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丝斜斜掠过山梁时,龙家水塘村的坝塘正漾着细碎的银光。2.3万方清水将库容填得满满当当,多余的活水便从溢洪口纵身跃下,沿着沟壑奔向无人问津的山谷,日夜不息,像谁在耳边轻轻叹息。而山脚下那方关乎全村生计的生产池,池底的裂痕如干涸的泪痕,500毫米的水位线瘦得让人
作者:吴秭霖
雨丝斜斜掠过山梁时,龙家水塘村的坝塘正漾着细碎的银光。2.3万方清水将库容填得满满当当,多余的活水便从溢洪口纵身跃下,沿着沟壑奔向无人问津的山谷,日夜不息,像谁在耳边轻轻叹息。而山脚下那方关乎全村生计的生产池,池底的裂痕如干涸的泪痕,500毫米的水位线瘦得让人心头发紧——这仅为满库容20%的水量,根本撑不起来年2000亩烟田的春耕。
初夏的雨总带着些顽皮的性子,把生活坝塘喂得饱胀,却忘了给生产池留够口粮。村党总支书记胡四忠和驻村第一书记吴秭霖蹲在溢洪口边,指尖捻起一捧清水,任它从指缝漏成细流。"看着塘水白白跑掉,生产池却见底,像心里扎了根刺!"他望着干裂的池壁,声音里裹着焦虑。这池水关系着全村烤烟移栽的命脉,若蓄不满,村民就得额外掏15-20万元买水运水,这笔钱够给全村老人添一整年的保暖衣。
去年7月24日的晨雾还没散,溢洪口旁已聚起一群人。驻村队员的胶鞋沾着泥,村两委的笔记本上,"引水"两个字被红笔圈得发亮。"不能让雨水浪费,更不能让群众作难!"一声号召,党员带头扛锹,村民紧随其后,一支引水突击队在晨露里站成了最坚实的队伍。
没有机械就靠肩扛手提,300米长的输水管在陡坡上蜿蜒成"之"字,那是用脚步丈量出的生命线。白天,烈日把皮肤晒得黝黑;夜里,头灯在黑暗中连成串,像给山梁系了条发光的绸带。雨来了,就用塑料布裹紧接口;坡陡了,就用身体当支架稳住管线。7月29日凌晨,当水位刻度终于爬上1700毫米,满身泥污的队员们趴在池边,看清水漫过干裂的纹路,像抚摸着大地愈合的伤口。五天五夜,120小时,他们把"不可能"熬成了"民心甜"。
如今站在生产池边,清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金波。这汪水不仅省下了20万买水钱,更让2000亩烟田在来年春天能喝饱"放心水"。村主任指着池边规划的养殖区,手里的树枝在地上画着圈:"等水满了,放些鱼苗,再种圈水生菜,让这活水既能浇地,又能生金。"
孩子们在池边追着蜻蜓跑,用树枝划开水面,涟漪里浮着白云,也浮着队员们晒黑的脸庞。那些曾从溢洪口溜走的水,现在正悄悄浸润着土壤深处的希望;那些淌过脸颊的汗水,早已变成了民心深处的甜。
在龙家水塘村,水从来都不只是水。它是党员干部肩上的责任,是村民眼里的期盼,是乡村振兴画卷里最灵动的笔触。当这汪活水真正流进田垄、流进民心,每一滴都在诉说: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初心与民心相映的模样。
作者系陆良县乡村振兴(县司法局)派驻活水乡龙家水塘村第一书记
来源:兰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