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1946年中国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回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5:07 2

摘要:1946年10月28日,中国长江口水域已经进入传统枯水期,四艘中国军舰在此完成集结,它们即将编队南下,开启一场载入史册的航程。

1946年10月28日,中国长江口水域已经进入传统枯水期,四艘中国军舰在此完成集结,它们即将编队南下,开启一场载入史册的航程。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它们的任务已经明确——收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非法侵占的中国西沙、南沙群岛。

1943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时,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并于12月1日向世界宣告: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该公告第八条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窃取他国之领土。

《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十天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 月 2 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日本投降书》,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

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收复被日本窃取的领土,尤其是收复南海诸岛,此刻成为中国政府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并在台北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

随着中国政府1945年10月收复台湾的工作正式展开,政府同时还派遣人员前往当时台湾省管辖的西沙群岛武德岛(即今永兴岛),接收日据时设立的气象所,并立牌为证,上书“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气象局接收完了”字样。

鉴于二战中日本占领台湾时,曾将其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划归台湾省高雄市管辖。中国政府在1946年4月根据当时内政部的研议,决定将南海诸岛改归广东省政府管辖,由其暂行接收东沙、西沙、南沙各群岛。

而此时的南海,暗潮涌动。

战后重新占据越南的法国,企图再次抢占西沙和南沙群岛。而菲律宾也声称要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合并于其国防范围以内。

在此背景下,西、南沙群岛的收复进驻任务已刻不容缓。

但南海海域宽广、海况复杂,进驻西南沙群岛并非易事,一场周密部署的各部协同作战蓄势待发。

1946年9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防部、海军总司令部、内政部召开会商,就收复西南沙群岛的具体事宜达成一致。

首先是确定接收范围和岛礁名称。

会议决定,依照内政部拟制之《中华民国领南海诸岛位置略图》所示范围作为接收南海各岛范围。接收后,各岛礁滩沙名称由内政部参照现有中西译名拟定。

《中华民国领南海诸岛位置略图》1946年由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绘制。

1935年1月,中国政府曾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

中国自古便有树立边界碑刻,作为地域分界重要标记的传统。

在正式启航接收西南沙诸岛前,广东省政府还预制了一批石碑,用于竖立在西南沙适当岛上,以显示此为中国之领土。

与此同时,海军总司令部根据南海诸岛具体地理情形,制定进驻西南沙群岛初步计划。

接收西南沙群岛的四艘主舰,均由当时的美国政府租借而来。(图片截自南海之声视频《归途》)

挑选身体强壮的官兵,编组两个独立排;同时编组“南沙观象台”及“西沙观象台”随军进驻各岛担任通信及气象报告;计划登陆的主岛(指西沙武德岛(今永兴岛)、南沙黄山马峙(今太平岛))上设置海军陆战队一个独立排,每岛在编人员59名,装备海军电台1座,电台配250瓦功率的发报机组及相应的设备。

考虑到南海诸岛远离大陆,生活不便,海军司令部对进驻官兵按照现行待遇的三倍发放薪津,并决定以一年为轮防之期。驻岛主副食按实际情形与需要特别予以优待,实物每三个月输送一次。岛上所需生活用品(鱼钩、鱼网、针线、猎刀、火种)、主副食品、营房器材、机械工具等,一应准备妥当。

1946年10月28日,集结在长江口的中国国民政府海军“太平舰”“中业舰”“永兴舰”“中建舰”等舰,出征南下。

此时的南海,在强劲的东北季风影响下,海况尤为恶劣。

经过数次折返,1946年11月24日,“永兴”、“中建”两舰顺利抵达西沙群岛之武德岛海面,在礁环外1海里处抛锚。

进驻部队为独立排一排及西沙群岛观象台,官兵人数达到77人。经环岛勘察后,进驻人员旋即开始卸运物资,并登陆展开测量工作。

据亲历收复南海诸岛工作的原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回忆:

“登岛之后,各行技工首先搭建活动营房,抢修损坏的房屋,构筑工事,修建炮位……经过五昼夜苦斗,进驻工作大体完成,官兵生活设施安排就绪,电台已经架通,各行专业考察工作次第完成。”

官兵在岛上开展测量工作(图片截自南海之声视频《归途》)

1946年11月29日上午,“永兴”舰和“中建”舰派出仪仗队,在副指挥官姚汝钰的主持下,收复西沙群岛升旗暨立碑仪式庄重举行。

该纪念碑用水泥制成,正面刻“卫我南疆”,背后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

至此,收复西沙群岛的任务初步告成,国民政府以“永兴舰”名字将武德岛命名为“永兴岛”。

“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至今仍矗立在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上。(图片截自南海之声视频《归途》)

由于南沙群岛路途遥远,加之海上持续狂风巨浪,经过三度起航南进,海军“太平舰”“中业舰”终于在12月12日早晨6点,抵达黄山马峙。独立排二排及南沙群岛观象台官兵随即登陆勘察,进行接收相关工作。

当天,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遂以“太平”为该岛命名。

海军官兵在岛上竖立一个高约一米的水泥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南沙群岛太平岛”,背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碑左侧刻“太平舰到此”,右侧刻“中业舰到此”。

历经艰险,中国政府终于在1946年12月14日完成南沙群岛接受工作。(图片截自南海之声视频《归途》)

1946年12月14日,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和接收仪式在纪念碑侧举行。

至此,历经战争浩劫,被法国、日本先后侵占的南海诸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47年1月7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公布收复西沙群岛。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在1月8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中对新闻记者表示:

“中国政府已由日本占领中收回西沙群岛,该岛主权本属中国,故无须经过任何方面‘请求’收回之手续。”

1948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图中所附《南海诸岛位置图》,全部采用新命名,并用十一条断续线标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权利主张范围。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官方公开发行印有南海断续线的地图

1948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这是图中所附《南海诸岛位置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中国政府以果敢之决心,完成派兵接收、进驻南海诸岛的壮举,以此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毫无争辩的主权。这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正义之举,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尊重与维护,更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世界多国的官方地图和图鉴文献,也都对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予以广泛承认。

1952年5月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现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美国World Book图书公司1952年5月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中收录全球各地地图,其中在南海海域,用英文标注PARACEL ISLANDS(帕拉塞尔岛,即西沙群岛),且在其下方括注“CHINA”,表明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中国。

1952年前苏联印制的《东南亚地图》

1952年前苏联印制的《东南亚地图》中,在南海标绘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黄岩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名称全部按中文发音以俄文转写,并用括号标注俄文КИТАЙ(中国)的缩写“КИТ.”,明确表示南海诸岛属于中国。

1974年,美国兰德麦克纳利公司出版的《古德世界地图集》

1974年,美国西北大学地理学教授爱德华·埃斯彭谢德(Edward B. Espenshade, JR)编辑,芝加哥兰德麦克纳利公司(Rand McNally & Company)出版的《古德世界地图集》(Goode’s World Atlas)第四版第192幅中国东部图,其中东沙群岛标注为PRATAS并括注(China),西沙群岛标注为HSISHA CHUNTAO(PARACEL IS.),这是先用韦氏音标按汉语拼音标注,再用括号标注西文名称,同时还括注(China),表明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的主权都属于中国。

日本“平凡社”1985年5月出版《世界大地图集》“亚洲”图幅。

在日本“平凡社”1985年5月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亚洲”图幅中,中国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使用日文、汉字和汉语拼音标注,与中国其他地名的标注方式一致,表示南海诸岛均属于中国。

兰登书屋(韩国)2006年制作发行的《世界地图集》

在著名出版公司兰登书屋2006年在韩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中,该图集“东南亚”图幅里的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采用韩文、中文共同标注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区地名标注方式一致,与东南亚国家地名标注方式有明显差别,反映出制图方对于中国长久以来对南海诸岛主权的承认与接受,并在制作、刊行地图中对此给予充分的尊重。

来源:南海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