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军长征记》1937年2月编就。因为印刷条件不具备,直到1942年11月才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延安出版,印数甚少。谢觉哉在1945年11月2日的日记中说:“读《红军长征记》完,颇增记忆。没有一篇总的记述,总的记述当然难。毛主席说过:‘最好我来执笔!’”
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2025.01期合订本
毛泽东的写作量惊人,可谓著作等身。同时,他的著作也有一些“未完成式”。
第一,没有写出来的《红军长征记》“总记”
红军长征结束之后,毛泽东立即想到书写红军长征的故事,传扬长征精神。1936年8月,毛泽东和杨尚昆联名向参加过长征的官兵发出征稿信。
1936年,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在延安
《红军长征记》1937年2月编就。因为印刷条件不具备,直到1942年11月才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延安出版,印数甚少。谢觉哉在1945年11月2日的日记中说:“读《红军长征记》完,颇增记忆。没有一篇总的记述,总的记述当然难。毛主席说过:‘最好我来执笔!’”
遗憾的是,毛泽东太忙了,最终也没有写出这篇“总记”。
第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还缺少几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以其开创性的风标,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个“未完成式”的著作。毛泽东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第三,《辩证法唯物论》没有讲完
1937年7-8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到第三章的“矛盾统一法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毛泽东的时间不够用了,后面就没有再讲下去。《辩证法唯物论》未能全部完成。
1940年,经毛泽东修改后,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将讲授提纲以内部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共3章16节,约6万字。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矛盾统一法则”。
第三章仅仅讲了“矛盾统一法则”,后面的“文章”没有作出来。这已经惊人。毛泽东把《辩证法唯物论》的第十一节“实践论”抽出来,名《实践论》;把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改出来,名《矛盾论》。“两论”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成为毛泽东的哲学名著。
第四,没有实现承诺的《中国革命手册》
美国著名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7年访问延安。海伦说:“毛泽东答应为我写一本《中国革命手册》,这是一个理论性、历史性的长篇论述,将具有极大的价值。”“毛泽东甚至同意和我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史的手册,卢沟桥事变后他实在太忙,没能够继续他的谈话,尽管他把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这一章已经给了我。也许,这就是他后来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的胚胎……”
毛泽东没能把《中国革命手册》写出来,好在他留下了杰作《新民主主义论》。
1938年,毛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讲话
第五,曾经设想写一部辛亥革命到蒋介石登台的大事记
1939年1月17日,在延安,毛泽东曾给史学家何干之写信说,自己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将来拟研究近代史,但是“有志未速”,“至今没有着手”。 1955年5月,他对秘书林克说,他要写一部自辛亥革命到蒋介石登台的大事记。 可惜,毛泽东未能腾出手来完成自己的写史心愿。
第六,准备当专栏作家,写专栏文章
1957年3月9日,毛泽东在新闻出版界座谈会上说:“我也想替报纸写些文章,但是要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才成。我可以在报上辟一个专栏,当专栏作家。”
4月10日,他对报界人士说:“整个报纸的文风要改进。我辞去国家主席以后,可以给你们写些文章。”
11月12日,他又说:“辞去主席的职务后,可以有时间写写文章,想想问题。”
英国路透社记者闻听毛泽东准备辞去国家主席去当专栏作家的消息,专门发了通讯,报道这件事。
第七,曾经想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
1938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双星闪耀延安凤凰山
1963年,毛泽东提出要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写序、作注,并且打算亲自为《共产党宣言》写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一共有7篇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德文版、俄文版、英文版、波兰文版、意大利文版等撰写的。列宁、斯大林等没有想起给《共产党宣言》写序言。毛泽东提出亲自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是个大胆而奇妙的创意。
1965年5月,毛泽东把陈伯达、胡绳、田家英、艾思奇、关锋等“秀才”召集到长沙,研究为马列经典著作“写序,作注”之事。他建议先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六本书写序言,六本书,一篇一序,六个人,一人一篇。毛泽东表示:《共产党宣言》的序由我来写。
不久,“文革”开始,毛泽东的注意力转移了,再没有提起写序言的事。
第八,计划选编《魏晋南北朝史》和《诗词曲赋集》
毛泽东晚年目疾,阅读不方便,请来北京大学的芦荻“陪读”。
一天,毛泽东听芦荻读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该文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毛泽东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很有名。玄学的主流是进步的,是魏晋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什么‘道溺’!我送那时两个字,叫‘道盛’!苏轼说那时期‘文衰’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可以把那时的作品摆出来看一看,把《昭明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拿出来看一看,是‘文衰’还是‘文昌’,一看就清楚了。我再送给那时两个字,叫‘文昌’。
1964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为预备考察黄河骑马
毛泽东不袭旧说,另辟新论,用“道盛文昌”为一个时代讲评。他说:“如果有时间,我要写一部魏晋南北朝史。”他还对芦荻说:“现在没有书,我们搞一部吧,选他五百首诗,五百首词,三百首曲,三十篇赋。” 这1330篇,大概就是毛泽东心目中中国最好的诗词曲赋。据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工作人员张贻玖研究和统计:毛泽东的藏书之中,毛泽东亲自圈画批注过的诗词曲有1180首诗。这个统计数目与毛泽东与芦荻谈话时设想的数目基本吻合。
碧落黄泉,毛泽东的这两个愿望都没能实现。
第九,未实现的骑马考察黄河长江计划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到了晚年,毛泽东突发奇想:骑马考察黄河长江。
1959年4月,毛泽东提出沿着黄河、长江搞一次大型的调查研究。他说:“从黄河口子上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做警卫,搞个地质学家,搞个生物学家,或者搞个文学家,搞这么三个,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汽车,就是骑马。骑骑走走,一起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到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为止。” 这是一个宏大的考察计划。这一年,没有成行。
1960年初,毛泽东再次说到这件事:“我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考察,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种想法至今未能实现。你们赞成不?不一定一年走完,做调查研究。你们如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沿黄河走完大概要两年,我还可以调查一点地质。” 1960年,仍没有成行。
一直到1965年,毛泽东仍在想着黄河长江之行。有关方面已经准备毛泽东的行程,警卫人员开始在北戴河训练,马匹早已备好,毛泽东还试着骑了几回,似乎马上就要上路了。最终毛泽东没能实现骑马考察两河的愿望。
第十,一度想写回忆录
1961年8月,毛泽东在同卫士张仙朋聊天时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
但不久,毛泽东准备写回忆录的想法就改变了。1964年6月24日,当一位外宾问毛泽东是否准备写回忆录时,毛泽东说:“历来中国人没有写回忆录这样的习惯,中国人喜欢写历史。”“自己不写,死了,别人来写,这是中国历来的习惯。”
1975年的一天,毛泽东对身边的护士说:“我这个人,不能说没有值得回忆的事,可我不愿在回忆中过日子。我历来主张,人总要向前看……” 这或许说出了他放弃写回忆录的一个原因。
来源:作家文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