合模式:眼镜与手机前后摄像头可同时工作,让对方实时看到「眼镜视角」,沉浸感显著提升;

流畅度:在微信环境下画面稳定,清晰度足以满足日常交流需求;

局限性:仅支持部分小米手机与平板,适配范围有限。

⚠️ 画质不足,难堪大任

如果追求高质量拍摄,答主 @艺心益意 Harry @KingTsui 认为其镜头表现是不足的。

风景拍摄:细节捕捉能力有限,远景和夜景表现尤其吃力,噪点与涂抹感明显;

专业记录:缺乏取景辅助和参数调节,无法满足 vlog 或专业素材的要求;

收音问题:全向收音会过度拾取呼吸声,风噪抑制不足,影响视频质量。

✍️ 小结

经过实测,答主评审团认为小米 AI 眼镜:

画质:日常记录尚可,但与主流手机相机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夜景和高画质需求下;

构图:镜头位置带来偏移问题,第一视角并非真正「眼见即所得」;

优势:与手机协同的视频通话模式,是相机功能中唯一真正的「真香点」;

局限:单靠相机功能难以成为核心卖点,宣传中对「拍摄能力」的强调存在夸大。

AI 交互

与其说小米 AI 眼镜是随身秘书,不如说它是「不成熟的实习生」。

✅ 基础功能:日常可用,提升效率

在百科问答、语音转写等轻量化场景中,答主 @目目说 @碎碎念的喵 @嗟嗟 @KingTsui 认为体验基本合格。

百科问答:日常信息查询准确率较高,适合「要个快答案」的场景;

录音转写:正确率约 80%,用于会议记录或资料整理能节省时间,但仍需人工二次校对;

随身助手:语音唤醒可靠,执行天气、时间、控制智能家居等任务顺畅。

⚠️ 专业任务:浅尝辄止,表现不佳

在专业问答与复杂任务中,答主 @Frossmann @嗟嗟 @KingTsui 认为 AI 眼镜的输出明显不足。

专业问答:对学术内容、专业知识整理仅停留在浅层解释,无法替代搜索引擎或专业工具;

智能对话:无法连续追问,遇到复杂指令常以「我还在学习中」搪塞;

AI Agent 能力:更多依赖规则预设,而非真正自主推理,限制了交互深度。

经过答主评审团实测,小米 AI 眼镜在基础任务方面可用,但任务难度稍加提升,它的短板就暴露无遗。如果任务体量不大,有时候与其花时间校对这个「不成熟的实习生」的内容,还不如自己直接上手更快、更准确。

米家生态联动

小米在发布会上强调「人-车-家全场景无缝体验」,把 AI 眼镜放在米家生态的核心位置。但评审团的实测发现,实际联动效果远不如宣传理想,从续航到多设备交互,再到车机联动与权限管理,都暴露出不少割裂与冲突。

✅ 车机联动:偶有惊喜

在车机体验中,答主 @碎碎念的喵 @艺心益意 Harry 认为部分功能有亮点。

车机按键协同:在 YU7 上可自定义长按按钮触发眼镜拍照/录像,算是一次「小惊喜」;

随车体验:车内「小爱」优先响应,避免眼镜与车机抢话。

⭕️ 日常使用:权限割裂,功能缺失

在日常环境中,答主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艺心益意 Harry 认为体验并不顺畅。

续航表现:中度使用(听小说 1.5 小时、刷视频、偶尔拍照)到晚饭时已告警,功率仅 1W,必须中午补电;

功能缺失:取消了老款音频眼镜的「通知播报」,体验反而退步;

权限割裂:手机能遥控汽车开空调,眼镜却提示「不支持」。

⚠️ 多设备环境:互相抢活,体验混乱

在家庭和多设备场景中,答主 @碎碎念的喵 @老码农的健身日记 @艺心益意 Harry 一致指出冲突频繁。

语音唤醒冲突:在房间里,眼镜和音箱常常同时响应;在家中想唤醒眼镜时,音箱又会抢先答复;

别名唤醒缺失:无法指定设备响应,导致同声传译、拍照等眼镜功能在有音箱时被迫失效;

联网依赖:必须有网络或蓝牙环境才能发挥作用,离网状态几乎等于摆设。

✍️小结

答主评审团实测后认为,小米 AI 眼镜嵌入米家生态体验存在着明显短板,远未达到宣传所强调的「无缝」。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