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微博热搜上“30岁还没心动过”词条,底下五千多条诉苦,突然想起初中食堂,邻班女生把最后一份糖醋里脊递过来,手心全是汗,心跳得比广播体操的鼓点还乱。
看到微博热搜上“30岁还没心动过”词条,底下五千多条诉苦,突然想起初中食堂,邻班女生把最后一份糖醋里脊递过来,手心全是汗,心跳得比广播体操的鼓点还乱。
那就是第一次生理性喜欢吧——没打招呼,却连耳后根都烧红。
后来再遇见谁,都先掂量条件、衡量未来,心跳再也没跳过130。
第二次是在地铁。
车门开,一个男生拽着行李箱冲进来,撞掉了耳机。
对视那一下,肩膀像过电,旁边阿姨的韭菜盒子味儿瞬间消失。
可惜只到下一站,他就下了车。
那天回家,把同一首歌循环到凌晨四点,歌词早背熟,但再没听见旋律。
身边结了婚的朋友说,婚后第三年突然又心动——不是对伴侣,是公司新来的实习生。
怕极了,回家把这话咽回去,洗碗的时候差点摔破盘子。
中年人喜欢得起,却守不起,一次错过,像把硬币扔进深井,听得到响,捞不回。
真到老了,可能连喜欢都变成温吞水。
公园长椅上,老爷爷盯着跳舞的老奶奶发呆,笑纹堆满。
旁边人问:认识?
他摇头,补一句:她跳得像我老伴年轻时。
那就是第三次了吧——不是冲锋,是回味,是身体记性好,替你存档。
科学家说,多巴胺最多连喷四年,催产素负责黏人,内啡肽止痛,合起来才凑成那点“喜欢”。
现代人滑动两千次屏幕,也不如当年递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手机里的爱心图标点烂,不如手心的汗来得真。
文化也跟着添乱。
东方人把喜欢翻译成“忍”,翻译成“算了”;西方人喊“love is love”。
于是越长大越擅长替心动找理由,怕负责,怕笑话,怕走不到最后。
可是喜欢本来就不是结果,是过程,像烟花,亮过就行,不一定非要落在谁屋顶。
有人说一生顶多三次,第四次就疲惫了。
我倒觉得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得。
下次再心跳失控,别先骂自己幼稚,先拍张照——把耳根的红、膝盖的软、手心那条汗线藏起来。
以后洗碗洗到麻木,翻出来看看,告诉自己:活过,没白过。
你第一次生理性喜欢是什么时候?
第二次又死在哪个没说出口的句子里?
留言区不用讲大道理,丢个时间地点就行。
来源:阁中沉思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