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主刘禅被扶不起的阿斗之污名玷污了长达千年可是仔细研究三国史料,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刘禅。
后主刘禅被扶不起的阿斗之污名玷污了长达千年可是仔细研究三国史料,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刘禅。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许多人都预测蜀汉即将要崩溃,可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嘲讽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不仅稳住了局势,还使蜀汉政权延续了29年之久。
那么,刘禅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做了三件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事——果断处死了三位重要大臣。
这三位大臣是李邈、刘琰和杨仪。
李邈:属于恩将仇报的危险人物
李邈本来是刘璋的旧部,后来投靠了刘备。
他曾经因为顶撞刘备差点丧命,多亏诸葛亮求情才保全了性命。
可是,这位受过诸葛亮恩惠的人,却在诸葛亮刚去世就上书刘禅,指责诸葛亮是权臣,对国家构成威胁,还说:今诸葛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显然是想投机讨好刘禅,但他完全打错了算盘,刘禅虽然可能曾经对诸葛亮的专权有所不满,但他知道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贡献。
重要的是,此时的蜀汉政局非常敏感,最需要的是稳定人心。
于是刘禅果断下令将李邈处死,这一举动明确告诉所有大臣: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不可否定,蜀汉将继续坚持诸葛亮奠定的大政方针。
刘琰:藐视皇权的元老
刘琰是蜀汉元老,早在刘备与诸侯混战时就追随在左右,算是刘备的远房亲戚吧。
他官至车骑将军,地位挺高,但是并无实际才能,诸葛亮也不看好他。
刘琰觉得自己身份特殊,竟然怀疑自己的妻子与刘禅有染,不仅殴打妻子,还四处传播这一谣言这对刘禅的个人声誉和皇帝威严构成了直接挑战。
刘禅抓住这个机会,以藐视皇权的罪名处死了刘琰。
这一杀鸡儆猴,明确的告知所有大臣:皇权不可侵犯,即使是元老重臣,也必须遵守底线。
杨仪:居功自傲的野心家
杨仪本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才华出众但心胸狭隘,诸葛亮死后,他负责领军撤回国内,并借机杀了政敌魏延。
杨仪自以为诛杀魏延立下大功,应当接替诸葛亮的位置。
但诸葛亮早已经指定蒋琬为接班人。
杨仪极度不满,经常口出怨言,还公开表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这几乎相当于公开表示自己想要投魏造反。
刘禅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言论,立即就将杨仪贬为平民,最后杨仪自尽而死。
通过处理杨仪,刘禅清除了一个可能引发内乱的隐患,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诸葛亮遗命的尊重和执行。
后来刘禅还废除了丞相制,将权力一分为二,让蒋琬主管行政,费祎掌管军事,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
他明白在蜀汉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小国,内部稳定比对外扩张更重要。
通过清除不稳定因素,巩固皇权,刘禅为蜀汉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这正是蜀汉能够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存续29年的关键原因。
来源:鉴史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