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再度引发市场关注。据悉,近期国内外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3月底,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宣布,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实现了1.2亿度、101秒的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此外,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也在去年
今日,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再度引发市场关注。据悉,近期国内外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3月底,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宣布,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实现了1.2亿度、101秒的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此外,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也在去年底首次实现核聚变点火,引发全球关注。
这些突破性进展为可控核聚变发电铺平了道路,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这标志着人类向清洁、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又迈进了一大步。多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布局相关领域,有望在未来分享行业发展红利。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及下游应用三大环节。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氘、氚等燃料以及超导材料、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包括磁体系统、加热系统、真空系统等;下游则是未来的核聚变发电站及其他衍生应用。目前产业链各环节都有相关上市公司布局,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以下可控核聚变相关概念股或值得关注:
久盛电气:公司在核聚变领域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生产的特种电缆应用于 ITER 项目。同时,公司在核电领域技术储备充足,拥有多项耐高温、耐辐射的专利技术,为后续核聚变项目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国光电气:公司是中国大型军工骨干企业,在核工业设备和压力容器测控组件领域拥有独特技术。其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 ITER 项目的关键部件之一,对于核聚变装置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在极端环境下的关键设备制造方面具有优势。
弘讯科技:公司的意大利子公司 EEI 在核聚变电源器领域与欧洲 CERN 保持多年技术合作,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国际项目合作提升了技术水平,聚焦核聚变电源器研发,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安泰科技:旗下的安泰中科是全球核聚变装置的重要供应商,产品涵盖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钨硼中子屏蔽材料等,累计为 ITER 项目提供了数万件钨铜零部件。公司拥有全系列涉钨产品,能覆盖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需求,在参与国际项目的同时推进国内技术突破。
海陆重工:在核电与核聚变设备制造方面经验丰富,设备供应涵盖包括 ITER 在内的多种堆型。公司为石岛湾高温气冷核电站示范工程提供设备,验证了其技术实力,在高温堆制造方面能力突出,助力高温气冷堆商业化应用。
永鼎股份:实现了超导材料的批量生产,推动了超导技术在核聚变、超导磁感加热等领域的应用。其超导材料对核聚变装置的磁约束和能源传输至关重要,公司凭借成熟的超导技术和批量生产能力,可为核聚变装置提供稳定的材料供应。
雪人股份:生产的兆瓦级氦气压缩机设备,已成功应用于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 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核聚变实验提供关键支持。作为低温制冷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超低温制冷设备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是核聚变实验装置低温制冷系统的核心设备提供商。
西部超导:开发出核聚变用 NbTi 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满足 ITER 项目的技术要求,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形成了批量供应能力。公司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能够为国内核聚变项目提供可靠的超导材料,保障国际项目和国内科研的需求。
东方电气:制造的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磁体线圈中心柱,标志着公司在核聚变领域核心部件制造能力上的突破。公司磁体线圈技术领先,是国内首家生产环流器磁体线圈的企业,其技术覆盖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多个领域,在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方面具有优势。
合锻智能:参与了聚变堆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涵盖材料性能验证、工艺设计和相关标准制定。公司构建了从预研到生产的完整链条,是聚变产业联盟成员,推动了核聚变行业的协同发展。
上海电气:在核电装备领域拥有完整的制造链条,涵盖核岛设备、核级风机和大型铸锻件,其技术路线已覆盖核裂变和核聚变装置。公司在国内核岛主设备制造中占据领先地位,实现了核聚变与核裂变协同发展,全面覆盖国内现有核能技术路线。
兰石重装:是国内首家实现国产替代的民用核级板式换热器设计生产企业,研发的四代核电站用高温气冷堆 HTL 电加热器在核电设备领域具有领先地位。2024 年,公司研制的新型微通道焊接式热交换器(PCHE)成功应用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氦冷固态包层热工测试项目,通过投资中核科创基金、加入国家电投 “国和一号” 产业链联盟,构建起从核燃料加工、核电站装备到核乏燃料循环的全产业链布局。
更多相关个股解析,请登录金融界App-题材库查看。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