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女士一家五口从天津登上前往沈阳的高铁,他们手握四张商务座票,其中包括了她本人的9号车厢1A座位了,然而,当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时,却发现一位老太太安然坐在那里,那位老太太,并非无理取闹的“霸座”。
[吐舌]一女子因为高铁座位被一老人占用,直接发文痛斥老太恶行,却不知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位女子成功的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形象,把一位无辜老人卷入舆论的漩涡,最后却自食恶果。
到底谁才是受害者?老人家属为何报警?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郑女士一家五口从天津登上前往沈阳的高铁,他们手握四张商务座票,其中包括了她本人的9号车厢1A座位了,然而,当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时,却发现一位老太太安然坐在那里,那位老太太,并非无理取闹的“霸座”。
她刚刚经历了一场颈椎手术,身体状况不允许她乘坐飞机返回哈尔滨老家,高铁成了唯一的选择,麻烦的是,她原先购买的车票在8车厢,而陪同照料的家属却在9车厢,两个车厢之间并不连通。
更糟糕的是,8车厢那种半包围式的商务座设计,对于一个刚动完手术、脖子不能随意转动的老人来说,极其不便,出于无奈,家属找到了乘务员寻求帮助,经过沟通,乘务员做出了一个人性化的临时安排:让老太太先坐到当时尚未售出的09车厢1A座位上。
这是一个有前提条件的安排,乘务员明确告知,一旦这个座位被售出,他们必须配合调整,家属对此表示理解并同意,随即将行李也一并搬到了09车厢,不久,列车抵达天津站,郑女士一行五人登车了。
他们的目的地是沈阳,其中一个孩子是免票的,四张成人票里,恰好就包含了那张1A的票,当郑女士走进车厢时,她看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那位老太太,而她的孩子则顺势坐到了旁边空着的2C座位上。
郑女士的第一反应是不满,她认为乘务员没有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让她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这种被安排的操作让她很是反感,于是她拍下照片,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在线上发出了那条引爆舆论的动态,询问网友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种安排。
真正的冲突发生在天津站短暂的停靠时间里,乘务员过来告知家属,1A座位的主人已经上车,由于时间仓促,家属来不及立刻收拾东西让位,便尝试与郑女士沟通。
接下来的情节,在双方的口中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家属称,他们向郑女士解释了老母亲术后的特殊情况,希望能通融一下,甚至提议郑女士一家可以使用不远处的2F空位,并声称郑女士当时口头表示“不介意”,似乎是默许了他们的请求。
但在郑女士后来的网络叙述中,这一切协商的细节都消失了,只剩下“占座”这个刺眼的标签,她坚决否认自己同意过换座,认为对方从始至终都是在强占,这场车厢内的协商,最终成了一场谁也说不清的迷局。
而在后续的行程中,郑女士的怒火丝毫没有消散,演变出一系列更为出格的行为,在车厢内,她不仅与家属发生争执,还做出了一个极具挑衅性的举动,朝着老太太家属的方向喷洒类似消毒液的物质。
与此同时,她同行的小孩也在车厢内大声喧哗,毫无顾忌地播放视频,严重影响了包括老太太在内的其他乘客休息,事实上,老太太的女儿在视频中提到,正是因为孩子过于吵闹,导致母亲根本无法休息,一度产生了换回自己原车厢座位的念头。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真正的战场在线上,郑女士那条“添油加醋”的动态,配上掐头去尾的视频,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权益被侵害的完美受害者,她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对“坏人变老”的刻板印象,瞬间占据了道德高地。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她发表大量恶毒言论,用“医院出来的毒瘤”、“替她家挡灾”这样充满诅咒和侮辱性的词汇攻击对方,网络成了她宣泄不满和实施报复的战场,对家属评头论足,言语充满不加掩饰的恶意,家属在沟通过程中表示歉意的话语,被她曲解为“低声下气”的求饶,并以此为乐。
面对汹涌的负面舆论,老人的家属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开始笨拙地在评论区反击,晒出聊天记录和各种现场材料,试图证明自己并非无票蹭座,而是事出有因,并且经过了协商,他们努力地想把被郑女士隐去的那部分故事拼凑完整,让大家看到全貌。
随着老太太女儿的视频证据和详细陈述公之于众,舆论风向开始发生戏剧性的逆转,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和失实的指控,老太太的家人最终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9月3日下午,他们正式报警处理此事。
在接受采访时,家属态度坚决,明确表示拒绝任何形式的私下和解,唯一的要求就是郑女士公开道歉,“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句被反复提及的话,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有分量。
小编认为,当我们在屏幕前轻敲键盘,义愤填膺地加入一场网络声讨时,或许应该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思考。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