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惠风骀荡、万物欣荣,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齐聚这里,穿过寻根门、跨过轩辕桥、路经故里祠、进入拜祖广场,在一场特别的大典中开启千年对话,追思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功绩,感悟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到老家河南,寻根问祖、回望文明,赴一场春天的心灵盛会。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具茨山下、溱洧河畔,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园区举行。
惠风骀荡、万物欣荣,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齐聚这里,穿过寻根门、跨过轩辕桥、路经故里祠、进入拜祖广场,在一场特别的大典中开启千年对话,追思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功绩,感悟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
“同根树”下凝思根脉所系,以九项仪程敬拜先祖……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嘉宾首次参加拜祖大典,向记者吐露心声。
头一回到现场参加,澳门研学旅行发展协会会长许潍曦难掩心中激动,“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参天大树,那么黄帝文化就是根脉,深刻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人生之问!要将黄帝文化更好传承弘扬,使其被记住、被热爱。”
这几年,许潍曦一直醉心于文化研学事业,致力搭建澳门学生与大陆交流的沟通桥梁。“要带动更多澳门孩子来此研学,让黄帝文化读得更立体、更生动,由此建立民族信心、文化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寻根中原,“源”何而来?姓氏中“藏”着家国文明的密码。
来河南很多次,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剑却是第一次到新郑。“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在这里,‘同祖同根同源’更加具象化。史载‘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有熊’是熊氏的源头,我们家族的根在新郑!回家了!”
拜祖大典仪式结束后,与很多前来寻根的姓氏家族后人一样,熊剑特意黄帝像前留影,还打算到具茨山上转一转,从文物遗迹中实地感受“老家”文脉跃动。
生在河南、长在河南,作为一名“85后”,多年来,河南省青年商会会长吴麒洋聚焦凝聚青年力量、服务河南发展实践。参与今年拜祖大典,吴麒洋对产业发展也有新思考,“文化才是我们华夏儿女血脉相通的脐带,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立足世界的血脉基因。注重文化对凝聚青年、产业发展的赋能,要为河南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
“拜谒始祖黄帝,中医人有份感念的情怀在里面。”为了这场“心灵之约”,73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国专程赶赴,“轩辕黄帝既是华夏人文始祖,也是中医学重要鼻祖。其作《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经络、脉象、病因等学说均出自该书,其‘天人合一’‘辩证论治’等朴素的哲学观、医学观等至今受用,这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
连年举办拜祖大典,赓续历史文脉、民族根脉,这份深意也在年轻一代那里不断回响。
“95后”于雪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出海。这次回郑州做田野调查和毕业论文,正好赶上参加拜祖大典。“第一次来现场,文化的DNA被狠狠触动了,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向世界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魅力。”她说。
知从所来,心有所依。透过大典听“新声”,凝聚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