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纸头条|在地头如何锁住那口“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16:34 1

摘要:初秋时节,瓜果飘香,一片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产地农户而言,把辛苦种植的特色农产品送上消费者的果盘,并非易事。这其中,生鲜农产品能否顺利跑好“最先一公里”,尤为关键。近日,记者走访果蔬产区,从生鲜农产品的出村之路,观察其中的短板与制约,探寻解决之道。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一片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产地农户而言,把辛苦种植的特色农产品送上消费者的果盘,并非易事。这其中,生鲜农产品能否顺利跑好“最先一公里”,尤为关键。近日,记者走访果蔬产区,从生鲜农产品的出村之路,观察其中的短板与制约,探寻解决之道。

现场——

物流升级

争分夺秒

站在青州市谭坊镇崇家村村南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成方连片的桃林郁郁葱葱,青州蜜桃迎来丰收季。

青州农民在采摘蜜桃。(资料图)

“这种桃汁多味甜,口感极佳,喜欢吃桃子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来自昌乐县红河镇埠南头村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江堂,正通过直播向粉丝热情地推介青州蜜桃。前些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后又以党支部书记身份开设直播间,将农产品销往全国。“我们村的瓜果处于销售淡季的时候,我们就过来帮青州蜜桃拓展销路。”王江堂说。

与他一同到达的,还有大量加厚纸箱和珍珠棉填充材料。蜜桃的包装已今非昔比——从简单的纸盒变为网套包裹、珍珠棉填充、加厚抗压纸箱的“精致”组合。为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服务,王江堂特意选择了京东和顺丰两家快递公司,“发往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可次日达,广州等远距离城市也可通过特快实现次日送达。”

在这片千亩桃林中,安徽果商李树军包下了两片果园,全程跟进采摘和打包。他的客户是大型团购平台,对果品要求颇高:“色泽需青红相间,糖度不能低于15度,有时还指定单果重量。”

高标准意味着必须争分夺秒,“桃子怕压、怕热,运输必须快。”李树军坦言,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5%至10%,小批量订单尤其难控制。“如果装不满一车,我会选择平台的拼车或零担服务,智能匹配线路,集中发运,这样既能节省运费,又能保障时效。”

效率在蒙阴县表现得更为直观。在桃之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条自动分拣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箱箱蜜桃经扫描后,被智能系统按目的地精准分轨,送入不同车厢。“这套系统一小时处理量是人工的8倍以上,能让桃子更新鲜地送达。”公司总经理姜德林介绍。

为让桃子走得更远,蒙阴县旧寨乡莲汪崖村黄桃交易市场的冷库日夜不歇。这座4500吨容量的冷库中装满了甜如蜜的大黄桃。“远距离运输的桃子必须得进冷库‘过冷’,不然高温会降低桃子的口感,桃子也容易变质腐烂。”市场负责人张丽指着进出的冷藏车说,有了冷库和冷藏车的加持,他们的客商遍布全国,买卖做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最远的订单发到新疆,30多小时就能送达。

堵点——

“最先一公里”

冷链短板明显

对于桃子、葡萄等生鲜农产品而言,“最先一公里”的快捷与保鲜至关重要。

水果自动分拣生产线,智能分拣,增效锁鲜。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包装、分拣环节在快速升级,但最突出的短板——产地冷链缺失,依然明显。尽管山东省冷库总量已达23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产地冷库存量最大的省份,但局部地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

鲁西某县拥有56个冷库,总容量1.1万吨,但当地每年需预冷外销的果蔬近300万吨,现有冷库容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我们想建更多冷库,但常被土地和资金卡住脖子。”一位县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坦言。鲁中某合作社也因为土地问题,冷库迟迟未能动工。“距离合作社最近的冷库有十几公里,一方面距离太远不方便,另一方面,租赁冷库也增加了成本。”合作社理事长沈建发(化名)准备建一个200平方米的冷库,用于贮存果品,但因为土地性质问题,多方奔走无果。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对冷链建设积极性最高的多为大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大量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则顾虑重重。

“水果存冷库不一定涨价,说不定会跌价,到时还得倒贴冷存费”“建个冷库最少投十几万元,一年才能赚多少”……

也有村干部认识到冷链的重要性:“把优质水果存进冷库,就敢和商家谈更好的价格。”但他们对运营标准、设备规格、用电成本等心存疑虑,“别人不建我们也不建,不光是钱的问题。”这些现实的考量,让许多中小农户的果蔬只能现摘现卖,不仅难以卖出好价钱,在销售旺季还可能被采购商压价。

农业经营的“散小乱”也制约了冷链物流发展。“如果产品不成规模、质量参差不齐,我们不会大批投放冷链车。”某快递公司负责人表示,“夏季运输损耗率可能从15%升至30%,企业也必须精打细算。”

破局——

多方合力

打通冷链“肠梗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要达到3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冷链配送向乡镇延伸。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近期印发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也强调,要补齐产地流通设施短板。

多位受访者认为,破解“最先一公里”难题,关键在加快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但实践中,各地常面临“谁来建、地从哪来、钱从哪来”的三重考验。

关于“谁来建”,答案日益清晰。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山东冷链建设的主力军。

“‘市场驱动、政府引导’是建设的基本原则,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注册登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需求、有动力、有实力,是我们支持的重点。他们能把小农户集合起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这才是冷链发挥作用的基础。”武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武城县已建成冷藏保鲜设施年储存量40余万吨。

土地从哪儿来?武城的经验是:一方面鼓励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另一方面倡导建设多层库体、多主体联建,节约用地。

资金也是一大难题。山东省采用财政资金引导、主体自筹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建设冷链设施。近期,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就获批3.7亿元贷款,用于支持东营数字农批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首笔3600万元贷款已投放。项目建成后将满足东营区牛庄镇、六户镇等4个乡镇30余个村庄的冷储需求。

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今年,鄄城县旧城镇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六合新村毗邻桃园处新建现代化冷库,黄桃采摘后15分钟内即可预冷入库。“冷库不仅能错峰销售,还能让桃农从抢收转为按需采摘,稳定收入、提升抗风险能力。”旧城镇农业负责人杨丰畅说。

在青岛,做大产地冷链体系已成为共识。西海岸新区等地对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新建设施,按每个主体实际投资额的20%进行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100万元。

冷链物流,“冷”是基础,“链”是关键。近年来,打通从田间到冷链设施,再到消费市场的全程冷链通道,成为新的发力点。栖霞市苏家店镇整合全镇48家冷库企业、9.6万平方米库容,成立镇级冷库协会,构建“县级配货站—镇级集散点—村级站点”三级网络;并与货拉拉、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建立“生产—冷链—物流—销售”全时段供应链,实现鲜果直销全国30多个城市。

随着冷链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更多的山东优质农产品将销往全国。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