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校2000+学生集体呕吐腹泻!自备井蓄水池被诺如病毒污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1:53 3

摘要:9 月 7 日,沈阳市疾控局一则通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圈和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自 8 月 31 日起,沈阳师范大学这个宁静的校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打破,2087 名师生接连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让校园陷入了紧张氛围。

9 月 7 日,沈阳市疾控局一则通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圈和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自 8 月 31 日起,沈阳师范大学这个宁静的校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打破,2087 名师生接连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让校园陷入了紧张氛围。

从学生们的描述中,能真切感受到这场疾病的来势汹汹。有学生回忆,那种呕吐是不受控制的 “喷射性呕吐”,肠胃仿佛翻江倒海,整个人瞬间没了力气;还有学生表示,24 小时内腹泻次数超过 10 次,整个人都快虚脱了。校医院一时间人满为患,走廊里挂满了输液瓶,挤满了排队等待治疗的学生,部分症状严重、因脱水陷入危险的学生,更是紧急被送往大医院抢救。

好在,经过多部门紧急行动,这场危机的 “罪魁祸首” 终于被锁定 —— 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遭受诺如病毒污染。这一污染源的确定,也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校园供水安全上。目前,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自备井已被迅速封闭,市政供水正快马加鞭地接入,给师生们的用水安全重新上了一道 “保险”。

诺如病毒,这个在病毒界堪称 “小恶魔” 的存在,此次在沈阳师范大学 “大闹一场”,充分展示了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国家疾控局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诺如病毒仅需 10 - 100 个病毒颗粒,就能让一个健康人 “中招” 致病,而与之对比,流感病毒通常需要数千个病毒颗粒才有同样效果,诺如病毒的感染剂量仅是流感病毒的 1/100 ,如此低的感染门槛,无疑为它的快速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这次沈阳师范大学的事件里,患者们的潜伏期大多集中在 24 - 48 小时,时间非常集中。而且不同年龄段的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儿童群体主要以呕吐为主,小小的身体一次次被呕吐折腾;成人则更多是腹泻,频繁跑厕所,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这些都和诺如病毒 “感染剂量低、传播速度快” 的特性完美吻合。

尤其是在学校、养老院这类人员密集、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的场所,诺如病毒就像找到了 “温床”。学生们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频繁活动,一旦有一个感染源,病毒就能通过空气、接触、饮食等多种途径,迅速在人群中扩散开来,这也是为什么短短几天,就有两千多名师生被感染。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而在沈阳师范大学自备井蓄水池被污染的事件里,粪便污染成了 “罪魁祸首” 的最大嫌疑。从疾控专家的专业分析来看,蓄水池要是没有封闭好,或者周边 30 米内存在厕所、污水井,一旦有诺如病毒感染者的粪便存在,那病毒就可能借着雨水渗透、管道裂缝这些途径,悄无声息地钻进水源里。

据学生回忆,自备井所在的生活区,“周边曾有施工垃圾堆”,这就为粪便污染水源埋下了隐患。初步流调结果更是让这一猜测有了依据,首例患者发病前曾接触污染水源,而诺如病毒在水中的存活能力超强,能存活 2 个月以上。在这期间,病毒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随着学校用水系统在校园里 “扩散”,最终导致两千多名师生感染。 防护网等设施本应是阻挡病毒的 “卫士”,但在此次事件里,却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备井需要每季度对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目的就是及时发现水源里可能存在的病菌、病毒,保障用水安全。但沈阳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却掉了链子,仅执行半年一次的检测频率。

这次诺如病毒污染事件发生在暑期,学校用水相对较少,蓄水池里的水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学生一返校,集中用水,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病毒在静止水体里大量繁殖,而半年一次的检测却完美 “错过” 了这个关键窗口期。业内人士也透露,多数高校在水质管理上存在 “经验管理” 的问题,缺乏实时水质监控。诺如病毒耐低温,在 4℃的环境里都能存活 1 个月,夏季的蓄水池因为水温适宜、水流缓慢,反而成了诺如病毒疯狂繁殖的 “培养基”。要是学校能严格按照标准,增加检测频率,或许就能在病毒刚开始 “兴风作浪” 时,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这场大规模的健康危机。

在蓄水池的日常维护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常规情况下,会使用含氯消毒剂来杀灭水中的病菌、病毒。可诺如病毒是个 “硬茬”,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需要有效氯浓度达到 500mg/L ,并且作用 30 分钟以上,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据了解,沈阳师范大学的消毒记录显示,只是 “按常规浓度投放” 消毒剂,完全没有考虑到暑期停用后的 “死水期”。在这个时期,蓄水池里的水长时间不流动,各种微生物容易滋生,病毒也更容易存活。疾控人员现场采样的结果,也证实了消毒不彻底是这次污染事件的重要诱因,蓄水池内壁还有病毒核酸残留。这就好比一场战斗,武器的威力不够,没能彻底消灭敌人,最终让病毒在校园里 “肆虐”,给师生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沈阳师范大学的这场诺如病毒感染事件,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诺如病毒,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下面这五招实操指南,一定要牢记。

在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这件事上,保持手卫生绝对是重中之重,而落实六步洗手法,就是关键中的关键。饭前便后,还有接触公共物品之后,都要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搓洗双手至少 20 秒。具体怎么操作呢?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把掌心洗干净;手心对手背,沿着指缝相互搓揉,两只手都要洗到;接着,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再把一只手的大拇指握住,旋转搓揉,换另一只手重复;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只手掌心旋转揉搓;最后,别忘了搓洗手腕。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像指缝、指尖这些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更要重点搓洗。

要是外出的时候不方便洗手,那就选择含酒精(≥60%)的免洗洗手液。不过可别以为用了免洗洗手液,就不用洗手了,它只是在没办法洗手的时候,暂时起到清洁作用。而且湿巾也不能替代洗手,因为它可能只是把病毒 “抹匀”,没办法彻底杀灭。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尤其是对于那些使用自备井、井水等非市政供水的家庭来说,一定要把水煮沸后再饮用。诺如病毒虽然 “狡猾”,但它怕高温,在 100℃的高温下,只要 1 分钟就会失去活性。把水煮开后,再持续沸腾 3 分钟,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证水里的病毒被消灭干净。

要是选择桶装水,那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封口是否完好,有没有破损、漏气的情况。饮水机也要定期清洗消毒,最好每个月用含氯消毒剂清洗一次。清洗的时候,按照说明书上的比例调配消毒剂,把饮水机内胆、管道这些地方都清洗到位,避免因为饮水机太脏,让干净的桶装水也被二次污染,出现 “干净水桶 + 脏机器” 的情况。

俗话说 “病从口入”,在预防诺如病毒这件事上,这句话更是真理。海鲜类的食物,像刺身、醉蟹这些,千万不要生吃。贝类等水产,一定要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要达到 70℃以上才行。因为诺如病毒很容易在这些生冷食物里存活,一旦吃进肚子里,就可能让我们感染。

外卖的凉菜、沙拉,还有自己在家做的凉拌菜,也得谨慎食用。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被手污染,要是制作者感染了诺如病毒,那这些凉菜就成了病毒的 “传播载体”。所以,尽量选择热食,经过高温烹饪的食物,能有效杀灭病毒。

隔夜菜也是诺如病毒的 “重灾区”。剩菜在冰箱里冷藏,最好不要超过 24 小时,而且在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把菜热透。因为诺如病毒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存活,要是不加热透,病毒就可能 “搭冷链车”,进入我们的身体。

一旦家里有人感染了诺如病毒,那环境消毒就必须马上安排上。感染者的呕吐物、粪便,要用含氯消毒粉(比如漂白粉)覆盖 30 分钟后再清理。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戴上口罩、手套,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自己被感染。污染的地面,要用 500mg/L 含氯消毒液拖拭 2 遍,把地面上的病毒彻底消灭。

手机、门把手、键盘这些我们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每天要用酒精棉片擦拭。诺如病毒对酒精还是比较敏感的,不过擦拭的时候,时间要保证在 30 秒以上,这样才能达到消毒效果。像家里的桌椅、沙发这些家具表面,也可以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给家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要是不小心感染了诺如病毒,也别慌,在发病后的 “黄金 24 小时”,做好这几件事很关键。首先,马上居家隔离,不要去学校、单位,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而且要等症状消失后 72 小时,才能返校或者复工,确保身体里没有病毒残留。

接着,大量补充口服补液盐。这东西在药店就能买到,按照说明书上的比例兑水饮用。千万不要用果汁、运动饮料代替,因为它们含糖量太高,喝了反而会加重腹泻。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能防止身体脱水,这比吃药还重要。

还有一点要注意,诺如病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吃抗生素,抗生素对它根本没用。要是出现脱水严重的症状,像尿少、口干、乏力,甚至头晕、心慌,那就要赶紧去医院,通过静脉补液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防止出现休克等危险情况。

沈阳师范大学这次诺如病毒污染事件,给学校的自备井管理敲响了警钟,也让大家开始反思,学校在保障用水安全上,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呢?

在这次事件里,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传统的人工水质检测方式已经跟不上保障用水安全的需求了。专家们也纷纷指出,高校必须尽快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利用科技的力量,为水质安全保驾护航。

这种在线监测系统,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 “水质卫士”,它能 24 小时不间断地实时监控水中的余氯、PH 值、微生物指标这些关键参数。一旦检测到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马上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这可比传统的 “人眼盯守”、定期检测方式强太多了,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避免因为检测不及时,让病毒、病菌在水里大量繁殖,威胁师生健康。

经过这次事件,沈阳市也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全市学校的自备井都要加装 24 小时监测设备。这一举措,无疑是给校园用水安全上了一道 “智慧保险”,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能更安心。像一些已经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学校反馈,自从有了这个系统,他们能随时掌握水质动态,一旦发现水质有轻微变化,就能马上调整消毒、净化措施,把潜在的水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

从沈阳师范大学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来看,应急预案的实操性不足,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从首例发病到最终锁定污染源,足足耗费了 4 天时间。在这 4 天里,病毒在校园里不断传播,导致更多师生感染,这也让大家看到了应急预案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必须要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疾控部门也再三强调,学校必须每学期开展 “诺如病毒暴发模拟演练”。这种演练可不是走走过场,而是要模拟真实场景,从发现首例病例开始,把水源切换、临时供水点设置、病例转运通道规划这些关键环节都演练到位。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演练,让学校各部门、师生都熟悉应对流程,才能在真正面对诺如病毒暴发时,做到 “发现即控制”,最大程度减少病毒传播范围,保障师生的健康和校园的正常秩序。比如有的学校在演练中发现,临时供水点的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取水时容易聚集,经过调整后,在实际应对突发情况时,就能避免这种聚集感染的风险。

从 “自备井污染” 到 “集体发病”,这起事件暴露出校园公共卫生管理的 “细节短板”。诺如病毒虽无疫苗,但做好 “洗手、煮水、消毒” 三大基础防护,就能切断 90% 的传播链。对学校而言,别等学生进了急诊才想起查水源 —— 把好 “水龙头”,才是对 2 万师生最基本的守护。你家孩子的学校是自备井供水吗?赶紧检查水质检测报告和消毒记录,转发提醒更多人:诺如病毒不可怕,细节防控才是 “护身符”!

来源:夜刀神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