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和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商建刚就网贷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的观点或许为深陷网贷困境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在当今社会,网贷问题如同一颗隐藏在暗处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和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商建刚就网贷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的观点或许为深陷网贷困境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在与网友的交流以及身边案例的观察中,沈奕斐副教授惊讶地发现,许多人贷款仅仅是为了日常开销。
他们从信用卡套现,或是通过花呗、借呗等各种合法网贷途径获取资金,消费的并非奢侈品,而只是维持普通的生活,如坐公交、吃泡面等。
这些人并非有额外的高消费需求,也没有参与赌博、打赏主播等行为,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网贷的深渊。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大学毕业后几年不工作、宅在家里的年轻人,依靠花呗借钱维持生活。
随着花呗额度逐渐耗尽,他便通过其他网贷平台借钱来还花呗,如此拆东墙补西墙,几年下来,欠款竟高达几十万。还有一些人,原本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因临时需求开始使用网贷。比如,在花呗有额度时借了钱,每月还款压力不大,便没有及时还清本金。
年终奖到手后,又因其他消费计划未将网贷本金还清。
随着时间推移,新的需求不断出现,继续贷款,当就业环境恶化,工资被砍或失业时,才惊觉自己已无力偿还这笔不断累积的债务。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当下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社会的宣传不断向人们灌输“活在当下,及时享受”的理念,各种贷款广告铺天盖地,让借钱变得似乎轻而易举。
网贷平台与消费场景紧密结合,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等,在人们购物时提供便捷的借贷服务,使人们在消费时不知不觉就使用了网贷。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银行会主动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贷款,甚至建议信用卡用户进行分期还款,以获取利息收益。
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逐渐模糊了借贷的风险意识,将网贷额度视为自己的存款,在借钱时没有了应有的恐慌感。
当陷入网贷困境,想要解脱并非易事,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首先,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勇敢地面对债务,不能再拖延。正如微博上一位网友所建议的,要“坦白从宽”,立即停止以贷养贷的行为。以之前提到的那个因网贷欠款几十万的年轻人为例,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主动向家人坦白,在家人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逐步偿还债务。
02从法律角度来看,商建刚副教授提到,国家也在关注这一问题。
最高法院已经注意到那些“诚实而不幸”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受到信用惩戒。目前,在温州、上海、贵阳等地,已经开始实行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制度,虽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破产制度,但也为解决个人债务问题提供了一条合法途径。
对于那些因网贷而陷入困境的人来说,可以等待国家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合法的方式化解债务,恢复信用,回归正常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面临是否要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抉择。
沈奕斐副教授认为,救急不救穷,如果是真正的紧急情况,比如突发重大疾病等,向亲戚朋友借钱是可以考虑的,但要明确这是借款,而非赠与,并且要有还款计划。然而,如果是为了偿还网贷债务,轻易向亲戚朋友借钱则可能带来诸多问题。
从许多案例来看,借钱给亲戚往往会影响亲戚关系,甚至导致人财两空。
而且,借亲戚朋友的钱去还网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人情债务困境。比如,之前有一位年轻人,为了偿还网贷,向多位亲戚朋友借钱,最终债务仍无法还清,还让自己在亲戚朋友间失去了信誉,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此外,陷入网贷困境的人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要学会克制消费欲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比如,减少点外卖的次数,自己做饭;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摒弃“贷款消费是常态”的错误观念。同时,可以寻找一些低成本提升自己的方式,例如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免费学习资源来提升技能,而不是盲目参加收费高昂的培训班。
深陷网贷困境虽然可怕,但并非绝境。
通过正视问题、等待国家相关制度的帮助、谨慎对待向亲戚朋友借钱以及调整自身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还是能够逐渐走出网贷的阴影,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案例和专家的观点中吸取教训,警惕网贷风险,珍惜自己的信用和生活。
文本来源@沈奕斐的播客 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