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入京朝见,请求作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挑选了宫女王昭君赐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入京朝见,请求作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挑选了宫女王昭君赐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一作樯),字昭君(一说昭君非字嫱),西汉时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搜谐若鞮单于继任。不到两年后,王昭君病逝。
晋朝时为避讳司马昭之名,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世称明妃。
在班固所著的《汉书・元帝纪》中,关于王昭君的记载仅有 27 字:"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这里出现的 "王樯",是正史中对王昭君本名的唯一记载。"樯" 字本指船桅,在汉代人名中并不常见,推测其家族可能与水路运输相关,暗示了她出身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的平民家庭。
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首次出现 "昭君" 这一称呼:"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此处的 "昭君" 并非本名,而是她的表字。古代女子及笄后取字,"昭" 有光明、显赫之意,"君" 为尊称,体现了汉代对女性德行的推崇。王昭君主动请行和亲,以 "昭君" 之字彰显其光明磊落的胸怀,恰与她 "愿保边塞安宁" 的政治使命相呼应。
魏晋时期,王昭君开始被称为 "明妃"。这一称呼源于晋朝避司马昭讳,将 "昭君" 改为 "明妃"。如李白诗云:"明妃出塞去,胡沙费马蹄。" 这种因避讳产生的称谓变化,意外赋予王昭君更崇高的象征意义。"明" 字既呼应了她的表字 "昭",又暗合儒家 "明德慎罚" 的政治理想,使她从单纯的和亲宫女升华为 "明德" 的化身,成为封建王朝宣扬德化远播的文化符号。
东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了王昭君名字演变的关键传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怒,斩画工毛延寿等。" 这里出现的 "王嫱",被后世认为是王昭君的本名,"嫱" 为古代对美女的称呼,与《诗经》中 "嬖人之子,美如清扬" 的审美传统相契合。画师毛延寿的故事虽属虚构,却折射出民间对权贵阶层腐败的批判,以及对王昭君 "不赂画师" 高洁品格的推崇。
在王昭君的故乡湖北兴山,民间流传着 "昭君井" 的传说:少女王樯在井边梳妆,水中倒影浮现 "昭君" 二字,遂以此为字。
这个传说将名字的由来与自然景观结合,赋予王昭君 "天生异象" 的神化色彩。当地还保留 "昭君村"" 妃台山 " 等地理名称,通过空间符号强化名字的神圣性,使王昭君的名字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元代杂剧《汉宫秋》中,马致远将王昭君称为 "王嫱",并虚构了她投江殉国的情节:"我一从嫁与那单于,却便似断送了我也。" 这里的 "嫱" 字强化了她的悲剧色彩,与 "昭君" 的光明意象形成对比。明清传奇《和戎记》《昭君出塞》等作品,则混用 "昭君"" 明妃 "等称呼,根据剧情需要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文学重构使王昭君的名字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载体,在汉匈对峙的历史背景下,成为" 家国情怀 " 的象征符号。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王昭君的名字演变史,是一部女性从被动工具到主动主体的觉醒史。" 从 "王樯" 的被动命名,到 "昭君" 的主动选择(请行和亲),再到 "明妃" 的文化赋值,她的名字轨迹折射出女性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变迁。当下女性主义文学中,王昭君被塑造成 "掌握自己命运" 的独立女性,其名字成为打破性别枷锁的象征。
在当代,王昭君的名字被赋予新的内涵。内蒙古昭君墓前的 "青冢" 石碑,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的对联,将她的名字与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文明对话相联系。2022 年,国家博物馆举办 "昭君出塞" 特展,通过文物、影像等方式重构其名字的和平符号,使 "昭君" 成为中华民族 "以和为贵" 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
来源:周山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