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河落日,周而复始,历史烟云深处,总有非凡人物冲开层层迷雾,为天地立心,究人世奥义,继往圣绝学,令苍生世代仰望。伏羲作八卦,一画开天,物性尽览;老子作《道德经》,神驰寰宇,悟天地道;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感体动念,天人化一。
长河落日,周而复始,历史烟云深处,总有非凡人物冲开层层迷雾,为天地立心,究人世奥义,继往圣绝学,令苍生世代仰望。伏羲作八卦,一画开天,物性尽览;老子作《道德经》,神驰寰宇,悟天地道;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感体动念,天人化一。
开天、得道、悟体——文化薪火相传。至杨式太极开枝散叶,已非武学范畴,它传承着大道衣钵,成为中华文明基因序列,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性格。
那个二百多年前的“武痴”一定想不到,他所创立的太极拳已传播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受益者数以亿计。
时光不歇。今天,他的传奇故事,依旧为后世津津乐道,并被不断演绎。
一
传奇的故事要从嘉庆四年(1799年)说起。高帆折江,渔火随星出。这一年,乾隆走了,和珅走了,华盛顿也走了。这一年,巴尔扎克来了,普希金来了,杨露禅也来了。
杨露禅出生在永年广府,或许是因为杨露禅太过瘦小,父亲给他取名福魁,又名福同。直到多年以后去北京教拳,才改名露禅。
乾隆死后,清王朝已由盛转衰,贫苦百姓的生活不难想象。
彼时,永年广府城为直隶(今河北省)广平府治所在地。广府是一座水城,耕地较少,行商坐贾往来其间,四面八方信息畅通。广府城始建于隋代,此后历代都是州府重地,不但文化厚重,高官勇将亦层出不穷。为了生计,杨露禅游走于广府市井,卖煤土、作膳夫、摆粮摊。人情冷暖尝遍,世态炎凉看尽。
杨露禅虽然生性好武,但他为性和善,人缘极好。
杨露禅的武学生涯是从洪拳开始的,且颇有功底。本来以杨露禅的天赋和勤奋,足可以成为一代洪拳大师。直到二十岁那年,他遇到张三。
那一年,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在广府古城西街开有一家“太和堂”药店。某天,杨露禅从药店前经过,遇到了法外狂徒张三在店内寻衅闹事。醉心“格斗”的杨露禅,立马加入了围观群众的序列。二百年前,这可是少有的免费娱乐。争执中张三举手就打,但店掌柜只起手轻轻一拨,倏忽间,张三已跌射出门外,跌伏在街心。吃瓜群众纷纷拍手叫好,唯有杨露禅神色木然,矗立不动,像被掌柜定住了一般。店掌柜的拳路如此轻灵曼妙,这不正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绝技吗?于是杨露禅千方百计托人游说,誓要学此拳法。药店掌柜王昶学见杨露禅诚意学拳,于是便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学拳。
杨露禅聪明勤快,深得东家陈德瑚喜爱。陈先生走南闯北,慧眼如炬,心想不能耽误了这么好的苗子啊!于是便介绍杨露禅到自己老家陈家沟去学艺,于是就有了影视剧里演绎了无数次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二
现实永远比影视残酷,不仅没有漂亮师妹,还没有路费。
二十一岁那年,怀揣梦想的杨露禅踏上了寻梦之旅。目标河南陈家沟,八百里,步行。
虽然有陈德瑚的引荐,但拳师陈长兴(陈氏十四世)并没给面子。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从不外传。杨露禅只能在陈家前院活动,不得入后院。杨露禅在陈家住了半年,并未发现有人练拳,心中自是疑惑重重。一天晚上,他终于忍不住爬上了树,月色如雪,月光下拳风猎猎。发现新大陆的杨露禅心中窃喜,此后一有机会即上树,待无人时便偷偷练习。
杨露禅拳术进步很快,一次他无意中将一个陈氏弟子推翻在地。陈长兴让杨露禅说明缘由,杨露禅如实作答。陈长兴令其演练,他也毫无保留。陈长兴觉得杨露禅有悟性,且为人诚实、能教。在经过了一番思考后,终于做出了“违背祖训”的决定,破例收了这个外乡弟子。
从此,陈长兴倾囊相授,杨露禅朝夕苦练。
时光如电,岁月如梭,转眼数年,自觉已功夫在身的杨露禅返回了家乡。
邻人都来祝贺,说“杨老禄”(杨露禅亦称杨禄禅,广府古城当地人对杨露禅的称呼)办回了“真货”。当时广府城内习武者众,拳派亦多,听说杨露禅学到了“绵拳”(太极拳),都希望与之一见高低。结果在一次比试中,杨露禅失手跌倒,心中懊悔万分。
于是,杨露禅二下陈家沟。这次到陈家沟后,他习练得更加刻苦,熟练掌握了“绵拳”的拳路、拳诀和器械。别师回乡时,陈长兴语重心长地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你以后有了困难,还可以来找我。”
二次回乡,再与人交手,虽未败过,却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杨露禅想,自己虽两下陈家沟,还远未能透彻地掌握这门拳术,未能学到绵拳的精髓,于是决定第三次下陈家沟。
关于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艺,永年太极拳史料中还有更具体生动的记载。陈长兴的家里,前院只有一个练武场,后院才是演武厅,再往内走还有密室。陈长兴收徒弟有三步棋,第一步是准你入门,第二步便是叫你进院,第三步才让你到家(即入密室)。这密室连门儿都不留,人进去之后,就要用砖垒上,吃、住、练都在密室,一练就是三年,平时就连方便也由暗道排出。饭是让人隔着窗子递进来的,除了练拳没别的事,很少能有出来透透气的机会。据说杨露禅一直在密室练了三年,等出来后连模样都变了,真像成仙得道一般。
三
据《永年太极拳志》记载:“杨禄禅先后三下陈家沟跟蒋发传人陈长兴学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另据永年太极拳史学家郑尔诠先生所著《永年县太极拳志》一书载:“杨禄禅三度求师到技成回家,先后历经十多年,终于把太极拳从陈家沟带回了永年。”
“清道光年间,杨禄禅(39岁)从陈家沟艺成返里后,在南关设场授拳。”杨振基在他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有敢与之较量的了。”
杨露禅回到广府,学拳的人很多,拳艺也日渐精进。在教授拳艺的过程中,他不断总结提高,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了很多改进,创造了一整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套路,被人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小架子”,使太极拳在永年扎下了根。从此,杨露禅也开始名闻四方,后来还应邀到河北蓟县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杨露禅由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乡武汝清引荐到北京教拳。
关于杨露禅进京传拳,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有翔实记载。
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一次,杨露禅到张公馆做客,小铺张见露禅身材瘦小,是个“乡巴佬”,又听说杨会拳术,便轻蔑地发问:“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石人、木头人不能打,凡是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
小铺张一听,便诱问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
杨露禅回:“好,我就和各位师傅来亲热亲热。”于是,杨露禅与在场一位武师开始比试。比武一开始,对面拳师便来势汹汹一击,杨露禅略一抬手,对方立即跌到几丈开外。
又一拳师见状,觉得不可思议,便也来试。结果又是一招儿,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
杨露禅见其如此势利,很不以为然,继而愤然离席。杨露禅在张家比武挫败众武师的事很快在京城传播开来。
北京作为京都,大户人家中大都有武师看家护院,课子教侄。因而不断有人慕名而来,与杨露禅比试较技。结果,无一不败在杨露禅的手下。久之,“杨无敌”的名字日渐传开。光绪帝师翁同龢一次看杨露禅与人比试后,高兴地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
此后,太极拳誉满京师,一时王公贵族、富豪乡绅纷纷递帖学艺,以能够请到杨露禅为荣。清廷亦将太极拳奉为国术,在京广为传播。
杨露禅在授拳时,根据社会上层的健身需要,重新改编拳路,削减了高难招式,如震脚发力,蹿蹦跳跃的动作,变为更加柔缓;动作也缩小了,使其更适应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形成新的拳架,称太极拳“小架子”。
杨露禅在京二十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四
杨露禅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
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时期,习杨式太极拳者,如许禹生、宋书铭辈皆为政要,所以得以广传。
反观当时陈家沟的拳术,仍然只有停留在陈姓家族内部传承。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的诗中,写出了“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亦越来越好。杨露禅针对一般非武术目的之学习者,对杨式太极拳进行改动,由于其易于学习,因此便成为当今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拳法。
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的流行,最是得力于杨露禅将拳术的练习方法简化之功!
今天,因为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太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担当。一如开篇所述——开天、得道、悟体,从伏羲八卦到老子的《道德经》,再到杨露禅的太极拳,文化传承有序。
从贩夫走卒到一代宗师,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也许没有往圣的深义,但他是在传统的大道上,体悟出了人与天地的奥秘。因此,无论是否出自理性的自觉,他都在客观上,完成了中国武学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使命。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太极文化研究专家张国胜先生指导,在此鸣谢。)
孔庆先
来源:山河视声