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larna公司一度是欧洲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但它的遭遇也充分证明,在科创圈多刺激的大起大落都不叫事儿。在经历了长期多次跳票之后,如今Klarna公司的IPO终于姗姗来迟。这家瑞典公司在全球带火了“先买后付”模式,也因此获得了全球95后和00后的青睐。目前该公
图片来源:Omar Marques/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Klarna公司一度是欧洲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但它的遭遇也充分证明,在科创圈多刺激的大起大落都不叫事儿。在经历了长期多次跳票之后,如今Klarna公司的IPO终于姗姗来迟。这家瑞典公司在全球带火了“先买后付”模式,也因此获得了全球95后和00后的青睐。目前该公司的IPO估值在140亿美元上下。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是已经比它456亿美元时的估值最高点下跌了69%。
2021年,Klarna公司凭借着“先买后付”模式,靠着多轮融资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欧洲科创界的领军者,在全球金融技术公司中的估值也是仅仅落后于Stripe。虽然现在它的IPO估值只有140亿美元,但是要知道,在此之前,Klarna也走了一段颇不容易“救赎之路”,因为它曾差一点成为又一个创业失败的反面典型。2022年,Klarna的估值一度暴跌85%,降至67亿美元。不过现在Klarna的财务状况已经有所好转,业务也扩展到了广告和消费服务领域,已经迈过了当初“撒币赚吆喝”的阶段,而更像一家运营规范的金融科技平台了。
Klarna背后的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银湖资本等。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在美IPO申请,预计将于年底前上市。它也将成为近年来欧洲企业在美国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在2021年鼎盛时期,Klarna的估值甚至超过了欧洲的一些银行。但随着利率上涨,以及各国对“先买后付”服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加上投资者对该公司“赔本增长”的质疑,Klarna不得不启动降本裁员,并且在大幅下调估值的基础上拉新融资。
近几个季度,Klarna的业绩出现好转,亏损下降,管理层也将重心从扩张转向“适度增长”和盈利。有分析师表示,其庞大的商户网络和用户的接受度仍是Klarna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在当前的高利率环境下,Klarna的分期付款模式的可持续性仍是存疑的。Klarna在向监管部门提交的文件中提到,该公司在其成立后的前14年里均实现盈利,但自从2018年进军美国及其他市场后,便未能继续盈利。“2023 年,我们的运营亏损额开始减少,在美国市场的交易利润率也首次扭负为正。”那么,为何Klarna在盈利下滑后,估值出现大幅崩塌?为什么它现在又在上市之际出现了貌以回暖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三点:
1. 低利率时代终结
2022年,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大幅加息,此后科技公司的估值普遍受挫。许多依赖宽松信贷的“泡沫化商业模式”(先买后付模式首当其冲)因融资成本上升而受到冲击。此外,地缘政治动荡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叠加,导致整体宏观经济波动加剧,给包括Klarna在内的众多企业的投资造成了影响。
与此同时,标普500指数的集中度也变得极高。有时候由所谓的“七巨头”主导,最近更是连特斯拉也滑到了下一档,变成了“六巨头”。另一方面,英伟达公司的市值已突破4万亿美元,仅其一家公司的股价波动,就能影响整个市场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如今的标普500指数更像是“标普10指数”,仅由少数头部公司主导。
2. 消费支出放缓
美国经济的核心引擎是消费,在大多数年费,消费对GDP的贡献都达以了三分之二以上。但是2025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与AI革命相关的数据中心建设对GDP的贡献的增幅,已经超过了消费支出的增幅。这并非是说数据中心建设对GDP的贡献超过了三分之二,而是指这项建设的增速超过了消费支出的增速。而另一方面,当前美国就业市场疲软无力,通胀居高不下,消费支出已经出现了乏力迹象。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科警告称,美国的通胀可能会再次出现2021年的激增势头——而正是2021年的通胀,导致Klarna的估值从最高峰处掉了下来。未来美国可能再次撞上通胀高峰。不过另一方面,由于收入紧张,很多消费者可能会更加依赖先买后付服务。贷款平台LendingTree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1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先买后付服务购买食品。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升至25%。也就是说,尽管消费支出放缓,存在通胀上升甚至经济衰退的压力,但这反而可能推动更多人通过先买后付服务来让自己先活下去再说。
3.监管审查趋严
拜登政府时期,Klarna公司遭到了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审查——相比特朗普执政时期,拜登政府是更倾向于对“先买后付”模式加强监管的。当时,有些议员和州总检察长都敦促CFPB先买后付平台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因为他们担忧弱势的低收入群体很可能成为这类服务的“目标群体”。
对此,该行业的企业也发起了反击。一个行业组织(成员包括Klarna在内)起诉了CFPB,称其制定的信息披露规则“不可能实现”。截至2025年,CFPB已经降低了对该行业的联邦执法优先级,这意味着监管重心将转向分散化监管,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由各州自行主导的监管行动和框架出台。
“独角兽” 能否重振旗鼓?
过去两年,Klarna围绕 “降亏损、拓展广告等周边业务、推动盈利”等目标进行了业务重组。此次IPO考验的是投资者对这类金融科技公司的信心——这些公司曾拥有很高的估值,但现在则需要面对传统融资市场对收益和利润的严格审视。
Klarna的此次IPO,仍将是近10年来欧洲科技行业最重要的IPO交易之一。Klarna能否证明上市后,它能突破“先买后付”服务的一些局限性,实现进一步增长?这些一度大热的金融技术公司能否实现私募市场上的辉煌?投资者对此将密切关注。
在创作本文过程中,《财富》杂志借助AI完成了初稿,经编辑核实了信息准确后发布。(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来源:财富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