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3日,2024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这标志着“名人堂”这个舶来的概念,经历三年时光的洗练,正逐渐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符号。
3月23日,2024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这标志着“名人堂”这个舶来的概念,经历三年时光的洗练,正逐渐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符号。
此次的入堂人物共有9位:杰出男运动员李汉亭、巩晓彬;杰出女运动员杨洁、苗立杰;杰出教练员马清盛;以及两个全新序列,杰出裁判员郭玉佩和中国篮球先行者黄烈、李震中、吴成章。
入堂仪式当天,新清华学堂座无虚席,中国篮协的现任领导和老领导们悉数到场,这彰显了名人堂在当下中国篮球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一曲由清华大学学生演唱的《落在生命里的光》过后,大幕徐徐拉开,前两届的入堂人物步入舞台中央,现场观众起立鼓掌,入堂仪式正式开始。
入堂人物的演讲,仍旧是仪式的内核和最大的亮点。这些经过撰稿团队反复打磨的文稿延续了往届的高水准,细腻、扎实,既能精炼地概括入堂人物的生平高光、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振奋与启迪,又能在恰当的时候戳中观众的笑点、很好地将体育与娱乐嫁接起来。
今年的“梗王”当属巩晓彬,他那种由反差带来的幽默感,会让人产生误入《吐槽大会》现场的错觉。
谈有人说自己是“镇韩神针”:“这也很教条呀,怎么日本队就不怕我吗?”
谈王治郅向自己偷师篮下脚步:“以后想学什么就跟我说,再不要偷偷摸摸的了,我也没有要藏着掖着。”
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被巩晓彬逗笑
谈自己的训练态度:“属于一般刻苦的,只敢偷偷给自己加练,因为我们山东人好面儿,怕大家看见笑话,说不正当竞争。”
就连口误和下意识的粗口也产生了意外的“笑果”——篮球和脱口秀的祖师爷追着喂饭吃,如此天赋确实让人“嫉妒”。
巩晓彬最后一个出场,因此整个仪式是在笑到飙泪的氛围中结束的。名宿们在笑,观众们在笑,习惯了正襟危坐的新老领导们也在笑。这样毫无顾忌的笑,只存在于这一特定的场合,于是更显出这一刻的珍贵。
爆梗之余,巩晓彬也会正色道:“年轻球员别把眼光放在国内,只有走出去才能代表中国。”这是在鼓励后辈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挑战自我。
说到动情处,郭玉佩吹响了哨子
郭玉佩会告诫裁判员:“公生明,廉生威……裁判只有敢于坚持原则、出于公心,才能赢得观众和球员的尊重。”在裁判员群体动辄卷入争议事件、公信力遭受严峻考验的当下,郭老的话语可谓振聋发聩。
当然,观众也会震撼于苗立杰的蜕变:从1999年亚锦赛半决赛两罚全丢致使女篮无缘悉尼奥运会的失意人,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得分王、2012年伦敦奥运会助攻王,她的答案是“当你使出全力热爱篮球,篮球就不会辜负你”。
每一句话,都能切中这个时代的痛点。
从形式上来说,本届入堂仪式的舞美进行了大幅度的升级,无论是大屏幕上流动的金色光柱,还是舞台两侧4个硕大的名人堂标志,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还新增了入堂人物入场音乐,比如巩晓彬的《刀剑如梦》、郭玉佩的《裁判员之歌》、苗立杰的《璀璨冒险人》等等,都让仪式更加值得玩味。
也不要忘了清华大学学生演唱的那几首歌曲,无不是既切中主题又动人心弦。
总之,入堂仪式办到第三届,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颁奖典礼,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以篮球为主题的演出。全程三个小时毫无尿点——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体育学者易剑东在朋友圈也是这么说的——有朝一日若是售票,我肯定愿意掏钱,因为对篮球迷来说它绝对值回票价。
“希望中国篮球名人堂成为中国运动项目体育文化建设的标杆,希望这一文化仪式的拓展和深入可以将中国篮球带入一个更加高远、宏阔和深沉的境界!”易剑东说。
“要感谢中国篮协对于策划和执行团队的信任,让我们有机会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仪式感,讲出属于中国篮球的好故事。”中国篮球名人堂专家组成员、入堂仪式总策划、关键之道创始人张庆表示。
“要感谢一代代中国篮球人,正是前辈们用忘我和执着所书写的百年奋斗史,为名人堂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李元伟在篮球文化座谈会上发言
名人堂是一座荣誉殿堂,更是全体篮球人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数代篮球人的夙愿(李元伟语)。”
它以一个篮球人的整个生涯为尺度,是对篮球人过往功绩的终极褒奖,那些为篮球奉献过青春、为今天的篮球做过铺路石的名宿们需要名人堂,否则你无法解释荣誉等身如迈克尔-乔丹也会在入堂仪式上哭成泪人。
中国篮球名人堂起步晚,许多名宿早已驾鹤西去,但这份荣誉仍能给他们的遗属带来巨大的抚慰。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收到中国篮球名人堂的通知,我们全家人都很欣慰和感动,谢谢中国篮球大家庭还记得他。”杰出男运动员、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男篮成员李汉亭之子李向诚在演讲中说。
93岁的裁判泰斗郭玉佩入场时,甚至做出了彩排时并未发生的动作——振臂挥舞,对于做了一辈子篮球服务工作的他来说,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现在了,所以他难以克制内心的激动。
李汉亭之子李向诚代父亲发表入堂演讲
然而相比名宿们,更需要名人堂的,是我们。
平心而论,我国体育一直存在重实用价值、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但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的过程中,文化不该一直“赤字”。因此,2019年颁行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名人堂,无疑是中国篮协响应《纲要》相关精神、在篮球领域进行文化建设的“重器”和“龙头”。而以名人堂如今的影响力,无疑也使篮球在文化建设方面开风气之先,走在了所有运动项目的前列。
“从一定意义上讲,以篮球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我建议更多的项目都能做起名人堂,然后以此延展开来做整个项目的文化体系建设。”易剑东说,“把体育文化做实,对竞技体育的社会支持和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好处,对拓展群众体育的普及面和对青少年从小的熏陶也有好处。”
至于“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归根结底是“六经注我”。所处的位置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名人堂。
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在篮球文化座谈会上发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也是入堂仪式前一天的篮球文化座谈会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当时,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的致辞即将接近尾声,他毫无征兆地话锋一转,开始向行业内存在的“重商业价值、轻社会价值,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不良风气提出批评。
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篮球人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奋发图强,勇于担当,树立奥运旗手的目标,加强篮球文化工作,传承好光荣历史。”
显然,如果从业者都有杨洁那种把“为祖国争光”顶在脑袋上的精神,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就会容易开展得多。是的,我们太需要挖掘这座文化的富矿,以丰富我们日渐乏味的精神世界。
入选了那届集训队的李震中是不是图中人之一?
历史也需要名人堂。
1895年12月8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简报上,首次出现了篮球相关的内容,史学界普遍将这一天视作篮球传入中国的时间,到今年正好是130年,几乎与世界篮球的历史等长。
经过130年蓬勃发展,篮球已成为中国参与度最高、可及性最高的运动,光场地数量就达到122.66万个(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数据),占到全部体育场地的1/4还要多。
这样一项拥有悠久历史和极佳群众基础的运动,若是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不知道自己经历过哪些事,将是非常可怕的——被遗忘的历史不能成其为历史,只能算是历史上的一段虚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说,他在中国知网搜索篮球史相关研究,C刊论文只有4篇,足见历史学界对包括篮球史在内的体育史的研究“非常的薄弱”、“基本上是空白”。
“对于体育史或者篮球史研究来讲,推动它(名人堂)的建设已经时不我待,非常的紧迫。”他说。
名人堂是篮球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串名字、一场仪式,它还担负着抢救篮球历史的大任。
根据名人堂委员会首席专家、原总局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提供的数据:几年来,名人堂委员会累计收集史料信息5000余条,整理历史档案1600册,收集民国史料10万条,各类图书5000余册,完成了38期口述史访谈,撰写篮球人物与集体小传179篇,接受捐赠实物102件、老照片1000余张,并委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撰16卷本的《中国篮球通志》,首卷《大事记》将于年内出版。
篮球文化座谈会举办地:清华大学西体育馆
《中国篮球通志》的出现意味着拥有130年历史的中国篮球,终于有了第一部官方正史。时间的确是晚了一些,但与每推迟一天就多一份史料散佚的风险相比,一点都不晚。
名人堂仪式结束后,策划、执行此次活动的关键之道团队有人在发表感想时用了“三生万物”,我突然觉得这是个有趣的隐喻,因为名人堂并不是要将前辈们捧上神龛从而心安理得地沉湎于过去,而是要让他们在现实中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追忆过去的终极目的,永远都是观照现实。
3月22日,也就是入堂仪式的前一天,除了举办篮球文化座谈会,中国篮协还在清华园北体育馆举办了名人堂训练课。
名人堂成员蒋兴权、胡卫东、柳青、巩晓彬、苗立杰惊喜亮相,连同次日代表黄烈和吴成章进行入堂演讲的篮坛名宿李玉林、吴忻水,对中国U16、U19女篮和清华男女篮进行了特训。
除了面对防守人时如何转身之类的技术细节,名宿们也向年轻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篮球哲学。
柳青说:“一定要狠,有狠有一切,篮球场上就是这样,你狠她就弱……你主动去狠的时候,你的成功概率就比别人高得多。”这里“狠”的对立面不是“善”,而是“软弱”,作为中国女篮最著名的“拼命三郎”,柳青在这个话题上,相当有发言权。
苗立杰则鼓励大家:“打篮球要敢于去创造,训练不怕你出错,害怕的是你平时训练中规中矩的。希望你们在场上要勇于表现自己,创造新的技术,也希望你们不惧怕失败,敢于向成功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聆听前辈教诲的不止高水平运动员,也有注定无法接过国家队接力棒的清华男女篮二队,也就是凭借文化课成绩进入清华的普通生,这无疑体现了名人堂资源的普惠性。
“每一位教练都有不同的训练风格,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需要练哪个动作以及动作的关键要领是什么。”清华普通生女篮队员白宁远说,“这些功勋人物对篮球的理解是非常高深精妙的,但他们又可以很接地气地给我们这种普通生合适的指导。”
这种以入堂仪式为核心,辅以篮球文化座谈会+名人堂训练课的做法,使得入堂仪式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扩展,开始有了“名人堂周末”的意味。从传播的角度看,有助于名人堂“抢占”更多注意力,将自身影响发挥到最大。
事实上,“名人堂训练课”可以看作“名人堂在行动”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名人堂在行动”是中国篮协为激活名人堂的现实价值而做的有益尝试,两年来,它不仅在广大篮球从业者中产生了极强的榜样力量,“也在全国篮球界营造了一种尊重历史、崇尚英雄、重视传承的良好氛围,激发与调动广大篮球工作者,尤其是老一辈篮球人参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李元伟介绍说。
在李元伟的设想中,名人堂的实体化、篮球史料的数字化,都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名人堂委员会还会与地方政府携手,积极探索篮球主题体育旅游发展之路;开发篮球历史主题游戏;开发名人堂衍生品,将名人堂IP做大做强;举办传奇名人赛等等。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将名人堂建设的成果固定下来,并通过“自我造血”实现永续发展。
1959年,科尔比学院原体育部主任李-威廉姆斯创办了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这个纯民间的机构正好遇到了NBA最举步维艰的年代——“职业篮球‘地位卑微’……球队频繁解散,公众兴趣寥寥,与他(鲍勃-库西)后来见证的亿万商业帝国判若云泥(《纽约时报》语)。”
位于春田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
在度过了募资困难的前9年之后,1968年,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终于实体化。接下来,NBA的“巨星时代”到来,贾巴尔、比尔-沃顿、“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纷纷驾临联盟,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的命运也随之翻转。
如今,它的博物馆每年能吸引近20万人参观访问,它可以通过赞助商、衍生品和门票售卖等途径年收1330万美元(2023年)之巨,毫无疑问已进入良性运转阶段。
或许有朝一日,中国篮球名人堂也能复刻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的发展轨迹,让名人堂的光永远照耀在中国篮球的天空里。这是美好的期许,但我希望它能成为现实。
来源:篮球记者赵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