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美日密谈《临时协定草案》,有一个人直闯白宫当面驳斥罗斯福,最终让《草案》不了了之,拯救了中华民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某位大作家的“高见”:
1、
1941年,美日密谈《临时协定草案》,有一个人直闯白宫当面驳斥罗斯福,最终让《草案》不了了之,拯救了中华民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某位大作家的“高见”:
这位把胡博士吹成中华民族拯救者的大作家,正是捏造“十里长街每人500”的那位话都讲不利索的皓首匹夫。
为了把这些素材剪出来,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吗?原视频时长整整8分钟,正常人谁看谁想吐,费了我5根捞白沙……
2、
大作家对胡适的吹捧,我简单捋了一下:
第一点:
1941年11月22日,胡适看了《美日临时协议草案》之后当场拍桌子要求面见罗斯福直闯白宫当面驳斥。这就扯淡了,对道听途说的消息深信不疑,直接切中了伪胡适名言的五大愚昧表现之一。
然后,大作家的原视频里语音和字幕都显示说“到了10月26号美国正式通知日本说协议不签了”……
11月22号胡博士发飙怼罗斯福,到了10月26号通知日本不签临时协议了。看来在大作家的“平行世界”里时间是倒着走的。
事实是美日之间的密谈,在当年的5月23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就把美日之间交涉的见解告诉了胡适。但胡适直到6月7日才把跟赫尔会谈的信息发给外交部。
11月24日,赫尔召集中、英、澳、荷四国驻美大使,正式通报了美方准备向日本提出的临时过渡方案。
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美日两国约定不得从其军备区域,向亚洲之东南、东北,或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各区域,作进攻之威胁;第二,日本承诺从越南南部撤军,将在越南全境的驻军减少至2.5万人;第三,美国有条件地解除对日资产冻结,有限度地恢复对日贸易。
当时胡适仅对允许日军在越南的驻军数量提出了异议,老蒋在接到胡适的电报之后,立刻采取了一系列的多渠道外交行动。
正式的外交渠道还是交给胡适去交涉,私人外交方面通过老蒋的私人顾问拉铁摩尔致电罗斯福特别行政助理向罗斯福表明反对的态度。11月25日,老蒋发电报给宋子文,让宋子文再想办法在美国活动活动,务必要让美国收回成命。
同样是25日,胡适奉命约见美国国务卿赫尔,但是胡适在会谈中并没有坚决贯彻老蒋对临时过渡方案坚决反对的立场。并且在会谈中表态要让中国政府多从美方的视角来看问题。
11月26日罗斯福应约接见宋子文与胡适,是宋子文趁机向罗斯福表达了中方对美日临时过渡方案的反对理由。
老蒋在41年11月28日的日记里是这么写的:此次美国对倭态度之强化,全自于自我态度之坚定与决心之坚毅……而内子力助于内,子文辅佐于外,最为有力,否则如胡适者,则未有不失败也。
胡适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完全就是个工具人角色。还拍案而起直闯白宫,还当面驳斥罗斯福。胡适他有这种魄力,何至于等到41年才向罗斯福展示呢?
老匹夫你这么吹胡适,趁着清明节马上要到了,要不然把你那段文案抄下来烧给胡适呗,看胡博士晚上会不会托梦邀请你下去促膝长谈。
3、
第二点:
老匹夫说胡博士经过“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后坚定了抗战的决心,老蒋委派他到欧美去演讲去求助,胡适说我要与南京共存亡。然后在1937年9月26日飞去了旧金山。
胡适的孝子贤孙对历史的无知已经离谱到这个地步了吗?“八一三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开始,历时三个月于11月12日以中国军队完成全面撤退而结束。
“南京保卫战”于1937年12月1日打响,12月13日南京沦陷。
根据大作家的语境分析,胡博士誓与南京共存亡至少是在37年9月26号之前跟蒋委员长说的吧。我们现在通过历史记载知道37年9月26号离“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还有47天,离南京保卫战打响至少还有65天。
请教一下,1937年9月26日就已经去了旧金山的胡博士,是怎么在老蒋准备派他去欧美求助的时候说出“要与南京共存亡”这句话的?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八一三淞沪会战”会打到什么程度,更不要说后面的“南京保卫战”了。难道胡博士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
“南京保卫战”还没发生的时候誓与南京共存亡,然后转身就飞去了旧金山。老匹夫你自己说这段文案的时候,不觉得自己逻辑混乱吗?当然,敢于捏造十里长街每人500谣言的人,本身也不需要逻辑。
现在当作家的门槛已经这么低了吗?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搞不清楚,难怪也就只能写点儿宋理宗横扫金蒙复兴大宋的意淫小说了。
4、
第三点:
老匹夫在视频的开篇装腔作势蜻蜓点水一样简单提了一嘴胡博士抗战之前确实说过“类似”汉奸的言论,因此而被指责,同时还把陈寅恪拉出来垫背。
说陈寅恪也发表过同类观点,当时社会各阶层也都参与了“战与和”的讨论,胡博士、陈寅恪以及很多“主和”的人,都是基于自己对比中日两国实力之后得出“不主张抗日”的结论。
老匹夫的意思就是说“法不责众”,让大家别老揪着胡博士“疑似”汉奸言论不放。
问题是胡适当时是什么人?是“新文化运动旗手”,是“文坛领袖”啊。在民国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胡适说的每一句话、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或演讲,都会影响到很多认知不清的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家国破碎之际,哪怕你承认自己贪生怕死,一言不发也好。大不了学孟烦了他爹,带着他的书从北平出发寻一个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地方也好啊。哪怕躲去和顺被迫做个维持会会长,好歹还不影响大局。
从《二十一条》开始,到巴黎和会寄希望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公理论”,再到五四运动拖爱国学生的后腿,后来的“九一八”、“一二八淞沪会战”、“长城事变”、“华北事变”,胡博士主张妥协和谈判解决问题的态度始终如一。
这就是民国的良心吗?这就是胡适相关视频或文章评论区里那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吗?公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我呸!
好了,今天就暂时讲这些,明天继续捅腰子……
来源:阿曹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