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真实体重曝光!唐朝真的以胖为美?现代女孩看完沉默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09:32 2

摘要:《资治通鉴》说她“资质丰艳”,《新唐书》称“太真姿质丰艳”,而北宋文人苏东坡一句“环肥燕瘦”更是坐实了她的“胖”。但问题在于,这些记载全出自宋人之手,他们与杨贵妃相隔数百年,连画像都没见过。

提起唐朝审美,“以胖为美”几乎成了全民共识。微胖女孩常调侃“生不逢唐”,仿佛穿越回去就能跻身美人行列。

但翻开史料和文物,你会发现,真相远比想象复杂——盛唐的“胖美人”可能只是一场千年误会

杨贵妃是盛唐审美的“代言人”,她的身材争议最大。

《资治通鉴》说她“资质丰艳”,《新唐书》称“太真姿质丰艳”,而北宋文人苏东坡一句“环肥燕瘦”更是坐实了她的“胖”。但问题在于,这些记载全出自宋人之手,他们与杨贵妃相隔数百年,连画像都没见过。

更矛盾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她“侍儿扶起娇无力”,若真是胖到需要搀扶,画面恐怕与“娇弱”毫不沾边。

反倒是同时代的《长恨歌传》提到她“纤秾中度”,即身材匀称,不胖不瘦。可见,宋人笔下的“胖”可能只是对唐代“丰腴健康”的夸张解读

唐代仕女图、敦煌壁画、陶俑中的女性形象,常被当作“以胖为美”的铁证。但细究起来,这些艺术创作受三大因素影响,未必反映现实:

佛教艺术的“圆相美学”: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形象丰满圆润,象征慈悲祥和,这种宗教审美影响了世俗艺术,画师可能刻意将女性描绘得更“佛系”。

地域特色: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饮食以面食、牛羊肉为主,女性体型本就较丰腴。画师多取材于都城,自然“胖女扎堆”。

贵族特权:唐代壁画多表现宫廷贵妇,她们养尊处优,体态丰盈是身份象征,不代表民间审美。

试想,若千年后的人看到当代卡通手办的大眼睛造型,是否也会误以为21世纪流行“外星人审美”?艺术加工与真实生活,从来不是一回事。

盛唐推崇的“胖”,实则是健康、活力与富足的象征,与现代的“肥胖”截然不同:

经济基础: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百姓丰衣足食,体态自然丰润。但“胖”的标准是肌肤紧致、曲线婀娜,而非赘肉堆积。

胡风影响: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游牧民族崇尚健壮体魄,认为丰腴女性更能生育,这种观念融入宫廷审美。

多元包容:长安作为国际都市,汇聚波斯、西域等地的异域美人,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皆被接纳。健康丰腴只是众多审美偏好之一。

即便在盛唐,纤细美人仍有一席之地。唐玄宗为太子选妃要求“细长洁白”,宠妃梅妃更是以清瘦著称。所谓“以胖为美”,更多是后人对盛唐气象的浪漫想象。

这一误会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滤镜叠加的结果:

宋人“重构”盛唐:宋代文人将盛唐的开放包容与自身内敛文化对比,刻意强化“胖”的符号,以凸显唐朝的独特。

杨贵妃的IP效应:作为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形象被不断演绎,从戏曲到影视,演员选角偏向丰腴,加深公众认知。

文物误导:陶俑、壁画中的艺术形象被误读为写实,忽略了创作背景。

结语

盛唐真正的魅力,在于包容万千的审美格局。无论是杨贵妃的丰艳,梅妃的清瘦,还是胡姬的异域风情,都能找到欣赏者。

与其纠结“胖瘦”,不如看到背后的大唐气度——自信、开放、尊重差异。若真能穿越,微胖女孩未必能“躺赢”,但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湖南学辰教育. (2024). 唐朝以胖为美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观史品评. (2024). 唐朝为何以胖为美. 闫谈近史. (2024). 唐朝为何“以胖为美”. 通鉴史智. (2025). 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念的多元成因. 小佛说史. (2020). 唐朝以胖为美,不仅是因为民风. 1号文件夹. (2020). 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演变. 雷泽希罗多德. (2020). 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

来源:哈哈铲史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