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朱温篡唐以来,短短半个世纪,中原更替五个朝代,平均每个王朝寿命不过十年,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其中不少王朝以及皇帝,都是被手下武将篡位杀掉的。
中国历史上有几场著名的饭局,宋初赵匡胤宴请手下将军那次,便是其中一场。
“杯酒释兵权”作为北宋开国大事之一,不仅决定了那场宴席上众人的命运,更改变中国历史走向。
正好近日在后台有读者留言提问:“小编能否讲讲‘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就这样轻易拿下开国功臣的兵权,他后来兑现承诺了吗?那些交出兵权的将领最后都善终了吗?”
那我们今天就上面这个问题,来详细剖析这起场著名的历史事件。
自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就一直是令中原王朝头疼的原因之一。
地方节度使手握军权、财权、行政权,动辄反叛称帝,最后唐朝便灭亡于节度使朱温手上。
自朱温篡唐以来,短短半个世纪,中原更替五个朝代,平均每个王朝寿命不过十年,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其中不少王朝以及皇帝,都是被手下武将篡位杀掉的。
公元 960 年,赵匡胤通过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好不容易从后周大将变成皇帝,自己能学郭威黄袍加身,其他将领未必不会效仿。
自己建立宋朝,并没有对前朝旧臣赶尽杀绝,反而提拔重用,因此宋朝刚刚建立,就接连几个地方节度使起兵反抗。
要是自己手握重兵的心腹兄弟,手下的心腹兄弟一拱火,哪天他们也学自己“陈桥兵变”,这皇位坐得也太不踏实了。
于是,赵匡胤为了解决这种隐患,再经过和宰相赵普的商讨后,决定请自己一杆兄弟叫到宫里喝酒吃饭。
这顿酒,表面是“兄弟叙旧”,实则是“摊牌大会”——赵匡胤要拿走他们的兵权,给他们换个“富贵闲人”的身份。
这些都是赵匡胤的“生死兄弟”,其中最关键的有四位:
石守信
石守信与赵匡胤是 “义社十兄弟”,两人早年一起在郭威(后周太祖)麾下当兵,后来又跟着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
“陈桥兵变” 时,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正是他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大军,才让兵变得以顺利成功,因此他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堪称赵匡胤的“开国第一功臣”。
北宋建立后,石守信任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手握京城最精锐的禁军兵权,是赵匡胤最信任也最需要 “安抚” 的将领。
高怀德
高怀德出身武将世家,祖父是后唐名将高思继,父亲高行周是后周天平军节度使。他本人武艺高强,在高平之战、淮南之战中屡立战功,是后周军中的 “青年才俊”。
更关键的是,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为拉拢高怀德,将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了他。 如此 “亲上加亲” 的关系,让高怀德既成为皇亲国戚,也成了必须参与 “兵权交接” 的核心人物。
当时他担任殿前副都点检,掌控部分禁军兵权。
王审琦
王审琦同样是 “义社十兄弟” 成员,性格沉稳,打仗勇猛。在后周与南唐的战争中,他曾率敢死队攻破敌方城池,身受重伤仍坚持作战,深得赵匡胤赏识。
北宋建立后,他任 “殿前都指挥使”,负责禁军的日常训练与调度,是禁军系统的重要管理者。
张令铎
与前三位不同,张令铎并非 “义社兄弟”,而是后周老将。但他在 “陈桥兵变” 时选择主动归降赵匡胤,且在北宋建立后始终忠心耿耿,因此被赵匡胤纳入 “心腹圈”。
当时他任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相当于禁军的 “纪检官”,虽不直接领兵,但对军队纪律和动向有重要影响力。
除了这四位,还有韩重赟、罗彦环等将领也间接参与了 “杯酒释兵权”,但他们的兵权规模和与赵匡胤的关系,均不如上述四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杯酒释兵权” 并非只针对禁军将领,此后赵匡胤又逐步收编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但核心行动仍集中在上述几位核心心腹身上。
酒过三巡,赵匡胤终于开口了:“各位兄弟,我以前没少跟着你们吃肉喝酒,那日子可是相当的快活。可如今当了皇帝,我感觉并没有以前那般快乐——昨天半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生怕哪天你们也像当年的我一样黄袍加身。
众人一听,酒意顿无,连忙表示自己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赵匡胤语重心长的说,你们我知道是不会,可是你们也有部下,也有心腹,他们也想获得从龙之功,翊戴功臣,到时候可由不得你们了。
冷汗直流的众人连忙讨教该怎么办?
要不这样,你们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个大官当,再送钱送地,咱们各过各的,多好?”
这段话《宋史·石守信传》里写得明明白白。但后人最疑惑的是:赵匡胤这话说得漂亮,真兑现了吗?
答案是兑现了。
“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军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
这些官职听起来威风,但都是“虚衔”,再经过赵匡胤操作运作之下,节度使已逐渐失去军队指挥权,但保留了高俸禄、治地方的资格。
比如石守信,原本是殿前都指挥使(禁军最高统帅),现在被调去郓州当节度使,离京城千里之外。
高怀德原本掌管殿前司禁军,现在去归德军(今河南商丘),成了“地方军分区司令”。
赵匡胤没亏待这些老兄弟,钱、地、特权,一样没少给,极为慷慨。
石守信到郓州上任,“专事聚敛,积财巨万”;王审琦获赐金银器帛无数;高怀德“尤奢靡,声色犬马皆极奢华”。这些行为实际上得到赵匡胤的默许甚至鼓励。
最实在的是联姻,赵匡胤把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又让弟弟赵光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皇室和将领家族通婚,形成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等于给双方戴了“利益共同体”的镣铐。
赵匡胤这招 “给钱给荣誉,但不给权、明升暗降玩得极妙:既给了将领们“体面退休”的台阶,又彻底收回了兵权,确保了皇权的绝对安全。
在历史上,“卸甲归田” 的功臣往往难逃 “鸟尽弓藏” 的命运。可“杯酒释兵权” 后的北宋将领,大多得以 “善终”。
石守信交出兵权后,深知 “功高震主” 的道理,晚年努力践行着宋太祖倡导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彻底远离政治,沉迷于 “饮酒、聚财、享乐”, 57 岁时病逝。宋太宗赵光义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威武郡王,谥号 “武烈”。子孙世代为官,家族繁荣。
高怀德虽为皇亲国戚,但性格低调,交出兵权后仍保持着武将的习惯,每日 “晨起练武,晚间读书”。他在地方任职时,虽不直接领兵,但对军队纪律仍十分重视,曾多次上书建议 “整顿地方军备”。
淳化二年(公元 991 年),高怀德病逝,享年 57 岁。宋太宗追赠他 “中书令”,追封 “渤海郡王”,谥号 “武穆”——“武穆” 是古代武将的极高荣誉,南宋的岳飞后来也被追谥 “武穆”,可见高怀德在北宋朝廷中的地位。
王审琦交出兵权后,身体一直不太好,赵匡胤曾多次派御医为他诊治,并赏赐 “名贵药材”。开宝七年(公元 974 年),王审琦病逝,享年 50 岁。赵匡胤得知后十分悲痛,亲自到他家中吊唁,追赠 “中书令”,追封 “琅琊郡王”。
王审琦的家族也十分兴盛,他的长子王承衍娶了昭庆公主,官至护国军节度使;次子王承渥任崇仪使,后代子孙多在宋朝为官,成为 “世家大族”。
张令铎:乾德三年(965年)病逝,时年50岁。赵匡胤追赠侍中,他的儿子张守正后来做到了节度使,家族延续了富贵。
“杯酒释兵权”,成功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之后北宋再也没出现过武将篡位的情况,政权稳定了167年(直到靖康之变)。
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为了防止武将掌权,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开创了文人治国的传统,从而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后来边患不断、被金国所灭埋下伏笔。
这也提醒我们,政治斗争、权力的分配没有“完美解法”,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懂得如何去看待历史,对现实生活特别重要。喜欢历史的读者,可以阅读著名历史作家温伯陵《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图文带货训练营#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