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民:龙马精神话收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1:12 2

摘要:马虽然不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据说马被人类驯化利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中国马是六畜之首,可见马对人的生活有多么重要。我收藏的三件齐家文化玉马刀(图1)也印证了新石器时代马在我们的祖先生活中的地位。玉刀呈梯形或扇面形,简单的刻出马首为柄,中间钻一孔

我因属马,所以在我的藏品中马的题材是受到特别关注的。

马虽然不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据说马被人类驯化利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中国马是六畜之首,可见马对人的生活有多么重要。我收藏的三件齐家文化玉马刀(图1)也印证了新石器时代马在我们的祖先生活中的地位。玉刀呈梯形或扇面形,简单的刻出马首为柄,中间钻一孔可穿绳,便于携带。刀背和刀柄最厚,逐渐减薄至刀刃,很锋利,现在看来是很奢侈的切削工具,只有部族首领和巫师才有资格享有。北方游牧民族对马的依赖远远胜过南方,所以南方良渚文化就难以见到马的形象。

图1:马家窑文化马首玉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承担越来越多的重任,骑乘、驮负、輓车、作战等等都离不开马。在王室贵族的大型墓葬中往往有车马殉葬坑,显示他们的特殊身份和待遇,以及对爱马的依恋。在随葬玉器中常有玉雕马相伴。这两件一大一小的白玉马(图2)装饰华丽,夔龙纹是这一时期青铜器上常用的纹饰,在玉器上也是常见的纹饰,体现了时代特点。

图2:战国白玉马

汉代马的形象以马踏飞燕最为典型。其造型远比战国时期的更为生动,颔首嘶鸣,额前飞起的鬃毛是我们常见的汉马形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匹黄绿釉陶马(图3)正是汉马的代表之作,体态彪悍,形体自然,鬃毛飘逸,张口嘶鸣,抬腿迈足,一匹受到主人宠爱的宝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若和著名的马踏飞燕相比较,不难发现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一个是奔跑状,一个是盛装舞步状。尤其可贵的是黄绿两色釉发色完美,保存完好,是汉代彩釉陶中不多见的精品。

图3:汉绿釉陶马

我们在形容老而弥坚顽强拼搏精神时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即“龙马精神”。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帙障词引》:“龙马精神,健壮有加于少日;凤皇仪采,辉光独瑞於今时”。明 张居正 《答陈节推书》:“年涉期颐,而龙马精神,有逾于少壮”。唐 李郢 《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龙马是什么?龙马什么样?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看不到的。龙马是指传说中形态象马的龙。《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侯·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龙马也指骏马。李白《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龙马指精神健硕老当益壮。下面这件汉代龙马画像砖塑造的正是我们没见过的龙马(图4)。马首马身,龙尾龙爪,肩颈后的长鬃和四肢肘关节后的鬣毛飘逸,龙马在云间翱翔。汉代艺术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神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龙马罕见。这件汉砖让我们得以领略龙马的风采。

图4

唐代最富盛名。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武功,将征战所骑上述六匹战马雕刻上石,陈列于醴泉县昭陵北阙。相传马的图样是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六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简炼明确的造型,圆熟、浑厚的手法,栩栩如生地突出了马的性格和六骏在战争中的不同遭遇,同时表现了初唐写实性强的艺术风格。六骏中“飒露紫”、“拳毛”在1914年被美国人运走,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在1918年即将被盗运时因当地人阻止未遂,先存放于陕西省图书馆,后移至西安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唐代彩陶马,三彩马所塑造的马的形象较之汉陶马更加丰富多彩,而唐三彩久负盛名,名扬天下。笔者收藏的唐彩陶马和黄釉马(图5)膘肥体键,雄姿勃勃。与昭陵六骏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三彩翼马鼻生独角*(图6),体侧双翼,飞鬃飘逸,龙尾卷曲,回首顾盼,有如汉砖上的龙马。

图5:唐三彩黄釉马

图6:三彩飞翼马

唐代铜镜是汉代之后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又一个高峰。表现马的题材有骑马狩猎、骑射、马球等等。笔者收藏的一面菱花铜镜(图7)虽然经过千年岁月的浸蚀锈迹斑斑,但是镜子背面的四个骑马人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姿势不同、神态各异,人和马互相呼应,栩栩如生。有的策马扬鞭向前奔驰,有的优哉游哉走马观花,有的马前腿直立如受惊状,有的骑术不佳跌落马下(图8)。

图7:唐代骑马菱花镜

图8

我们在一件宋代青瓷印花游春盘(图9)上则看到宋人出行情景。正中太阳高照,天上各种鸟儿衔着花纸飞翔,地上赶着牛车骑着马的,拿着各种乐器吹拉弹唱的,一共十八个人物在春日的阳光下悠闲自在尽情享受。

青瓷印花游春盘

图·文/唐新民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