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断脖子就大惊小怪,怎能练出天下强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5:28 1

摘要:在18、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欧洲各国骑兵一般以18世纪40年代普军摸索出的骑兵冲击方式为模板,也就是在冲击最后阶段加速到袭步(Karriere)并大体维持平整、密集队形。

在18、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欧洲各国骑兵一般以18世纪40年代普军摸索出的骑兵冲击方式为模板,也就是在冲击最后阶段加速到袭步(Karriere)并大体维持平整、密集队形。

1741年4月10日,普军虽然赢得莫尔维茨(Mollwitz,现名马乌约维采Małujowice)会战胜利,却发现自家骑兵难堪大用,右翼骑兵甚至犯下了机动迟缓,公然将侧面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兵家大忌,结果自然被奥军骑兵迅速击溃。

于是,当时还很年轻的“老弗里茨”只能骑着他那匹“莫尔维茨的白马”逃离战场以免被俘,第二天得知己方步兵取胜后才返回军队。

后来,老弗里茨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普军骑兵“在第一场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低劣,我意识到自己不得不重塑整个兵种……莫尔维茨是我和部队的学校”。

骑兵步法可以分为慢步(Schritt)、快步(Trab)、跑步(Galopp)、袭步四种。

对应速度大致如下:

步法名称速度(公里/小时)速度(米/秒)慢步5.2~6.51.4~1.8快步12~153.3~4.2跑步18~245~6.7袭步30+8.3+

看似不快,但得知道这是以数十米宽的集体队形完成。即便在跑步和袭步时会松散一些,也不至于完全散开。

1741年夏季,弗里德里希首次将跑步引入冲击流程,但也仅仅要求骑兵在冲击的最后30步(22米)中使用跑步,在此之前仍然是慢步、快步。

此后,随着训练水准的提升,普军骑兵也越来越习惯于拉长跑步冲击距离。

1742年3月,普军教令已改为跑步完成最后100步(73米)。

1744年7月,又“变本加厉”到200步(146米),而且要求在最终阶段完全放松缰绳,任由马匹奔驰。

骑兵要想获得这种集体作战能力,就得付出相当的努力,甚至会遭遇各式各样的意外牺牲。

据说,当弗里德里希二世对骑兵训练中发生的众多事故感到惋惜时,普鲁士骑兵名将赛德利茨(Friedrich Wilhelm von Seydlitz,1721-1773)答道:“要是陛下您因为几个家伙摔断脖子而大惊小怪的话,就永远得不到战时需要的英勇骑手。”

上述训练的成果如何?

1745年的实战便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当年6月,普军拜罗伊特龙骑兵团在霍恩弗里德贝格会战中突然从己方步兵队形空隙里杀出,先是以慢步行进,如同训练般轻松跃过几条沟渠,然后逐步加速到快步和跑步。

龙骑兵们乘着有利风向和烟雾掩护,紧贴在马身上全速冲击数个奥军步兵营,突破后立刻转向左右两侧,横扫了六七个奥军步兵团。

最终,拜罗伊特龙骑兵团以10个中队的兵力击溃整整20个奥地利步兵营,不到一个钟头就俘虏2500人,缴获大炮5门,军旗67面,该团却仅仅付出战死28人、伤66人的轻微代价。

后来转会波兰的普鲁士骑兵上校瓦尔内里(Warnery)则在《骑兵评论》(Remarques sur la cavalerie)里专门提过一嘴实战时的具体做法:

第一声军号响起,第一条战线[的三列或二列横队]、第二条战线[的三列或二列横队]和预备队开始以慢步前进。

第二声响起,全军速度加倍,改为快步……

第三声,加速到三倍……

距敌150~200步(110~146米)时,第一条战线开始使用小跑步。

距敌70步(51米)或至多80步(59米)时,号手吹响洪亮急促的军号声,第一条战线的骑兵策马以大跑步前进,但仍要掌控缰绳……

距敌大约20步(15米)时,彻底放开束缚,全力冲击。

总而言之,多数时候尽量以慢步和快步节约马力、保持队形严整。

距离敌军少于200步,也就是不到150米时,才提速到将近每秒5米的小跑步,这么做固然可能让队形略微紊乱,却终归能把速度提上去。

距离将近60米时加速到将近每秒7米的大跑步,基本可以理解成在足球场中线排开二列横队,一整个一百多人的骑兵中队朝着底线狂飙过去。

如此不断提速,在理想状况下,等到距敌15米或者说打到禁区边缘时,最终将达到每秒8米以上的袭步或者说全速跑步。

此时,脆弱的敌人已经作鸟兽散,顽强的敌人若是能够维持密集队形,则有很大几率击退骑兵冲击。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