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长安的天色有些阴沉,风吹过宫墙,带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血腥里夹杂着焦灼。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长安的天色有些阴沉,风吹过宫墙,带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血腥里夹杂着焦灼。
是626年六月初四,早上刚过,玄武门外就传来兵刃碰撞的声音。
动静很快传遍了整个太极宫。
没人敢出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经横尸城门之下。
这事儿太快,也太突然。
谁也没料到,李世民会在一早动手,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了两个哥哥。
可更让人吃惊的事,还在后头。
李元吉被杀没多久,李世民就进了齐王府。
那时候整个府里乱成一团,王妃婢女哭成一片,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门外的披甲士兵还没散干净,空气里还有火药味。
就在这种气氛下,他推门走了进去。
他不是来安抚人心,也不是来善后。
他走到一位年轻女子面前,盯着她看了一眼,说了一句只有几个字:“跟我走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了一场生死较量,身上的铠甲还带着血。
他看着她的眼神,没有温情,也没有迟疑。
那女子,就是齐王李元吉的宠妃,杨氏。
这不是一个请求,更像是一个命令。
她愣了一下,低下头,没说话。
没多久,她就被送进了秦王府。
再过两个月,李世民登基称帝,她也住进了皇宫。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李元吉这个人,平时在宫里不怎么出风头,但并不简单。
他是李渊最小的儿子,野心不小,和太子李建成联手,防着李世民不是一天两天了。
李世民当时虽然战功赫赫,但在朝堂上被架空,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杨氏进门的时候,李元吉已经是齐王了。
她出身不高,却很得宠,王府里能见她一面的人不多。
她很少出面,也几乎不参与王府事务。
可谁也没想到,她的命运会在一夜之间,从王妃变成皇帝的女人。
很多人猜,李世民是不是早就对她动了心思。
可从当时的情况看,更像是权力更替带来的惯性动作。
齐王的旧人、旧物、旧地盘,统统要重新划归新主子名下。
她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她显然不是个只会顺从的人。
入宫没几年,她就生下了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李明。
那会儿李世民年近四十,已经是老年得子了。
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心尖上的宝”。
李世民对他宠爱有加,连带着杨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宫里传言,她很快就要被立为皇后。
要知道,那时候中宫是空的。
长孙皇后去世后,皇帝一直没有再立新后。
后宫里妃嫔不少,像韦贵妃、杨妃这样出身高贵的女子也都在列。
但李世民偏偏对杨氏格外看重。
这种宠爱,已经不是寻常的喜爱那么简单。
朝中不少人都在猜,皇帝是不是想立她为后、封她之子为太子。
风声越来越紧,反对的声音也慢慢冒了出来。
魏征坐不住了。
他是秦王旧部,也是唐朝出了名敢说话的大臣。
听说皇帝有意立杨氏为后,他赶紧上奏劝谏。
他没有直接说“不可”,而是讲了个故事,说秦穆公娶了晋国公主的姐妹,结果引来非议,动摇国本。
他话不多,但话里话外都在敲打皇帝:这事儿不能办,办了就坏了名声,也坏了根基。
李世民听完,沉默很久。
后来,这事儿就没了下文。
杨氏没有成为皇后,李明也没被立为太子。
她还是皇帝身边的宠妃,但从那以后,位置就稳不下来了。
消息传出去后,外头的议论也慢慢平息。
杨氏还住在宫里,但她的名字,渐渐淡出了史书。
再后来,李世民去世,继位的是高宗李治。
杨氏的儿子李明,没参与任何政事,成年后被封为郡王,活得低调又谨慎。
唐朝的权力中心,早就转移到另一条线上去了。
说实话,杨氏的名字在正史里出现得不多,《旧唐书》《新唐书》都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
但从她短暂的高位与突如其来的失势可以看出,当时的后宫争斗和皇权继承,是多么敏感和复杂。
李世民对她有没有真感情?不好说。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权力的博弈面前,再深的宠爱也只能让位于稳定。
比起其他妃嫔,杨氏的经历算是极端。
她不是靠出身,也不是靠家族,而是靠着一场政变和一个孩子,差点站上了后宫的最高点。
可惜一步之遥。
从那以后,她的名字再没出现在任何圣旨上。
参考资料:
刘昫 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 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阎崇年,《唐太宗:从玄武门到贞观之治》,中华书局,2014年。
来源:招财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