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最新闭门会:A股远没过热,外资正在回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6:35 1

摘要:周一大摩宏观策略谈,蔡志鹏博士和光伏等行业分析师把“反内卷”讲得很透:这是一个短期阵痛、中期机会、长期改革的大故事。A股的行情、资金流、行业分化,都跟这件事紧密相关。

周一大摩宏观策略谈,蔡志鹏博士和光伏等行业分析师把“反内卷”讲得很透:这是一个短期阵痛、中期机会、长期改革的大故事。A股的行情、资金流、行业分化,都跟这件事紧密相关。

一、市场为什么还能涨?

先看数据:

1、六月底到现在,A股整体涨了12%,但35个细分行业里,只有10个行业跑赢市场,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创新药、原材料。

2、外资长线基金,今年前8个月净流入10亿美元,对比2023年净流出90亿美元,2024年净流出170亿美元,这是一次大拐点。

3、国内资金端,7月私募基金规模增加超3000亿人民币,股票ETF规模增加6000亿,而货币基金减少500亿,说明钱确实在往股市搬。

这轮上涨不是“全民躁动”,而是机构、高净值资金先动手,散户和外资还没完全进来。换句话说,行情远没有到“过热”的程度。

二、反内卷:短期痛,中期机会

反内卷可以理解为“行业版的供给侧改革2.0”。

1、短期是紧缩:

企业要减产、并购、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投资和贷款会放缓。

价格可能上去,但产量下滑,整体经济会感到“勒紧裤腰带”。

大摩判断:2026年底或2027年初GDP平减指数才可能转正,通缩阴影还要熬两年。

2、行业会冒出亮点:

不同行业推进速度不同,上游原材料价格率先反弹,下游还在博弈。

龙头企业通过行业出清提升市占率,盈利会更稳。

3、长期靠改革:

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税制、地方考核、全国统一大市场。

目标是让价格信号真正引导投资,让资源不再被浪费。

一句话总结:短期要忍痛割肉,中期会有赢家,长期要靠制度。

三、哪些行业最值得盯?

大摩用“3P模型”来判断行业机会:Priority(紧迫性)、Progress(进展)、Potential(潜力)。

结果是:

优先级高:光伏、航空、化工、汽车(毛利低、负债高、产能过剩严重)。主要是6个指标:看六个指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周转率、存货天数、资本开支、净负债率 。

进展快:水泥、钢铁(已经明确减产方案)。

潜力大:电池、钢铁、水泥、航空(国企集中度高、落后产能多,容易出清)。

重点案例:光伏

硅料价格从35-38元/kg反弹到46元/kg,但组件价格还压在0.68-0.71元/w,传导不畅。

收储基金将分两批落地,目标把硅料产能从320万吨降到150-200万吨,行业格局会明显改善

预计2027年一体化光伏企业毛利率能恢复到低双位数。

大宗品与原材料

锂矿:江西宜春7个矿权核查,年底前可能决定是否停产,明年供给或偏紧。

铜:废铜进口受限,可能导致电解铜需求每月增加5万吨。

水泥:龙头讨论设立“产能收储基金”,加速出清。

一句话,上游资源最先受益,龙头公司是最大赢家。

四、海外资金怎么看中国?

外资被动基金连续4个月流入,主要来自美国资金。

全球基金对中国仍轻微低配(低配1-2%),但亚太基金已经转为超配。

说明长线资金对“反内卷”的认可度在提升。

换句话说,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从“逃离”变成了“谨慎回归”。

五、监管层:不踩急刹车,要设护栏

大家最关心的:政策会不会打压市场?

大摩传回来的信号很明确:

1、监管层整体基调是“设护栏、不急刹”。

2、IPO节奏更市场化,退市制度会优化,“壳价值”会被压缩。

3、未来可能逐步放开做空机制,让市场更成熟,而不是靠行政手段硬管。

4、长期目标:牛长熊短的新常态。

这些信号意味着监管层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慢牛、长牛的健康市场,而不是一个靠流动性驱动的泡沫市。他们会通过窗口指导等“软性手段”来避免市场过热,但不会粗暴地扼杀市场的活力 。

六、投资者该怎么做?

结合宏观+资金+行业判断,可以提炼三点投资思路:

1、顺周期+资源类龙头:光伏硅料、钢铁水泥、锂电、有色,行业出清带来机会。

2、创新科技:AI、半导体、创新药,这些是中国竞争力的支柱。

3、耐心等待政策落地:市场不会“一夜翻天”,更多是渐进改善,要用中长期眼光看。

禅兄的观点是:今天的市场,就在“反内卷”的大逻辑里,正在从混乱走向秩序。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