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乡安徽舒城,恰似温婉的“小家碧玉”,虽不张扬,却出落得楚楚动人。这里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作为一方红色热土,永久地载入革命史册。
江海客/文
清明之际,似有一双温柔的手,轻快地揭开了春的序幕,花草树木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精灵,竞相吐翠绽放。
眼见这座工作与生活多年的城市,渐渐褪去了冬日的“灰色外套”,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息,我的思乡之情就如同决堤之水。
家乡安徽舒城,恰似温婉的“小家碧玉”,虽不张扬,却出落得楚楚动人。这里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作为一方红色热土,永久地载入革命史册。
家乡舒城,无论春夏秋冬,宛如一幅徐徐铺展开的水彩画,当我们置身其中,自然也就成了画中人。
春天来了,我不自而然就会想起家乡的小兰花茶。那种特有的王者之香,早已融入我的血液。它就像一根红丝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牵着游子的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带着家乡的荣誉感,在人生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清明前后,是舒城小兰花茶采摘和制作的黄金期。山乡,瞬间沸腾起来,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双手就像“黄金手”,指尖所到之处,摘下的不仅是鲜嫩的茶叶,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茶树与山林相伴而生,山中的兰草花此时正尽情绽放,散发出的幽幽香味,随着徐徐山风,扑鼻而来,直通肺腑,让充满苦趣的劳动变得富有诗意起来。
画眉等各种鸟儿,亮开嗓子,边歌边舞,为劳作的乡亲们奉上一台精彩的“慰问演出”。
摘茶看似是手面活,其实很辛苦。摘茶时,需要长时间低头,眼睛盯着茶树,时间一久,眼睛就会发花、酸涩,腰也像被石头压着般疼,腿因为要支撑整个身躯,更是酸溜溜的。
春茶贵似金,加上时令性强,父老乡亲们深知这一点,哪里舍得歇息,甚至午饭就带点干粮打发下。如果实在太累了,他们就直起腰,向四周眺望眺望,闻闻花香,听听鸟鸣,稍作停歇。
当晚霞染红了整个山村,乡亲们才陆陆续续收工。
然而,更忙碌、更劳累的活正在等着他们——制作新茶。当新采摘的鲜草很多时,往往要通宵达旦地制作。
制茶和烘茶是很讲究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丝毫不能打瞌睡,否则火头掌握不好,就会严重影响茶叶的香味和茶色。
乡亲们从来对制茶就十分讲究,比如烘茶,一定要用黄栗树烧成的红炭。这种红炭火力大,没有烟,烘出来的茶叶,品质更加上乘。乡亲们为人淳朴厚道,他们哪怕是让自己少点斤两,也要尽量把茶叶中的水分烘干,如此,茶叶经沸水冲泡才更有味道。有的朋友或许会有这样的品茗经历,就是自己买的新茶为什么喝起来总会有种“青气”,这就是茶叶烘焙的火头不够老的缘故。
舒城小兰花,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著称,主要特色体现为——
外形与色泽:芽叶相连,形似兰花,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色泽翠绿匀润,毫锋显露。干茶色泽鲜活明亮,呈现出兰草般的清新绿色。
香气:具有独特而持久的兰花清香,香气清高鲜爽,馥郁悠长。冲泡时,香气随热气上升,形成“热气上冒一支香”的独特现象。
滋味与汤色:茶汤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亮,清澈透亮。叶底绿亮成朵,匀整呈嫩黄绿色。
当我细细回味乡亲们采茶、制茶的整个过程,“茶品如人品”五个字便跃然于大脑之中。
舒城小兰花茶好比“高山打鼓——响声在外”,销路喜人,要么早早就有客户提前预订,要么就有很多茶商主动上门收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融入我们的生活,买卖双方因为相互信任,即便不见面,通过微信、支付宝和快递,就能轻松完成交易,还能接下大单。
小兰花,是家乡父老致富的重要渠道,是全体舒城儿女的骄傲。每每和朋友们说到茶叶,介绍起家乡的兰花茶,总是那么自信满满。
舒城小兰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舒城即盛产茶叶,并列为贡品。据《舒城县志》记载,舒城小兰花创制于明清年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专著《安徽茶经》中提到:“传说在清代以前,当地的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
关于舒城小兰花茶因何得名,民间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在清代,白桑园有一位名叫“兰花”的姑娘,炒制的茶叶香味突出,形似兰花,山东茶商十分喜爱,并决定以高价包收。此后,兰花姑娘日夜兼制,终因劳累过度而亡,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将此茶取名为“兰花茶”。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末年,有一茶农叫沈兴余,所制茶叶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深得桐城茶行老板郑国英的赞赏,此后,就被称为兰花茶并逐渐传开。
总而言之,舒城小兰花主要得名于“外形芽叶相连似整朵兰花,内质具有幽雅的兰花香”的独特品质。
舒城小兰花属特种烘青绿茶,根据产地可分为“内山茶”和“外山茶”;根据类型又有“大兰花”和“小兰花”之分。大兰花口味厚重,耐泡,而小兰花则外形小巧,清香宜人,是品茗佳品。
说到舒城小兰花,好比是“秤砣掉进盐缸里——一言(盐)难尽”。
舌尖上的乡愁——舒城小兰花,是我这辈子难以割舍的情愫,我将用一辈子的时光来慢慢体味......(来源:微急万象公众号)
来源:安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