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持续盈利周期,和铂医药开启拓圈“加速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2:01 1

摘要:对于聚焦创新的18A企业而言,实现盈利正是关键的发展节点,透露出企业商业模型成功的曙光。但实现盈利仅是18A企业证明自身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在企业取得首次盈利后,能够将盈利的势头持续保持,并最终进入良性发展周期。

验证一个商业模型的好坏,盈利能力注定是核心考量指标之一。

对于聚焦创新的18A企业而言,实现盈利正是关键的发展节点,透露出企业商业模型成功的曙光。但实现盈利仅是18A企业证明自身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在企业取得首次盈利后,能够将盈利的势头持续保持,并最终进入良性发展周期。

纵观一众18A企业,和铂医药是为数不多实现连续盈利的公司。3月31日,和铂医药发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显示,得益于全面铺开的授权合作,和铂医药共实现总营收3810万美元(约2.74亿元),盈利270万美元(约1941万元),已经取得了连续第二年的持续盈利。

有别于大众传统认知,和铂医药的盈利并非建立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而是在尚未有产品商业化的情况下,仅通过技术平台实现转化的方式取得的成功。与传统商业模型相比,和铂医药以技术为本,坚持创新和国际化的做法无疑确定性更高,其已先后与阿斯利康、辉瑞、艾伯维等海外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尤其是今年3月21日,阿斯利康第三次与和铂医药达成重磅合作,不仅达成了总交易金额高达46亿美元的合作,而且阿斯利康还以37%的溢价认购和铂医药1.05亿美元的增发新股。这背后是阿斯利康对于和铂医药技术平台的充分认可。

伴随“朋友圈”持续拓宽拓深,和铂医药有望进入长期持续盈利的“和铂3.0”新周期。

01

持续盈利:意义重大

九死一生,是外界对于创新药商业模式的高度概括。创新药确实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但创新药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并不是所有的创新药企都应一概而论。

任何一家创新药企想要长期存活下去,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而和铂医药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目前全球有3个获认可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平台,而和铂医药的HCAb平台是其中唯一专利保护全面且受到临床验证的全人源抗体平台,因此和铂医药的做法就是放大平台价值。

2022年,和铂医药成立子公司诺纳生物,专注于为全球药企提供Idea to IND(I to I™)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全面放大HCAb平台的技术价值。

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商业模型,和铂医药正在走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那么市场该如何判断这种商业模型的价值呢?盈利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指标之一。尤其是在和铂医药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基础上,去年的持续盈利就更显得意义非凡,进一步验证了和铂医药商业模式的持续性。整个2024年,和铂医药共实现 1941万元盈利,足以表明公司已经具备持续盈利能力。

基于独有的核心技术平台,和铂医药具备稳定持续输出高质量分子的能力,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BD授权、NewCo等模式,以底层技术实力换取里程碑收入。

具体来看,诺纳生物2024年取得研究服务费83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2.2%。诺纳生物拥有超过100个合作方、合计超过19个诺纳分子完成IND申报。这种新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管线失败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为企业每年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自研管线方面,和铂医药凭借全球独有的抗体发现平台-Harbour Mice®,全面向炎症及免疫领域深度拓展。HBM9161(巴托利单抗,FcRn 单抗)商业化在即,预计 2025年中国获批,有望凭借石药集团的强大销售渠道实现放量;HBM9378(全人源抗TSLP单抗)为潜在同类最佳,即将启动中重度哮喘全球二期临床试验,有望驶入哮喘病的星辰大海;HBM7020(BCMAxCD3双靶点TCE双抗)为潜在同类最佳,即将在澳洲启动自身免疫疾病首例病人给药,有望引领TCE研发热潮。

图:和铂医药产品管线一览,来源:公司公告

截至2024年底,和铂医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8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8.9%,充足现金储备为战略执行打下牢固基础。在研发端,和铂医药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在业务大幅拓展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同比骤降53.4%,彰显了公司超强的研发杠杆。

2024年的全面盈利的结果,既验证了当初拆分诺纳生物决策的英明,也确定了和铂医药未来的发展之路。和铂医药,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抗体药物开发的“新基建”。

02

拓圈“加速度”

盈利是一个结果,验证了和铂医药过去路径的成功;伙伴则是未来,透露出和铂医药未来的发展道路。

自2025年以来,和铂医药开启拓圈“加速度”,先后与Windward Bio、阿斯利康实现合作,合作的范围也从“简单授权”升级为“深度绑定”。虽然这些签约对于和铂医药业绩的短期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却有望在未来陆续兑现为和铂医药的业绩,为公司未来的远期增长吃下一颗定心丸。

图:和铂医药历史合作一览,来源:公司公告

尤其是近四年与阿斯利康合作的连续升级,堪称是和铂医药拓圈的经典案例。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年4月,和铂医药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HBM7022(CLDN18.2/CD3双靶点TCE双抗)授权给阿斯利康,开启了中国TCE药物出海的先河。2024年5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加码,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项目达成许可协议,合同总金额超6亿美元。

正是通过两次合作的顺利进行,让阿斯利康切身体验到了和铂医药的价值,坚定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决心,这也才有了今年3月高达46亿美元的惊天交易和37%溢价的新股认购。

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铂医药之所以能够不断加深与阿斯利康的合作,核心关键还是在于其底层的平台技术能力。实际上,海外药企与和铂医药的初次合作几乎就相当于一次“试水”,极有可能让客户体验到价值后进一步加深合作。和铂医药与海外药企的合作范式,正在从过去的“简单授权”向如今的“深度绑定”切换。

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增强的正反馈过程。随着深度绑定伙伴的增多,和铂医药的研发能力将持续增强;而持续增强的研发能力,又会帮助和铂医药拓展更多的伙伴,甚至是成为阿斯利康这样的长期战略伙伴。

当投资者看懂了和铂医药的这一底层逻辑,就会明白其当下的业绩是并不能够展现出企业真正价值的,因为那些新拓展的伙伴是存在业绩延后性的,预计约5000万至8000万美元里程碑收入将在2025、2026年度陆续达成并转化。正如与阿斯利康的深度合作,极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和铂医药的核心增长点。

过去一年,和铂医药所展现出的拓展“加速度”,再度增加了未来业绩的确定性,有望带动公司迎来价值重估,打开股价向上空间。

03

一次战略层面的胜利

和铂医药之所以能够实现连续盈利,除拥有牢固的底层技术基本盘外,更是一次战略层面的胜利。

回顾和铂医药的发展之路,它也曾一度因核心管线未达预期而“跌入深渊”。不过面对危机,和铂医药并没有选择“内卷”,而是大胆地进行战略聚焦。自2022年拆分诺纳生物,正式进入“和铂2.0”以来,和铂医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先是2023年扭亏为盈,而后又在2024年持续盈利,并于2025年进入与全球大药企“深度绑定”的“和铂3.0”时代。和铂医药身上,再次体现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图:和铂医药发展历程,来源:公司公告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药产业早已变成精细化分工的产业链条,对于药企而言没有必要“整条鱼都吃”,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放大自身的核心价值。只有做到“不吃全鱼”,才会一直有鱼吃。正如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成为Big Pharma并不是中国创新药企的唯一选择。

对于当下的AI制药风口,和铂医药亦在前瞻性地进行深度探索。

目前,和铂医药已经与百图生科、英矽智能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抗体药物研发。和铂医药基于自身Harbour Mice®平台和全人源抗体专有的数据库,结合百图生科的生物计算引擎,进行大分子等药物的开发;今年2月,和铂医药还与英矽智能合作推进AI赋能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致力于为业界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子公司诺纳生物还推出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有望与Harbour Mice®平台无缝衔接,形成“算法+数据库”的协同优势。可以支持从蛋白质设计、基于单细胞的抗体筛选到下一代测序、抗体建模和抗体工程的全方位抗体发现过程。

当然,AI制药仍是极为前沿的技术,其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兴技术的绽放,一定发生在早期布局的先行者之间,而和铂医药无疑就是其中一员。

从“深渊”,到“光明”,和铂医药仅用了三年时间。它并没有去为了提振股价而迎合市场,而是选择深修内功,放大自身的长处。并不是只有成为礼来才算成功,专注研发端的再生元亦是全球创新药的成功范本。

生物制药,本就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资本的周期性产业,所有的MNC公司均是在一次次潮起潮落中迭代出来的。与其盲目迎合市场,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夯实自身的基本盘,任何伟大的爆款药物均有遭遇“专利悬崖”的一天,唯有拥有底层技术平台的公司才能真正实现穿越周期的壮举。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