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气象站:测江城风雨佑百姓安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1:17 1

摘要:在长江与青弋江相拥的芜湖,一座跨越140余年的气象观测站静静矗立——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它不仅是安徽省首个“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更是芜湖港这座“长江巨埠”阴晴雨雪的忠实见证者。从清末海关泛黄的手写观测簿到如今覆盖水陆空的智能监测网,从人工使用算盘计算气象

在长江与青弋江相拥的芜湖,一座跨越140余年的气象观测站静静矗立——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它不仅是安徽省首个“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更是芜湖港这座“长江巨埠”阴晴雨雪的忠实见证者。从清末海关泛黄的手写观测簿到如今覆盖水陆空的智能监测网,从人工使用算盘计算气象数据的年代到大数据精准预警的当下,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用坚守,在时光长河里写下“测江城风雨,佑百姓安澜”的动人篇章。

芜湖市气象局 摄影:方坤

观测春秋 写尽风云

中国气象局档案馆的册页里,藏着芜湖气象工作的起点。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芜湖设立海关测候所,现存的芜湖1880年3月气象月报表上,手写的气温、风向等数据依然如初,为安徽近代气象观测埋下第一粒种子。1886年,法国人金式玉在鹤儿山天主教堂建测候站,双语印刷的气象报表通过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传向世界。

1937年战火骤起,连续57年的观测记录被迫中断。1952年,芜湖气象站在人民手中重生,7名职工守着张家山的简陋平房,以算盘和查算表为“装备”重启观测。“气象数据差不得一分一毫,这是百姓的‘晴雨表’”——这句老话成为芜湖气象工作者代代相传的“家训”,那份“分秒必争”的坚守至今未变。

1880年芜湖最早气象台 《芜湖旧影 甲子流光》画册主编李艳供图

科技赋能 守护江城

改革开放的浪潮,为芜湖气象站注入技术变革的活力。1986年,PC1500A袖珍计算机启用,人工编报成为历史;1993年,安徽首台卫星云图接收机落户,观测员首次实现“实时看云识天气”;2006年起,自动传感器逐步替代人工,几小时的数据整理工作缩短至几分钟,观测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如今的芜湖气象站,早已不是单一的观测点,而是正在编织守护城市的“智慧网”。180个区域自动站实现乡镇全覆盖,64个交通气象站每30秒更新一次能见度数据,遇有团雾等危险天气,预警信息能通过导航App、交通诱导屏实时推送到司机手中;在田间地头,数万名农业大户每天都会收到定制化的农事气象短信,“惠农气象”平台精准指导超级稻种植、水产养殖,助力特色农产品增产超10%。依托芜湖百年气象站建成的安徽气象博物馆中,200余件气象文物通过“专家导览+情景再现”的模式“活”了起来,“世纪风云” VR 云展厅更让公众用手机就能“穿越”百年,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惠及百万余人。

初心如磐 续写新篇

2020年的长江汛期,让这份气象守护更显厚重。那年夏季,长江芜湖段水位持续超警,强降水一轮接一轮袭来。芜湖市气象局全员做好准备,观测员每15分钟更新一次降水量、水位等数据,预报员则结合百年气象数据中长江汛期的历史规律,精准研判降水强度与影响范围。最终,气象部门提前3天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息,联合多部门制作发布《汛情气象专报》,标注重点区域降水预估。这份精细服务,助力转移群众2.3万人、加固堤防12公里、调度排涝设备300余台,最终实现“零伤亡、少损失”的防汛目标。也正是这一年,芜湖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证为“百年气象站”,成为安徽气象史上的里程碑。

如今,芜湖气象站已迁至大阳埠公园,气象雷达日夜旋转,年轻气象工作者接续奋斗,竺可桢先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随长江江水持续滋养这里。这座百年台站正续写与城市共生、与人民同心的新篇章。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