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十载筚路蓝缕,一甲子伟业蓬勃。1965年,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作为我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与鉴定中心,60年来,强度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秉持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中国航空强度事业的
六十载筚路蓝缕,一甲子伟业蓬勃。1965年,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作为我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与鉴定中心,60年来,强度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秉持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中国航空强度事业的新篇章!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赓续。泛黄的老照片,字迹模糊的手稿,斑驳的加载设备......每一件都珍藏着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史诗,它们共同记录了一代代强度人砥砺奋进的历史篇章。值此强度所60周年所庆之际,我们开辟【物语拾光】专栏,通过探寻老照片、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多维呈现强度所发展历程,立体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航空强度事业。今天发布第五期《解锁飞驰强度的精神密码》。
这张照片将时光回溯至1985年4月12日,强度所建所20周年之际,首届职工运动会在耀县子弟学校的操场上拉开帷幕。一位参赛者身着印有“六二三所”字样的蓝色运动服,以胜利的姿态双臂舒展,冲向终点线。她扬起的发丝与灿烂的笑容定格在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那一刻的活力与热情不仅感染了当时的观众,更跨越40年时光,成为后来者读懂强度人精神密码的珍贵镜头。
强度人热情高涨,首届所运动会总参与人数超2000人,参赛对象包括职工、家属及在校学生。运动员按年龄分组,项目涵盖竞走、短中长跑、铅球、跳高、跳远、铁饼等。此外还设有家庭竞赛项目,按家庭类型分为独生子女组、多子女组及三代同堂组,热闹非凡。
虽然面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等重重压力,但老一辈强度人却以开拓者的坚韧在困境里保持乐观。白天,他们在试验台前与数据“较劲”,用自力更生突破技术瓶颈;夜晚,他们在办公桌上与图纸“对话”,用艰苦奋斗勇攀强度高峰。而运动会的“喧嚣”,则成了他们对抗压力、凝聚信念的独特方式——跑道上的冲刺是科研攻坚的隐喻,沙坑边的欢笑是苦中作乐的智慧。正是这种“挺进无人区”的执着,与“坐热冷板凳”的乐观,铸就了强度人特有的精神底色,在荒凉山坳间迸发出改天换地的热望。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的强度所为了渡过难关,广开门路,四面出击,在单位内部开展了丰富商业创收活动。特别是在这场建所20周年首届运动会上,各单位充分展示开发的产品,售卖自制饮料和小食品等。这种“小买卖”既是一次民品走向市场的有益尝试,也为当时处于封闭、偏僻环境中的强度所增添了一些活力与色彩。
时针拨回到现在,强度所始终坚持以职工心声为圆心,把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体育馆、篮球场换新亮相,新春晚会笑语盈堂,职工活动异彩纷呈,勾勒出强度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特别是在2024年强度所第七届职工田径运动会上,来自30个单位的305名职工报名参加了万米长跑比赛。发令枪响,人潮奔涌。有人紧咬牙关,脚下生风;有人相互鼓励,呐喊助威;有人逆风奔跑,汗透衣背。当阳光洒在最后一圈的跑道上,乐观坚韧的强度人仍保持着昂扬的姿态……这何尝不是60年前山沟里的强度先辈,在演算纸与试验台之外书写的另一段精神传承?
老照片是精神的底片,新赛场是传承的显影。从40年前首届运动会上各单位自发的“小买卖”,到如今专业球场、体育馆的全面升级;从老一辈强度人在困顿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到如今强度事业“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突破,强度人用飞扬的步履丈量传承,用拼搏的汗水浇灌信念,让干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强度基因,接力长跑,代代相传!
看那万米长跑卷起的尘烟,分明是老一辈强度人图纸里的春风。脚印刻进年轮,汗珠淬炼钢铁,汗水浸透的工装化作猎猎战旗。强度人的接力棒在奋斗中代代传承,奋勇拼搏、乐观坚韧,是强度人永恒的精神底色,是强度人历久弥坚的报国信念。
来源:看航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