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小红书骂了,骂作品集机构都是流水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1:10 1

摘要:比方说最近来咨询康石石的网友就有人直言,说你们这内部竞争太激烈了:他们去小工作室咨询学做作品集。小工作室攻讦说你别看那些大机构吹得猛,但都是流水化作业,产出套路化模板化的作品,最踩国外导师雷点。而大机构辣评小工作室,就说他们体量小,不安全,交了钱这机构都不一定

艺术留学这个行业在这几年疯狂扩张,什么行业做大了,自然会背离最初做教育的初衷,走向营销模式更加危险的扩张方向。

比方说最近来咨询康石石的网友就有人直言,说你们这内部竞争太激烈了:他们去小工作室咨询学做作品集。小工作室攻讦说你别看那些大机构吹得猛,但都是流水化作业,产出套路化模板化的作品,最踩国外导师雷点。而大机构辣评小工作室,就说他们体量小,不安全,交了钱这机构都不一定能撑到你申请就倒闭。到底该信谁呢?

小红书网友类似吐槽 图源:小红书@小红薯686213B5

说实话康石石作为一名艺术留学行业的“圈里人”,利益相关,观点立场没办法做到完全的“理中客”。但服务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即便是海底捞也不可能做到100%好评。如今小红书上关于作品集机构铺天盖地的避雷贴,也是找准了这块确实是流量密码,毕竟这一行是高客单价行业,其中门道难免鱼龙混杂。


260多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创办Wedgwood品牌(英国皇室御用瓷器),并在制作工厂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有专人完成。这是“工业流水线”最早的雏形。

流水线上的下午茶时光 The Making Of Wedgwood Reel (1958)

后来那个号称要为每一位美国人造车的男人亨利·福特出现了,他将这一生产制度发扬光大,既为现代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极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却也为资本主义“合理”剥削劳动工人埋下隐患。喜剧大师卓别林还拍过经典默剧用以讽刺:

1936年卓别林电影

现在我们再谈“流水线产品”肯定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尤其认为它拘束了艺术创造的灵魂,但当下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嘲讽这点的人。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文化工业批判论,就是对走“流水线模式”批量生产的电影、广播、电视、广告、书刊等现代媒介对传统艺术的“改造”提出的质疑,讽刺文化工业产品压制了文化的创造性和人的个性。

然而这么多年来,尽管“流水线”有诸多诟病,它确实为人类文学艺术形式赋予了更多创作灵感,使其快速发展。比如美国好莱坞首先将“流水线生产方式”引入电影工业,如今脍炙人口的《漫威系列》、《X战警》、《指环王》,还有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等,哪一个不是工业流水线的作品?后来香港把这一套学过去,香港电影也快速发展起来。由此诞生了《窃听风云》、《无间道》、《警察故事》等黄金时代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作品

上面这一大段话,你把它搬到艺术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人说大机构做的是“流水线”生产,姑且我们不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流水线”生产未必没有优点。它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产能稳定!质量保证!

非流水线生产的小工坊或许也能够诞生一些奇思妙想的设计作品,但无奈这太依赖于天时地利人和。就像王晶说的:这世界上没有灵感,你要靠灵感,你就不是职业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流水线”反而是作品集机构足够专业化的体现。

很多同学来找机构辅导大部分还是有升学或背景提升需求,不论是成功进入dream school,还是获得世界一流的奖项,还是转行就业。谁花钱给机构是想做慈善呢?机构,也是公司,如果要真的不能一直稳定产出成绩,那这家机构早就被门口喊退费的人挤爆了倒闭了。

康石石团队今年的英美名校辅导成绩

但是,就像我们做电影一样,同样是文化工业制品,剧本精美良心制作的可以成为《哪吒》;粗制滥造刻意模仿的烂片也多。不是所有大的艺术留学机构都能把“流水线”功效发挥的好,有的机构行,有的机构就不行。家长和学生朋友们该怎么挑?

同学们在挑机构的时候,你要学会做判断。有一些东西可以“流水线作业”,因为它足够稳定,能帮你实现最终目标,包含:

作品集的创作流程

康石石团队所制各个专业的设计流程图

任何一门学科它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都会有一套标准的学习流程。

就像高考英语。大家在学校里学习那一套先从语法、背单词开始的“笨办法”就是标准学习流程。而那些网络名师吹嘘的“阅读五步解题法”、“完形填空三分法”,是一种野路子。考过的人都懂,你不把单词和语法啃熟,基础夯实了,野路子的“土方”学再多实际上也很难考高分。

那做作品集,也有它的标准流程,如工业设计的前期调研、中期调研、后期调研,再到后面的创意对比、建模、渲染、原型设计、成品制作等等一系列东西,一步都不能少。

这些学校几乎不教,因为大学里只教大家如何产出一个成果,有些连排版都不涉及。所以很多同学都是来机构学习基本法。而流程并不会左右你的创意,因为创意是细分到每个环节,你是如何思考的?毕竟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

D同学 哈佛大学录取

本科背景不错,但刚来找康石石学习时的排版审美长这样

D同学 哈佛大学录取

学习一段时间后的审美培养和排版效果

稳定的师资力量

一个机构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节点其一在于谁来教?怎么教?

小工作室主打的是跟着一名你喜欢的老师去学习,有好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粘度更高。而局限性在于老师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天花板;而大机构则有一整个教师团队,不管你是想要基础课、创意课、workshop、排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擅长的老师进行指导。你的创意不会因为某一个老师对此涉猎不足而无法展现,让你每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得以落地实现,才是学习的目的。

况且,老师也是个人。“人”与“公司”从存在的意义上就决定了相比机构更缺乏稳定性。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很有可能一位优秀的老师在第一年教的好,第二年教的也很好,第三年突然觉得环游世界才是人生的终极乐趣,辞职玩儿去了。这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好的机构则不会,它既有一批稳定的老的师资团队,也吸纳那些不稳定但想法新颖的年轻力量。而大机构不局限于某一单一专业的教学。比如康石石团队设有时尚、视觉艺术、工业交互、建筑空间、艺术人文、电影影视六大科系,满足所有的跨学科教学。每个学科的优质老师都有,你想做一本跨专业的作品集,势必要把这些老师都接触一圈。

稳定的课程研发

同时,正因为大机构的师资体量大,它们才更有金钱、有时间进行新的课程研发。康石石团队研发了11年的Open Lecture、Workshop、基础软件技法、创意表达技法以及各类跨界课程,覆盖学生从通识基础(认知、理论、软件、技法)、设计方法、设计思维、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课堂、院校相关、求职就业相关问题的需求。

但正如开篇我们所言,流水线作业有它的优势,同样也有劣势。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地方,认为大机构教的学生太多,会不会用“套模板”、“制式化”的东西来糊弄学生。

让Deepseek收集了一番网络中对大型留学机构的“辣评”

肯定有一部分机构有这样的问题。康石石见过,比如有一些机构他们因为有过往的成功案例,致力于将其复刻批量生产,就极其“霸道”地要求学生说你这个项目就做思辨设计,学生问为什么,老师说你别管,照我说的做就能上名校。

这样的方式,它短期内或许能“成功”,但长期不行。我举个例子,《纸嫁衣》大家知道不,是一款很成功的国产小众恐怖游戏。

《纸嫁衣》游戏系列第7部宣传图

这款游戏它在做第一部的时候大获成功,就给制作组打了一套“成功模板”:中国古典小说原型+中式恐怖+主角感情描绘+反封建破迷信的内核。打了7季,用这套模板产出速度极快,保证半年一个制作周期,都成功了。然后在第8季翻车了。

连制作组都纳闷,说我是按照模板做的啊,怎么现在观众不买账了。

图源:微博

但实际上,玩家早已对这套重复的设计元素失去新鲜感了,甚至后期每部新作上线前,很多《纸嫁衣》的忠实粉丝都大致能猜出来故事走向。对于游戏制作组而言,设计师能够凭借题材设定和玩法进行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他们没有更多超乎观众预期的创新了。

对于机构的教学也是这样。国外导师对中国留学生作品的惊艳,到看一眼就知道是模板式作品,这一态度的转变也就在近几年。

所以同学们在挑机构的时候,你更要注重的不是机构宣传的“我们老师全部来自世界TOP3名校,还有前招生官亲自为你把关”、“背景、成绩、材料都不重要,30w保录藤校”(都是真实案例)这种清一色的口号。

而是在试听过程中,真正关注老师如何授课的。大家一定要清醒一点:伦敦艺术大学是艺术大学,不是伦敦师范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叫设计学院,不是罗德岛师范学院——真的不是只要留个洋回来谁都能当老师的。老师得会教。

怎么教?第一,教师本人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沟通能力强的人。好的机构一定能够通过锻炼教师教学研发能力从而使老师们的知识储备具有可持续性,只有一个人能够不断的对知识进行吸收,才能不断的为学生进行输出。

第二,他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替学生念出答案。比如康石石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带出了很多红点、iF、IDEA、MUSE奖项。你要说套路,老师们都很精通,他们了解红点、iF想看到什么,也知道做哪些主题更容易拿奖。

康石石团队今年的国内保研&红点奖辅导成绩

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思考,首先你想拿奖基础要夯实,建模渲染、成品模型制作、AI软件训练、调研素材分析,这些缺什么就去约基础课老师补充。不然你无法和其他同学完成高强度的小组合作。

而每位同学创作的作品都需要贴合个人的具体情况,不是说什么东西更容易拿奖、什么东西更火我就做什么。比如B同学家里有人会接触户外作业工人,他就发现热射病对建筑工人的危害极大。和小组共同做了一款结合室温与汗液传感器,以及定位系统的头盔。拿到红点奖。

康石石学员B同学、L同学、X同学、S同学 小组作品《HELPMET》 获 红点设计概念奖

还有C同学的爷爷有二十多年的冠心病。发现能紧急救命的硝酸甘油药瓶太小很容易找不到、药片取用也不方便…这类生活困扰,因此小组从冠心病人日常用药的真实痛点出发,去推敲形态、功能和体验,设计一款面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硝酸甘油气雾剂。也拿到了红点奖。

康石石学员W同学、X同学、C同学 小组作品《CoroEase》项目初始阶段草图 获 红点设计概念奖

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能真正拿奖的学生他对于设计的痛点一定是更加精准或者调研得足够深入的。老师们知道正确答案,但一味地都按照老师的想法走,就会失去学生本身的特色,这才是申请的大忌。所以优秀指导者的做法,是帮助大家挖掘身边的,或者是你感兴趣的东西,再通过看似“制式”但实则相当有用的思维拓展方式将同学们引入正确的路线。

康石石团队教师经典的5W1H思维拓展法

要知道升学只是每位同学人生中一个很小的阶段,你未来的设计生涯无限长。如果一味地只去学习标准答案,或者找坏的捷径,不管是代做、还是一味地抄袭,你就失去了个人的思考能力,同时失去了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机会。

康石石一直秉持着,虽然做机构,也是做公司,要盈利要赚钱不羞耻,但是也要保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尊严,为培育学生成才而努力。优秀的机构本来就是认真做事的专业人才的汇聚之地,能够赋能给每一个人,无论学生或老师,亦或任何成员。

欢迎大家来找康石石学习艺术设计,坦坦荡荡迎接自己的dream school,咨询请私信。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